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6)揭秘寸口脉:清邪浊邪与上焦下焦的微妙关系


小说: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作者:澄明之路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http://www.64sw.com/xiaoshuo/renrendunengdudongshanghanlun/read/79/27.html 全文阅读!64书屋,有求必应!
换源:
节点一 ↓
  原文: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

在中医理论中,“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这一论述,蕴含了深厚的医学智慧与辨证思维。

我们来解析“寸口脉阴阳俱紧”这一表述。寸口脉,即中医诊断中常用的桡动脉切诊部位,分为寸、关、尺三部,分别对应人体的上、中、下三焦。阴阳,在此处可理解为脉象的浮沉、迟数、有力无力等属性,用以区分病邪的性质与部位。“俱紧”,则通常意味着脉象紧张有力,可能反映出体内有寒邪或实邪阻滞,气血运行不畅。

“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是对病因病机的进一步阐述。清邪,多指轻清上浮之邪,如风邪、寒邪之轻者,易于侵袭人体的上部,如焦心肺区域,引发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浊邪,则指重浊下沉之邪,如湿邪、痰浊等,易于侵袭人体的下部,如下焦肝肾及肠道区域,可能导致水肿、腹胀、便溏等问题。

原文: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

“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这样富含哲理与医理的表述。这句话,从字面上理解,为我们揭示了外邪侵袭人体时的不同特点与影响。

“它们往往首先侵袭人体的上部,如上焦心肺区域,因其性质轻清,故被称之为“洁”。这里的“洁”,并非指其纯净无害,而是相对于浊邪而言,其侵袭部位较为表浅,症状相对较轻。

“浊邪中下,名曰浑也”,则是指性质重浊、易于下沉的外邪,如湿邪、痰浊等。它们通常侵袭人体的下部,如下焦肝肾及肠道区域,因其性质重浊,故被称之为“浑”。这里的“浑”,意味着其症状复杂多变,且往往缠绵难愈。

“阴中于邪,必内栗也”,则是指当人体阴气不足,正气虚弱时,一旦遭遇外邪侵袭,便会出现内心恐惧、寒战等症状。这是因为阴气不足,无法有效抵御外邪,导致人体阳气受损,正气亏虚,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

“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则进一步阐述了外邪侵袭的内在机制。当人体表气虚弱,卫外不固时,外邪便容易乘虚而入,侵袭人体。同时,由于里气(即脏腑之气)不守,无法有效固护内在脏腑,导致外邪得以深入,伤及阴气,从而引发更为严重的病理变化。

原文: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

在中医理论中,“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这一论述,为我们生动描绘了人体阳气在外邪侵袭下的病理反应图谱。这里所说的“阳中于邪”,指的是人体阳气在遭受外界病邪侵犯时的一种状态。而这一系列病理反应,如发热、头痛、项强(颈部僵硬)、颈挛(颈部肌肉痉挛)、腰痛、胫酸(小腿酸痛),则是阳气与外邪抗争、正气受损的直观体现。

进一步地,“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则是对这种外邪性质与侵袭特点的深入阐述。在这里,“阳中雾露之气”指的是自然界中那些轻清上浮、易于侵袭人体上部(如头面、颈项)的病邪,它们往往与空气中的湿气、寒气等相结合,形成“清邪”。这种“清邪”因其轻清上浮的特性,更容易侵袭人体的上部,导致头面、颈项等部位出现病理反应。

在中医看来,人体有阴阳之分,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力量。当阳气遭受外邪侵袭时,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便会受到干扰,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

“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这些症状是阳气受邪后常见的病理反应。发热,是因为外邪侵袭,人体正气与外邪相争,产生热邪所致;头痛、项强、颈挛,则是因为外邪侵袭头部及颈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受阻所致;腰痛、胫酸,则是因为外邪侵袭腰部及下肢经络,导致肾气受损,经络失养所致。

而“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则是对这种外邪性质的进一步阐述。雾露之气,通常指自然界中轻清上浮的湿气或寒气。当人体阳气遭受这种轻清上浮的外邪侵袭时,由于阳气本身具有升发、向上的特性,因此这种外邪更容易侵袭人体的上部,如上焦心肺区域,从而引发上述症状。这种外邪因其性质轻清,故被称之为“清邪中上”。

原文: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

在中医理论中,“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这一论述,为我们揭示了浊邪侵袭人体中下焦时可能引发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浊邪中下”,指的是性质重浊、易于下沉的外邪,如湿邪、痰浊等,它们往往侵袭人体的中下焦,如下焦肝肾及肠道区域。这些浊邪因其性质重浊,易于阻滞气血运行,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病理反应。

“阴气为栗”,指的是当浊邪侵袭人体,导致阴气受损时,人体会出现寒战、恐惧等症状。这是因为阴气在中医理论中主静、主寒,当阴气受损时,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便会受到干扰,从而引发这些症状。

“足膝逆冷”,则是因为浊邪阻滞气血运行,导致下肢气血供应不足,从而出现足膝部寒冷的症状。同时,由于浊邪阻滞,气血无法顺畅运行至下肢,也会导致下肢肌肉失养,出现酸软无力等症状。

“便溺妄出”,指的是浊邪侵袭肠道时,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尿频等症状。这是因为浊邪阻滞肠道气机,导致肠道蠕动失常,从而引发这些症状。

“表气微虚,里气微急”,则进一步阐述了浊邪侵袭人体后,人体内外气机的变化。表气微虚,指的是人体卫外之气(即正气)受损,导致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里气微急,则是因为浊邪阻滞气血运行,导致人体内部气机不畅,出现气滞、血瘀等症状。

