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星落于眼底 http://www.64sw.com/xiaoshuo/xingluoyuyandi/read/97/9.html 全文阅读!64书屋,有求必应!
换源:
寒假的脚步一踏进校园,陶苏就跟着父亲踏上了回北方老家的路。长途汽车一路向北,窗外的景色渐渐褪去城市的繁华,换成了广袤的田野与稀疏的村落,气温也随着路程一点点降低。
刚走出老家的车站,凛冽的北风就像带着冰碴儿似的扑过来,瞬间钻进衣领袖口,陶苏忍不住打了个寒颤,赶紧把围巾又裹紧了些。
老家的院子里积着一层薄薄的雪,踩上去咯吱作响,像是大地在轻声呢喃。光秃秃的杨树枝桠在风里摇晃,影子投射在雪地上,歪歪扭扭的,平添了几分萧瑟。
小时候一起追着跑、吵着闹的伙伴们,早就搬去了城里,整个院子安静得能听见雪花落在屋檐上的声音。陶苏裹着厚厚的棉被缩在被窝里,连伸出手去掀被子的勇气都没有,只能听着窗外的寒风呜呜作响,像是谁在低声啜泣。
她翻了个身,望着天花板上那盏泛黄的白炽灯,灯光晕开一片模糊的光影,心里莫名空落落的。现在的寒假和新年,好像真的没了小时候的乐趣。
记忆里的年,是盼了一整年的期待——盼着穿新衣服时的雀跃,盼着长辈递来压岁钱时的羞涩,盼着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在院子里放小烟花的热闹,连空气中都飘着糖果的甜香和鞭炮的烟火气,浓郁得化不开。
可如今,新衣服随时能买,零食常年堆在橱柜里,却再也找不回当初那份纯粹的欢喜。是自己长大了,心思重了,被学业和琐事缠得没了兴致?还是这年味,真的就像指间的沙,悄悄从岁月里溜走了?
父母离婚后,陶苏就再也没见过母亲。这些年的新年,总是她、父亲和妹妹陶芯三个人,安安静静地吃一顿年夜饭,没有太多言语,也没有太多热闹。
她以为今年也会和过去几年一样,在平淡中度过,没想到除夕前一天,手机突然响起,屏幕上跳动着“妈妈”两个字,那是她以为早就沉寂在通讯录里的名字,让她愣了足足好几秒,指尖都有些发颤,才缓缓接起。
“苏苏,最近还好吗?”电话那头的声音温柔依旧,却带着几分生疏的试探,正是陶苏在无数个夜晚想念过的语调。陶苏攥着手机,指节都泛了白,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似的,好半天才挤出一句:“妈,我挺好的。”
“学习累不累?听说你期末考得不错,还选了文科是吗?”母亲的声音里带着笑意,细细询问着她的学习和选科情况,甚至连她喜欢哪门课、有没有遇到难题都问到了。陶苏惊讶地眨了眨眼,这些事她从没主动跟母亲说过,母亲怎么会知道?
像是看穿了她的疑惑,母亲轻笑一声,声音里满是温柔:“是你爸告诉我的。他总跟我念叨你,说你懂事,学习不用人操心,还说你选文科是因为喜欢历史,想多了解过去的故事。”陶苏心里一暖,原来父亲一直默默关注着她的一举一动,那些她以为没人在意的小心思,父亲都记在心里,还会悄悄分享给母亲。
两人在电话里聊了很久,从学习聊到生活,从陶芯在学校里的趣事聊到老家的天气,从她小时候挑食的毛病聊到现在的饮食习惯。那些横亘在两人之间多年的隔阂,好像在这温柔的话语里,被一点点融化,变成了脉脉的温情。
挂了电话没多久,院子里的门铃就响了。陶苏几乎是立刻从床上弹起来,踩着棉拖鞋就跑了出去。门口站着的正是母亲,穿着一件米白色的羽绒服,围着一条红色的围巾,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手里还提着两个鼓鼓囊囊的袋子。
“妈!”陶苏忍不住喊出声,眼眶瞬间就热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母亲快步走上前,轻轻抱了抱她,力道不大,却带着久违的温暖:“妈妈回来陪你们过年。”
一旁的陶芯也跑了过来,小丫头怯生生地看着眼前的女人,犹豫了好一会儿,才小声喊了声“妈妈”。母亲立刻蹲下身,把她紧紧搂进怀里,从袋子里掏出一把包装精致的糖果递给她:“芯芯长这么高了,真是越来越可爱了。”陶芯接过糖果,咧开嘴笑了,露出两颗刚换的小虎牙。
下午,母亲带着陶苏和陶芯去镇上的步行街买新衣服。街道两旁早就张灯结彩,红灯笼一串串挂在屋檐下,春联和福字摆满了摊位,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年味比老家院子里浓了不止一点点。
