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65章 开始整军固城备战


小说:重生明末再造华夏  作者:飞星骑士2025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重生明末再造华夏 http://www.64sw.com/xiaoshuo/chongshengmingmozaizaohuaxia/read/97/65.html 全文阅读!64书屋,有求必应!
换源:
节点二二 ↓
        州府同知曲从直有点担忧:“全府人口就算渡江南迁一半,剩余的涌入府城也恐会导致全城拥塞混乱呀,上百万人的衣食住行,件件不是小事。”

    夏华道:“确实都不是小事,但只要对症下药、想方设法,就能都解决好,衣食并不成问题,我们的被服布帛、粮食等物资都很充足,不够可以从外地买,住有些麻烦,要挤一挤,城里有相当多的空地方,特别是在新城,那些遍地开花的宅邸园林占了太多的地方,可说动其主人暂借腾出来或由官府花钱租赁用于安置城外人口,

    人多了,又泥沙俱下,治安问题不容大意,州府的衙役部队要扩编,重建的卫所军也可承担在城里站岗、巡逻、守夜的职责以维护治安稳定。对了,还要设立专门的机构防备流寇、鞑虏奸细混入城里刺探情报和搞破坏。”

    他看向史可法,“阁部,这么多的城外人口绝不是负担,恰恰相反,他们是宝贵的财富,一可为我们的军队提供充足的兵源,二可为我们的固城工程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史可法颔首表示赞同,他本就爱民如子。

    众人商议了一整天,基本上敲定了扬州整军固城备战的诸多重要的、主要的措施:

    扩军、练兵,组织城外人口或渡江南迁或迁入府城、对城里的人口和迁入城的人口进行严格的管制,大量从外地购买粮草物资囤积起来;

    大规模地修缮、扩建、加固州府主城和邵伯镇等城外的军事要地,在城墙上设置众多的火炮、大型弓弩等武器的发射台,全面地兴建城防工事、构建起完善的城防体系,挖掘环绕全城的多道又宽又深的壕沟和遍地开花的陷坑,排设鹿角拒马等障碍物,清理、挖深、拓宽护城河,在城里设置巷战工事;

    整合全城的工坊工场,设立正式的军工局用于打造兵器军械盔甲等,再设立火器局用于生产制造火药和火器。...

    散会后,史可法把夏华单独叫到他的书房里。

    “明心啊,”史可法看着夏华,眼神温和,“督师幕府已正式成立了,你又要在我身边帮忙统筹策划方方面面的事务又要管理镇团练,辛苦你了!”

    夏华连忙道:“阁部言重了!分内之事,谈何辛苦?”

    “好,好!”史可法看夏华的眼神里涌出由衷的喜爱,“各方面的大事小事接下来都要步入正轨,事事离不开银钱粮饷,府衙、龙江的督标营、扬州卫、江北四镇,都会拨发钱粮,你的镇团练当然也有,就五十万两吧,你先前曾捐献了五十万两,现在拿回去,就当拨款了,好好地建设你的镇团练。”

    “谢阁部!”夏华行礼致谢,“请阁部放心,下官绝不会让您失望!”

    “你办事,我当然放心了!”虽然夏华的一些做法和想法让史可法有点难以接受,但他对夏华确实是完全信任的。

    对史可法给的五十万两银子,夏华完全没客气,他干嘛客气?谁会嫌钱多?何况史可法现在富得流油,何况的何况,夏华的小金库已经花掉一半多了,得注意节省了。

    高杰之乱前,夏华原有的五百五十万两白银的启动资金还有近四百万两,两次庄园之战让他足足花掉了七十多万两银子,好在这笔巨款不久后被扬州的权贵豪强们送他的钱财礼物给报销了,随后,他掏出五十万两让陈明去湖北九宫山提前布局,

    接着,他在初次见到史可法时捐献了五十万两,又送了三十万两给黄得功,又拿出三十万两给卢家下单购买粮食、布匹、铁器、铁料等,又投资了二十多万两用于他的私人兵工厂扩大生产,又送了二十万两给史德威...经过这么一次又一次的挥金如土,他的小金库现只剩不到二百万两了。

    史可法把那五十万两退给夏华,夏华当然是恭敬不如从命。

    带着银子回到君临村,夏华越看越喜悦地看到他的军事根据地、他的团队和团练都持续如火如荼地发展中,一切井井有条,真真切切的日新月异,方方面面的设施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处处朝气蓬勃,村子里还传来琅琅阵阵的读书声,那是书塾学堂里的孩童们在上课,老年人满面悠闲惬意,妇女姑娘神情轻松地说说笑笑着干活做事,

    团练的新兵们都越来越有正式军人的样子了,练武操场上,杀声如雷、杀气冲天,训练中的营兵们无不铆足力气、挥汗如雨、认真严肃,个个目光明亮、精神饱满、动作整齐划一,队形横平竖直,脚步声铿锵有力,顶盔披甲的营兵的数量和比例在与日俱增。

