第二十章羡慕的禽兽


小说:四合院:重生50,上交亿万吨粮  作者:南城四合院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四合院:重生50,上交亿万吨粮 http://www.64sw.com/xiaoshuo/siheyuan0chongsheng500shangjiaoyiwandunliang/read/79/20.html 全文阅读!64书屋,有求必应!
换源:
节点一 ↓
  娄母轻轻拍了一下娄晓娥,又转向何雨柱说:“不认识,可能是您父亲到谭府时我已经出嫁了,我在谭府的时候,那些大厨我都还认识。”

杨厂长哈哈一笑说:“真是挺巧的,如果从家族传承的角度讲,何小师傅也算是出自谭府了。”

他又转头对娄董说:“您不知道,其实何小师傅不仅是厨师,他还是一位文化人呢,常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还是帝都日报的通讯记者呢。”

娄董这次是真的被惊讶到了:“没想到,何小师傅您确实是个非凡的人物呀!”

娄晓娥瞪大眼睛看着何雨柱:“您发表过的那些文章是什么类型的?是小说吗?”

何雨柱谦逊地笑了笑:“都只是一些短篇散文之类的小文章,没什么值得一提的。”

娄父娄母相视一眼,心里决定暂且不提此事,转而又和杨厂长聊了起来。而娄晓娥却一直好奇地看着何雨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临行之际,娄父让女佣打包了一大袋鸡肉、鸭肉、猪肉、干贝和淡菜等食材,又递给他一条白锡包装的香烟以及两瓶恒兴烧坊出产的赖茅酒。何雨柱赶忙推辞。

娄父说:“现在找个会做谭家菜的师傅可不容易,往后要是有机会还得劳烦你呢。这些看似很多,实际上值不了几个钱,主要都是用来熬制高汤的食材,你就别拒绝了。”

何雨柱实在推脱不过,考虑到将来还会继续帮娄家烧菜,到时候自己多用点心就行了,于是也就接受了这份礼物。

回家的路上,杨厂长对何雨柱讲:“娄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对我们党和军队提供了不少帮助,可以算是红色资本家。五一年整合轧钢厂的时候,他们的钢厂也合并到了我们的轧钢厂里,现在他可是我们轧钢厂的股东之一。如果他请你去做厨师,你能答应的话尽量答应吧。”

红星轧钢厂的核心资产是在建国初期接收的日伪产业,并在此基础上整合了多家民营钢厂、钢铁加工企业和机修厂,形成了一个超大规模的企业。何雨柱所在的工厂正是红星轧钢厂的总部,旗下还有二十多个分厂。按照剧中的描述,红星轧钢厂应当属于厅级单位。

何雨柱明白了杨厂长的意思,回应道:“好的,厂长,请您放心,我会全力以赴的。”

何雨柱乘坐杨厂长的吉普车回到了四合院。刚迈进院子大门,就看见住在前院的大爷阎埠贵正在用喷壶给自己的花浇灌。

瞧见何雨柱手上大包小包抱了一堆东西,里面有鸡有肉,阎埠贵眼睛瞪得老大,立刻凑上来问道:“柱子,你这些东西是从哪儿搞来的啊?又有鸡又有肉的,难不成你发大财啦?”

自从大家都知道何雨柱在报纸上发表了文章之后,已经很少有人叫他“傻柱”了,对他讲话也都客气多了。然而阎埠贵贪图小利的性格却始终没变。

何雨柱深知阎埠贵家境的确艰难,作为一名教师,他每月仅挣三十元左右,要养活全家六口人,其中包括三个半大的儿子,因此对于阎埠贵占些小便宜并不介意。

另外他还盘算着日后何雨水想要跳级读书的事可能还需要阎埠贵帮忙,于是回答道:“三大爷,我现在腾不出手,一会儿给您送点肉过去。”