母亲拉着陶苏的手,一家家店细细逛着,仔细帮她挑选外套:“这件红色的不错,面料厚实,保暖性好,而且颜色鲜亮,衬得你气色好,过年穿也喜庆。”陶苏摸了摸面料,柔软又暖和,触手生温,她点点头:“挺好的。”
“试试?”母亲笑着把衣服递过来,看着陶苏穿上,又伸手帮她理了理衣领,抚平衣角的褶皱,眼神里满是疼爱,“真好看。苏苏长大了,越来越漂亮了。”陶苏脸颊微红,心里甜甜的,像是揣了一颗糖。这种被母亲疼爱的感觉,陌生又熟悉,让她完全生不出半点隔阂,只觉得一股暖流从心底蔓延开来,遍布全身。
陶芯也选了一件粉色的棉袄,上面绣着可爱的小兔子图案,她蹦蹦跳跳地在镜子前转圈,裙摆飞扬,嘴里不停喊着:“我也要像姐姐一样漂亮!妈妈你看,我像不像小兔子?”母亲看着两个女儿,脸上满是欣慰的笑意,眼角的细纹都温柔了许多。
除夕夜,窗外的烟花接二连三地绽放,绚烂的光映亮了整片夜空,红的、黄的、紫的、绿的,像是无数朵鲜花在夜幕中竞相开放。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终于有了点过年该有的热闹劲儿。
陶苏和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桌上摆满了热气腾腾的饭菜——喷香的红烧鱼、软烂的炖排骨、金黄的炸春卷、鲜香的饺子,还有母亲特意为她做的糖醋排骨,都是她爱吃的。
父亲和母亲偶尔聊几句家常,语气平和,没有了过去的剑拔弩张。陶芯在一旁叽叽喳喳地说着学校里的趣事,说她得了小红花,说老师表扬了她,气氛温馨又和睦。
陶苏拿起手机,点开班级群,里面早已热闹非凡。班主任杨简兮发了一个大大的红包,配文:“同学们新年快乐,新的一年学业进步,万事顺意!”红包刚发出来,就被秒抢一空。
陈洧舟手速最快,第一个领取,金额还不低。立刻有同学在群里调侃:“陈哥这手速,不去参加运动会的短跑项目真是可惜了!”“肯定是盯着屏幕等红包呢,对老师的红包求生欲拉满!”群里瞬间刷起一串搞笑的表情包,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温珣紧接着也发了一个红包,备注“文科小分队新年快乐,一起加油”;徐星曜的红包则带着点调皮的小心思,红包封面写着“抢到的都能考高分,没抢到的也别灰心”。
许岁澄和宋乔一也陆续发了红包,许岁澄的祝福语温柔又贴心:“祝大家新的一年平安喜乐,学有所成”;宋乔一的则活泼可爱:“过年就要红红火火,祝我的小伙伴们新年快乐,吃好喝好!”
陶苏看着屏幕上不断弹出的消息,手指悬在屏幕上方,有点犹豫。她性格偏内向,不太习惯在群里活跃,总觉得插不上话,怕自己说的话没人接,显得尴尬。
就在这时,宋乔一的私信突然弹了出来:“苏苏!新年快乐呀!群里的红包都要领哦,沾沾喜气~我特意跟温珣他们说好了,给你留了个手气最佳的位置!”后面还跟了个比心的可爱表情包。
陶苏看着消息,嘴角忍不住上扬,心里暖暖的,指尖轻轻点了点屏幕,回复了一个“收到!新年快乐【表情】”的表情包,然后点开了那些还没领的红包。
虽然没抢到所谓的“手气最佳”,但每一个红包都带着同学们的真诚祝福。看着群里大家互相调侃、分享自家的年夜饭照片、说着各自的新年愿望,有说要考进年级前十的,有说希望能多睡会儿觉的,还有说想去看一场演唱会的,陶苏心里的空落感渐渐消失了。原来,就算不在身边,这份纯粹的同窗情谊也能跨越距离,带来满满的温暖。
窗外的烟花还在绽放,屋里的饭菜冒着热气,手机里的祝福不断传来。陶苏望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暖暖的——这个新年,好像也不是那么乏味。
原来年味从未变淡,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藏在了家人的陪伴里,藏在了朋友的祝福里,藏在了那些细碎又温暖的瞬间里。
春节的余温还没散尽,短暂的假期就结束了。陶苏一家踏上了回城的大巴车,父亲帮她们拎着行李,母亲坐在旁边,时不时叮嘱姐妹俩注意安全。
窗外的风景渐渐从老家的田野、村落切换成城市的高楼、街道,陶苏靠在车窗上,心里满是对新学期的期待——新的班级,新的科目,还有那些熟悉的同学和朋友,不知道会带来怎样的故事呢?
