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5)诸脉浮数,发热恶寒,痛处隐藏脓积奥秘


小说: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作者:澄明之路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http://www.64sw.com/xiaoshuo/renrendunengdudongshanghanlun/read/79/26.html 全文阅读!64书屋,有求必应!
换源:
节点一 ↓
  原文: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

在中医理论中,“诸脉浮数”这一术语,确实蕴含了丰富的诊断信息。浮脉,如字面所示,仿佛脉象轻轻浮于表面,它通常意味着病邪尚未深入,仍停留在体表层次,是外感病初期常见的脉象。而数脉,则是指脉象跳动频繁,快于常人,这往往与体内有热邪相关,热邪鼓动血脉,使之加速运行。因此,“诸脉浮数”结合起来理解,便是病邪停留在体表,同时伴随着热象的存在,是中医对某种外感热病初期阶段脉象的准确描述。

“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这一症状组合,反映了表里寒热交织的复杂病情。发热是热邪在体内的直接表现,而恶寒、寒战则是体表阳气受邪,正邪交争,阳气欲外出而不得的征象。这种寒热并存的现象,在中医看来,是病情复杂多变的体现,需要细致辨证施治。

“若有痛处”则进一步提示了病邪可能侵袭的具体部位。疼痛是气血不通、经络受阻的表现,它可能因外感病邪的侵袭,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而产生。这种疼痛可能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需根据具体疼痛的位置、性质等因素来综合判断。

而“饮食如常者”,则相对较为乐观。它表明尽管患者存在上述诸多症状,但其脾胃功能尚未受到明显影响,食欲和饮食情况保持正常。这在中医看来,是正气尚足、病邪未深的表现,也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空间。

“畜积有脓也”,这句话确实点出了问题的核心。脓液并非只是简单的液体堆积,而是气血瘀滞、湿热蕴结等病理因素相互作用、长期演变的结果。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们运行于全身各脏腑组织之间,滋养着我们的身体。然而,当气血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外感六淫等,就可能出现运行不畅、瘀滞不通的情况。这种瘀滞不仅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还会导致局部湿热蕴结,进而形成脓液。

脓液的形成,是中医理论中“瘀”与“热”两种病理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瘀滞的气血为热邪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而热邪又进一步加剧了气血的瘀滞,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种脓液积聚在体内,不仅会占据原本属于气血运行的空间,还会阻碍气血的正常流通,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如疼痛、肿胀、发热等。

因此,当中医在诊断过程中遇到这些症状时,往往会从气血瘀滞、湿热蕴结的角度进行考虑,寻找病因病机,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通过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等方法,调整气血的运行状态,消除湿热蕴结的病理因素,从而达到消除脓液积聚、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

具体来说,当体内有脓液积聚时,由于脓液本身的热毒性质,以及它阻碍气血流通所产生的郁热,都会导致病人出现发热的症状。同时,脓液积聚的部位往往气血不通,局部气血瘀滞,就会产生疼痛的感觉。而由于脓液并未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所以病人的食欲和饮食情况通常能够保持正常。

原文: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在中医理论中,“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这句话,是对某种特定病症发展及转归的生动描述。

“脉浮而迟”这一脉象组合,确实蕴含了丰富的诊断信息。脉浮,如你所言,通常意味着病邪在表,有向外发散的趋势,这是外感病初期常见的脉象表现。它反映了机体正气尚足,有能力与病邪抗争,试图将病邪从体表驱除出去。

而脉迟,则往往与阳气不足、气血运行缓慢有关。在中医看来,阳气是推动气血运行、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力量。当阳气不足时,气血的运行就会变得缓慢,脉象也就相应地表现出迟缓的特点。

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脉浮而迟”可能表示患者体内阳气虽欲驱邪外出,但力量不足,导致病邪未能迅速消散。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表现为外感症状较轻,但病程较长,恢复较慢。同时,由于阳气不足,患者还可能伴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阳虚症状。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对于“脉浮而迟”的患者,医生往往会采用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一方面,通过温阳益气的方法,增强机体的阳气,提高驱邪外出的能力;另一方面,根据具体病情,选用适当的解表药物,帮助病邪从体表排出。这样既能驱邪外出,又能扶助正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面热赤而战惕者”,揭示了体内正气与邪气激烈交锋的病理状态。面热赤,是体内有热邪的表现。热邪炽盛,熏蒸于面,使得面部皮肤呈现出红赤之色。这种红赤往往不是单纯的面部充血,而是伴随着一种由内而外的热感,是热邪在体内蕴结、向外发散的征象。