“三焦相混,内外不通”,则是指浊邪侵袭人体后,导致三焦(即上焦、中焦、下焦)之间的气机混乱,内外气血运行不畅。三焦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当三焦气机混乱时,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便会受到严重干扰。

“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则是指浊邪侵袭上焦时,可能导致心肺功能失常,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同时,由于浊邪阻滞气血运行,导致心肺之气无法顺畅运行至全身,从而出现口腔溃疡、食欲不振等症状。这是因为心肺之气在中医理论中主血脉、主呼吸,当心肺之气受损时,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便会受到严重影响。

原文: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

中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也是脾胃等脏腑功能发挥的关键区域。当“中焦不治”时,意味着中焦的气机出现了紊乱,脾胃等脏腑的功能也受到了影响,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

“胃气上冲”,指的是胃中的气机逆乱,向上冲逆。在正常情况下,胃气应该以降为顺,将食物和水谷精微向下输送到小肠和大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和吸收。但当胃气上冲时,就会导致嗳气、呃逆、呕吐等症状的出现。

“脾气不转”,则是指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无法将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处。脾主运化,是人体后天之本,当脾气不转时,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胃中为浊”,指的是胃中出现了浊气、浊液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通常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的脾胃功能失常所产生的。它们会进一步阻碍胃气的下降和脾气的上升,形成恶性循环。

“荣卫不通,血凝不流”,则是指由于中焦气机紊乱,导致人体的营卫之气(即正气)无法顺畅运行,血液也无法正常流动。营卫之气是人体抵御外邪、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力量,当它们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易感冒等症状的出现。同时,血液的正常流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当血液凝滞不流时,就会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

原文: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藏府,热气所过,则为痈脓。

卫气是人体的重要正气之一,它行于脉外,具有温煦肌肤、抵御外邪的作用。当卫气出现异常时,人体的健康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卫气前通者”,这里的“前通”可能指的是卫气运行过于顺畅,或者是某种病理状态下卫气的异常流动。当卫气运行过于顺畅时,它可能会与体内的热邪相结合,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

“小便赤黄”是热邪内盛的一种表现。在中医理论中,小便的颜色和质地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当体内有热邪时,小便往往会变得赤黄,这是因为热邪灼伤津液,导致尿液浓缩所致。

“与热相搏,因热作使”,进一步阐述了卫气与热邪之间的关系。当卫气与热邪相遇时,它们会相互作用,共同导致病理变化的发生。这里的“因热作使”指的是热邪成为推动病理变化的主要因素。

“游于经络,出入脏腑”,则描述了热邪在体内的传播路径。热邪可以随着卫气的流动而游走于经络之中,同时也可以出入于脏腑之间。这种传播方式使得热邪能够影响人体的多个部位和脏腑功能。

“热气所过,则为痈脓”,指出了热邪的最终病理结果。当热邪在经络和脏腑中传播时,它会灼伤津液、破坏组织,从而导致痈脓等病理产物的形成。痈脓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产物,它通常是由于热毒内盛、气血壅滞所致。

原文: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逐,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弧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筑湫痛,命将难全。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当阴气或阳气出现偏颇时,人体的生理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产生各种疾病。“我们可以从阴阳失衡的角度进行解读。

“若阴气前通者”,指的是阴气过于亢进或流动异常,打破了阴阳之间的平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阳气厥微”,即阳气相对虚弱,无法与阴气相抗衡,导致阴阳失衡加剧。

“阴无所使”,意味着阴气失去了正常的制约和引导,开始在体内肆意妄行。此时,“客气内入”,即外界的邪气(如寒邪、湿邪等)容易趁机侵入人体,与体内的阴气相结合,形成更为复杂的病理变化。

“嚏而出之”,是身体对邪气入侵的一种自然反应,通过打喷嚏等方式将邪气排出体外。但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声嗢咽塞”,即声音嘶哑、咽喉堵塞等症状,说明邪气已经对呼吸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寒厥相逐”,指的是寒邪与厥气(即逆乱之气)相互追逐,在体内肆虐。这种病理变化会导致气血凝滞、经络不通,从而产生疼痛、麻木等症状。

“为热所拥,血凝自下”,则是因为在阴阳失衡的状态下,阳气虽然厥微,但仍然有可能在某些部位与阴气相争,形成局部的热邪。热邪灼伤津液,导致血液凝滞,并从下部排出,状如豚肝(形容其颜色暗红、质地粘稠)。

“阴阳俱厥”,意味着阴阳双方都出现了厥逆(即逆乱)的状态,此时人体的生理功能已经严重受损。

“脾气弧弱”,指的是脾脏的运化功能减弱,无法将饮食转化为水谷精微并输送到全身各处。这会导致人体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五液注下”,指的是人体的五种正常液体(汗、涕、泪、涎、唾)异常排出,这通常是因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下焦不阖”,指的是下焦(即肝肾及肠道区域)的门户关闭不严,导致清浊不分、排泄失常。这会导致腹泻、尿频等症状的出现。

“清便下重,令便数难”,则进一步描述了腹泻的症状,即大便清稀、次数增多且难以控制。

“筑湫痛”,形容的是一种剧烈的腹痛症状,可能是因为肠道痉挛或炎症所致。

“命将难全”,则是对这一系列病理变化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的警示,即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最新章节 http://www.64sw.com/xiaoshuo/renrendunengdudongshanghanlun/read/79/27.html ,欢迎收藏!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