大巴车抵达学校门口时,阳光正好,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驱散了旅途的疲惫。陶苏拎着行李走进熟悉的宿舍,推开门就看到宋乔一、许岁澄和姜悦早已收拾妥当,正围坐在一起分享春节趣事。
“我回来啦!”陶苏笑着打招呼,眼底满是笑意。“苏苏回来啦!”宋乔一第一个冲过来抱住她,力道十足,“快给我们讲讲你老家的新年,是不是特别有意思?有没有收到很多压岁钱?”许岁澄也笑着递过来一杯温水:“一路辛苦了,先喝点水歇歇,旅途挺累的吧?”
姜悦则主动接过她的行李,拍了拍床板:“我帮你放好吧,你的床位我们都帮你收拾干净啦,床单被套都给你换了新的,枕套也晒过太阳了,有阳光的味道。”熟悉的热闹与温暖扑面而来,让陶苏瞬间卸下了旅途的疲惫,心里暖暖的。
新学年的宿舍没有变化,依旧是熟悉的四人小天地,但班级却迎来了调整。高一年级根据选科结果重新分班,前三个班是文科班,后四个班是理科班。
幸运的是,陶苏、宋乔一、许岁澄和温珣仍留在3班,班主任还是温柔又负责的杨简兮;而徐星野则去了6班,和选了理科的姜悦成了同班同学。
更巧的是,姜悦开学第一天就主动找班主任提议换座位,软磨硬泡了好一会儿,硬是换到了徐星野旁边的座位。回来后,她还一脸得意地跟宿舍三人炫耀:“我这可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徐星野理科那么厉害,以后我问理科题可方便啦,再也不用跑东跑西找人请教了。”她兴高采烈地说着,却没有发现陶苏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
3班的座位也重新调整过了,温珣成了陶苏的新同桌。他依旧是那个温和大方、认真负责的班长,刚坐下就从书包里拿出一本整理得整整齐齐的笔记本,递给陶苏:“这是我假期整理的文科知识点笔记,历史、政治、地理都有,重点和易错点都标出来了,你可以参考一下,或许对你学习有帮助。”陶苏双手接过笔记本,触感厚实,页面整洁,字迹工整,能看出温珣的用心。她心里暖暖的,连忙道谢:“谢谢班长,太麻烦你了,你真是太细心了。”
新学期的科目侧重点有了明显变化,文科班的历史、政治、地理课多了起来,课时也相应增加,而理科课程的课时则减少了。班里还转来了几个新同学,都是从其他班级调过来的,陌生的面孔让教室多了几分新鲜感。
大概是温珣的学霸名声太响,不仅成绩稳居年级前列,还乐于助人,一到下课,那几个新同学就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起了问题。
“温珣,这道历史题的答题思路是什么呀?我看了答案还是不太懂。”“班长,政治的这个知识点我总是记混,你能再详细讲讲吗?”“温珣同学,地理的这个图表题怎么分析啊?我完全摸不着头脑。”
陶苏看着围得水泄不通的座位,自己连整理笔记的空间都没有了,只好悄悄起身,坐到了旁边宋乔一的空位上。宋乔一立刻凑过来,压低声音跟她吐槽:“你看她们,明明有些题课本上都有答案,稍微翻一翻就能找到,偏要找温珣问,我看啊,就是想跟学霸套近乎,借着问问题的名义搭讪呢。”
陶苏忍不住笑了笑,没说话,只是看着温珣耐心地给同学们讲题。他说话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每一个知识点都讲得明明白白,还会举一些简单易懂的例子帮助理解。
可一旦讲完一遍,不管对方说“还是没听懂”,或者想再找话题拖延,他都会温和却坚定地说:“抱歉,我已经讲得很详细了,实在不懂的话,建议你们去问老师,老师会更有针对性地解答,也能帮你们梳理清楚相关的知识点体系。”
这话刚好被坐在斜前方的徐星曜听到,他“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故意提高了音量:“我们温大学霸肯抽时间给你们讲题,那可是你们的荣幸!一般人想听还没这机会呢。”
他挑眉看着那几个女生,语气带着点调侃,“讲完一遍还听不懂,那多半是你们自己的问题,要么是没认真听,要么……”他顿了顿,意有所指地拖长了语调,“根本就不是为了问问题来的吧?”