    一面大大的旗帜飘扬在庄园上方,长方形、黑底、红日、黄月,这是夏华设计的扬州镇团练的军旗。明朝没有正式的国旗,日月旗是一种非官方的通用标识旗帜,明军的军旗更是五花八门,没有统一标准。夏华设计的镇团练军旗以日月旗为基础,黑底,象征着这个暗无天日的世道,红日、黄月,寓意“明”代表着照亮黑暗天地的光明,代表着他的理想和信念。

    “男儿生在天地间,忠于国家孝父母,既当军人拿军饷,就要尽责保国土;

    一要勤奋刻苦练,本事过硬好立功,武器是你第二命,时时爱护保养好;

    二要打仗敢争先,人人向前打胜仗,如果怕死向后缩,军法无情反送命;

    三要好心待百姓,钱粮全靠他们出,军民鱼水一家亲,百姓和我心连心;

    四莫欺辱人妇女,你家也有妻和女,将心比心想一想,受人欺辱怎能行;

    五莫见财生坏心,心术不正有报应,纵得多少金银宝,拿住杀头没命花;

    六莫赌博不学好,十赌十输一场空,安分守己攒银两,平安养家有保障;…”

    一队新兵正绕着庄园跑步进行体能训练,军歌声高亢嘹亮。

    军队唱军歌当然不是夏华首创的,古人又不是弱智,很早就发现军队唱旋律激昂的歌曲可以鼓舞士气,广义上的军歌最早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周朝的《小雅·出车》、战国的《诗经·秦风·无衣》等等还有最广为人知的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都是军歌,戚家军也有戚公所作的《凯歌》《风涛歌》等军歌。

    夏华的军队肯定也要有军歌,并且除了要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外,还要起到严肃军纪的作用。军纪的重要性是无需多言的,一支军队想要战无不胜就必须军纪严明,戚家军是这样,在中国历史上跟戚家军齐名的岳家军也是这样,岳家军纪律极严,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从而既让自身战斗力极高,又深得广大民众支持,继而在跟金人作战时战无不胜。

    很多治军练兵的要诀,以前的先人们已经摸索出来了,夏华实行拿来主义即可,不需要自作聪明地搞什么“创新”,把先人们的心得、经验传承好和加以发挥就可以了。比如夏华团练的这首军歌,既能有效提升官兵们的爱国思想也能把军纪融入其中,让官兵们铭记于心。

    团队总人口已突破七万,但团练营兵人数没怎么增加,因为兵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而且贪多嚼不烂。

    不过,团队在君临村和庄园的人口接下来要减少了,因为要分批搬迁到城里住了,特别是老弱妇孺,留下的主要是军士和工匠,这里不但是夏华的军事基地,还有他的私人兵工厂,至于搬迁到城里住的团队成员,程家那边已保证会稳妥安排好,程家在城里有很多宅邸园林、房舍地皮,再挤一挤,安置几万人没问题。

    “啪!啪!啪!…”

    清脆轰鸣的枪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火光闪耀间烟雾袅袅腾腾,百步外一个个靶子上弹子和木屑一起迸溅乱舞,被打得坑坑洼洼、弹孔如麻。

    夏华这是在兵工厂的火枪检验靶场上,观看着一队试枪员打靶检测手中火枪的质量以及射程、枪弹威力等,旁边有火器专家、研究人员认真地记录着数据和结果。

    火药的问题解决了,下一步自然是火器,这是水到渠成的事。

    火枪即火铳、火筒是最初级的火器,此时的火枪是从最原始的第一代火铳——火门枪的基础上发展出的第二代火铳:火绳枪,以后会被第三代的燧发枪取代,但燧发枪想彻底取代火绳枪还需要很长时间,现代人印象中的那种撞击龙头式燧发枪在这个时代远未普及,此时欧洲流行的是转轮式燧石火枪,结构复杂、造价昂贵不说,性能还很不可靠。

    成熟的火绳枪的发火率至少达到九成,至于比火绳枪更先进的燧发枪,在冶金技术得到重大突破前,发火率还不到二成,所以十七世纪初法国国王直接下令军队禁用燧发枪,这并不是守旧倒退,而是审时度势的正确决定,当然,到了十八世纪,冶金技术有了重大的突破,燧发枪的优势彻底地体现了出来,全面淘汰了火绳枪,欧洲军队随之广泛装备和使用燧发枪。

    燧发枪后的第四代火枪是击发枪,鸦片战争时的英军就普遍地装备和使用击发枪,现在谈这个早了近二百年。

    因此,眼下东西方的主流火枪就是火绳枪,虽不是最先进的枪,但最成熟。在火绳枪和燧发枪之间还有一个簧轮枪,这玩意儿结构复杂、造价高昂而且对零件的精密程度要求很高,注定不能普及开。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重生明末再造华夏最新章节 http://www.64sw.com/xiaoshuo/chongshengmingmozaizaohuaxia/read/97/65.html ,欢迎收藏!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