而战惕,则是指身体在阳气与病邪斗争时产生的反应,如寒战、颤抖等。这种反应是机体在应对病邪入侵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阳气不足或病邪强盛时,机体为了驱邪外出,会调动全身的力量进行抗争。这种抗争不仅体现在脉象、舌象等生理指标上,还会通过身体的自觉症状表现出来,如寒战、颤抖等。

这些症状通常出现在疾病发展的某个阶段,是体内正气与邪气激烈交锋的体现。在这个阶段,病情往往较为复杂多变,需要医者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综合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通过调整阴阳平衡、驱邪扶正等方法,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六七日当汗出而解”,蕴含了中医对于疾病发展、转归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它意味着在正常情况下,经过大约六七天的时间,患者应该能够通过出汗的方式,将体内的病邪排出体外,从而达到疾病治愈的目的。这是中医“汗法”的一种具体应用,即通过促进身体排汗,来达到驱邪外出的治疗效果。

汗液是人体排泄废物、调节体温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疾病过程中,当病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营卫失和时,汗液的正常排泄往往会受到影响。此时,通过运用中医的“汗法”,如服用辛温解表药、针灸、拔罐等方法,可以激发人体的阳气,促进气血运行,使汗液得以正常排泄,从而将体内的病邪一并带出体外。

“六七日当汗出而解”这一说法,并不是绝对的,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患者的体质、病情的轻重、治疗方法的得当与否等。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汗法”,并结合其他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医的“汗法”并不仅仅适用于外感病的治疗。在内伤杂病中,只要存在气血运行不畅、营卫失和的病理状态,且符合“汗法”的适应症,都可以考虑运用“汗法”进行治疗。

疾病的恢复过程往往伴随着正邪之间的较量。当正气充足,能够驱邪外出时,疾病往往会朝着康复的方向发展。然而,“反发热者,差迟”这一说法,却揭示了疾病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种不利情况。

如果患者在这个过程中反而出现发热加重的情况,那么这往往意味着疾病恢复的速度会相对较慢。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因为阳气不足,无法有效驱邪外出。阳气在中医理论中,是推动气血运行、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力量。当阳气不足时,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会下降,驱邪外出的能力也会相应减弱,从而导致疾病恢复缓慢。

另一方面,发热加重也可能是因为病邪过于强大,超出了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正气试图驱邪外出,但由于病邪的力量过于强大,正气往往难以与之抗衡,从而导致疾病缠绵难愈。

当然,除了阳气不足和病邪强大这两种原因外,发热加重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治疗不当、情志失调等。因此,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迟脉与疾病恢复缓慢、身体发痒等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迟脉在中医脉诊中,往往被视作阳气不足的象征。阳气,作为推动气血运行、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力量,其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转归。当阳气不足时,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会下降,驱邪外出的能力也会相应减弱。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患者会出现发热加重、疾病恢复缓慢的情况——阳气不足,无法有效驱邪外出,导致病情缠绵难愈。

“不能作汗”是阳气不足的直接后果之一。汗液,作为人体排泄废物、调节体温的重要途径,其正常排泄往往依赖于阳气的推动。当阳气不足时,汗液的正常排泄会受到影响,导致汗液无法顺利排出。这就为湿邪的郁积提供了条件。

“其身必痒也”是湿邪郁于肌肤之间的直接表现。湿邪,作为一种黏腻、重浊的病理因素,其郁积于肌肤之间,会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导致肌肤失养、气机不畅。这种病理状态往往会引发身体发痒等不适症状。而身体发痒,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进一步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这句话,从中医理论的角度为我们解释了迟脉与疾病恢复缓慢、身体发痒等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这类患者时,应重视阳气的培补、汗液的顺畅排泄以及湿邪的祛除,以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同时,也强调了中医理论中“辨证施治”的重要性,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最新章节 http://www.64sw.com/xiaoshuo/renrendunengdudongshanghanlun/read/79/26.html ,欢迎收藏!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