几句话直接点破了真相,那几个女生的脸颊瞬间红透了,像是熟透的苹果,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眼神躲闪,只好悻悻地散开了。
陶苏坐在一旁,也忍不住弯了弯嘴角——徐星曜这张嘴,还真是不留情面,不过倒是挺解气的。
宋乔一更是直接对着徐星曜比了个大大的赞:“曜哥说得太对了!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就该这样,别让有些人借着问问题的名义占学霸的时间。”徐星曜得意地扬了扬下巴,正想耍个酷,说句更嚣张的话,结果下一秒就被人从身后一把推开。
“徐星曜,你坐我位置上了!”唐幼宜双手叉腰,一脸无奈又带着点怒气。原来徐星曜刚才为了看热闹,直接坐到了唐幼宜的座位上,完全没注意这是谁的位置。
徐星曜愣了一下,看着唐幼宜不善的眼神,只好悻悻地起身,嘴里还不服气地嘟囔:“至于这么凶吗?不就是借坐一下,又没给你弄脏。”“谁让你没经过我同意就随便坐别人的位置!”唐幼宜瞪了他一眼,毫不客气地坐下,两人又开始了你一言我一语的拌嘴,一个说对方小气,一个说对方没礼貌,引得周围同学哈哈大笑。
“陶苏,可以回来了。”温珣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温和又清晰。陶苏才回过神,发现周围已经空了下来,座位终于恢复了清净。她连忙起身,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温珣看着她嘴角未散的笑意,笑着问:“刚才徐星曜的话,很好笑吗?”陶苏点点头,又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他说话还挺直接的,不过确实挺有意思的。”温珣笑了笑,眼底带着温和的笑意:“他就是这样,心直口快,没什么坏心眼,就是有时候说话不太顾及别人的感受。”
正说着,宋乔一突然凑过来,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说:“告诉你们一个大新闻!我刚才去6班找姜悦,看到她正拿着一道理科题问徐星野,你们猜怎么着?徐星野居然耐心地给她讲了三遍!要知道,以前他给别人讲题,最多讲两遍就没耐心了。”
陶苏心里轻轻一动,下意识地想起以前问徐星野题时的场景。那时候他也是这样,虽然话不多,表情也淡淡的,但总会把知识点讲得清清楚楚,直到她听懂为止。温珣笑着说:“徐星野理科确实厉害,逻辑思维很强,而且人也细心,讲题很有条理,姜悦找他问问题倒是找对人了。”
下课铃声再次响起,新同学又有几个凑了过来,不过这次明显是真的来问问题的,手里拿着课本和习题册,态度也很认真。
温珣依旧耐心解答,语速适中,条理清晰。陶苏则在一旁整理笔记,把刚才上课讲的重点内容补充完整。偶尔抬头,能看到徐星曜和唐幼宜还在拌嘴,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宋乔一在旁边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插上一句,火上浇油;许岁澄则在认真地看书,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身上,勾勒出柔和的轮廓。教室里充斥着说话声、笑声、翻书声,热闹又温馨。
陶苏看着眼前的一切,嘴角忍不住上扬。新的学期,新的班级,虽然有了不少变化,换了同桌,来了新同学,课程也有了调整,但那些温暖的、有趣的瞬间,依旧在继续。她知道,这又会是一段充满惊喜与美好的时光,而那些未发生。
刚走出老家的车站,凛冽的北风就像带着冰碴儿似的扑过来,瞬间钻进衣领袖口,陶苏忍不住打了个寒颤,赶紧把围巾又裹紧了些。
老家的院子里积着一层薄薄的雪,踩上去咯吱作响,像是大地在轻声呢喃。光秃秃的杨树枝桠在风里摇晃,影子投射在雪地上,歪歪扭扭的,平添了几分萧瑟。
小时候一起追着跑、吵着闹的伙伴们,早就搬去了城里,整个院子安静得能听见雪花落在屋檐上的声音。陶苏裹着厚厚的棉被缩在被窝里,连伸出手去掀被子的勇气都没有,只能听着窗外的寒风呜呜作响,像是谁在低声啜泣。
她翻了个身,望着天花板上那盏泛黄的白炽灯,灯光晕开一片模糊的光影,心里莫名空落落的。现在的寒假和新年,好像真的没了小时候的乐趣。
记忆里的年,是盼了一整年的期待——盼着穿新衣服时的雀跃,盼着长辈递来压岁钱时的羞涩,盼着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在院子里放小烟花的热闹,连空气中都飘着糖果的甜香和鞭炮的烟火气,浓郁得化不开。
可如今,新衣服随时能买,零食常年堆在橱柜里,却再也找不回当初那份纯粹的欢喜。是自己长大了,心思重了,被学业和琐事缠得没了兴致?还是这年味,真的就像指间的沙,悄悄从岁月里溜走了?