一听这话,阎埠贵顿时乐开了怀,忙抢着说:“我帮你拿吧!”说着就要去接何雨柱手中的物品。

何雨柱避开了他伸过来的手:“不必了,三大爷,您先忙着,我一会儿给您送去。”说着加快步伐,把阎埠贵甩在了后面。

回到家中,何雨柱先把东西整理好,将烟酒放入箱子,干贝一类的东西放进橱柜,接着割了半斤肉,用废旧报纸包裹起来交给跟进屋来的何雨水:“你给三大爷送去,再去请聋老太太过来一起吃晚饭。”

何雨水提着用报纸包好的半斤猪肉来到了前院阎埠贵家:“这是我哥让我带给您的。”

阎埠贵一直焦虑地守在那里,一边后悔自己刚才不该放手,担心何雨柱不过是随口一说,不会真的送来;另一边又担心即使送来也不会有多少。此刻他接过何雨水递来的纸包,一称重,起码有半斤之多,令他欣喜若狂。本来他心里预期能有个二三两就已经很不错了,如今这个结果大大超出了他的期待。

阎埠贵立刻对何雨水道:“你哥真是太客气了,真的非常感谢。”

“别这么客气,三大爷,我先走了啊。”何雨水随意回应一声,随后便蹦蹦跳跳地去了后院找聋老太太。

阎埠贵提着肉回到家中,解开纸包用手比画着肉块大小,对三大娘说:“来,就这么一小块切成肉丁炒芹菜,这块肉我们能吃上三天呢。”

三大妈看到那么多肉,惊讶地问:“这肉是从哪儿来的呀?”

阎家的孩子们也都围了过来,盯着肉直流口水。阎埠贵得意地挺起胸膛:“是何雨柱送的,那小伙子对我可客气了,对我的尊重真是没话说。”

“不会是因为有什么事情想请你帮忙吧?”三大娘疑惑地问。

阎埠贵不在意地回答:“他还能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呢?人家现在可是个文化人了,这就是他对长辈的尊敬。”

然后他转向四个孩子叮嘱:“你们也要好好念书,真要是能读好书,将来什么都会有,光馋这一口肉有什么出息?如果不是你们这几个孩子拖累,我能专心写东西,别说天天吃肉了,就是山珍海味也不是问题。”

实际上,阎埠贵也曾详细了解过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的稿费情况,得知每千字能获得四到十五元的报酬后,这个一贯精打细算的老抠心痒难耐。最近这段时间,他就一直在努力写作投稿,可惜一直杳无音讯,偶尔收到一封回信也只是“感谢惠赐”。

实话讲,在那个时代,对于文人作家确实相当友好。当时的稿酬标准是:原创稿件每千字四元、六元、八元、十元、十二元、十五元不等;翻译稿件则是每千字三元、四元、五元、六元、八元、十元不等。

一部长篇小说就能拿到几千元的稿费,像老舍、丁玲、刘绍棠这样的知名作家,都算是那时候的“高薪一族”,令人羡慕嫉妒。

比如老舍、张恨水、艾青、吴祖光等文化名流,在五十年代初期就用稿费在京城购置了自己的四合院(价值大约一万多新人民币)。

赵树理作为从解放区来的“乡下佬”作家,到了京城后用一万多元稿费买下了一座宽敞的四合院。后来见到全国文联办公用房紧缺,就把大院子交给公用,换了一个小院;再后来离开京城到山西工作,索性连小院子也无条件交给公家使用。

在上海的巴金等作家,也是完全依靠或者主要依赖自己的稿费收入解决了日常生活的一切费用。

阎家的四个孩子见有肉吃,也没听清楚阎埠贵刚才说什么,一边吸着口水一边糊里糊涂地点点头。

当何雨水扶着聋老太太过来的时候,何雨柱已经在蒸馒头,并开始炒菜,一道红烧肉的香气弥漫整个院子。

那个时候还没有抽油烟机之类的设备,炒菜时都得敞开门窗,邻里们闻着这诱人的香气,就着窝头吸溜着口水咽下去。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四合院:重生50,上交亿万吨粮最新章节 http://www.64sw.com/xiaoshuo/siheyuan0chongsheng500shangjiaoyiwandunliang/read/79/20.html ,欢迎收藏!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