父母离婚后,陶苏就再也没见过母亲。这些年的新年,总是她、父亲和妹妹陶芯三个人,安安静静地吃一顿年夜饭,没有太多言语,也没有太多热闹。
她以为今年也会和过去几年一样,在平淡中度过,没想到除夕前一天,手机突然响起,屏幕上跳动着“妈妈”两个字,那是她以为早就沉寂在通讯录里的名字,让她愣了足足好几秒,指尖都有些发颤,才缓缓接起。
“苏苏,最近还好吗?”电话那头的声音温柔依旧,却带着几分生疏的试探,正是陶苏在无数个夜晚想念过的语调。陶苏攥着手机,指节都泛了白,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似的,好半天才挤出一句:“妈,我挺好的。”
“学习累不累?听说你期末考得不错,还选了文科是吗?”母亲的声音里带着笑意,细细询问着她的学习和选科情况,甚至连她喜欢哪门课、有没有遇到难题都问到了。陶苏惊讶地眨了眨眼,这些事她从没主动跟母亲说过,母亲怎么会知道?
像是看穿了她的疑惑,母亲轻笑一声,声音里满是温柔:“是你爸告诉我的。他总跟我念叨你,说你懂事,学习不用人操心,还说你选文科是因为喜欢历史,想多了解过去的故事。”陶苏心里一暖,原来父亲一直默默关注着她的一举一动,那些她以为没人在意的小心思,父亲都记在心里,还会悄悄分享给母亲。
两人在电话里聊了很久,从学习聊到生活,从陶芯在学校里的趣事聊到老家的天气,从她小时候挑食的毛病聊到现在的饮食习惯。那些横亘在两人之间多年的隔阂,好像在这温柔的话语里,被一点点融化,变成了脉脉的温情。
挂了电话没多久,院子里的门铃就响了。陶苏几乎是立刻从床上弹起来,踩着棉拖鞋就跑了出去。门口站着的正是母亲,穿着一件米白色的羽绒服,围着一条红色的围巾,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手里还提着两个鼓鼓囊囊的袋子。
“妈!”陶苏忍不住喊出声,眼眶瞬间就热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母亲快步走上前,轻轻抱了抱她,力道不大,却带着久违的温暖:“妈妈回来陪你们过年。”
一旁的陶芯也跑了过来,小丫头怯生生地看着眼前的女人,犹豫了好一会儿,才小声喊了声“妈妈”。母亲立刻蹲下身,把她紧紧搂进怀里,从袋子里掏出一把包装精致的糖果递给她:“芯芯长这么高了,真是越来越可爱了。”陶芯接过糖果,咧开嘴笑了,露出两颗刚换的小虎牙。
下午,母亲带着陶苏和陶芯去镇上的步行街买新衣服。街道两旁早就张灯结彩,红灯笼一串串挂在屋檐下,春联和福字摆满了摊位,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年味比老家院子里浓了不止一点点。
母亲拉着陶苏的手,一家家店细细逛着,仔细帮她挑选外套:“这件红色的不错,面料厚实,保暖性好,而且颜色鲜亮,衬得你气色好,过年穿也喜庆。”陶苏摸了摸面料,柔软又暖和,触手生温,她点点头:“挺好的。”
“试试?”母亲笑着把衣服递过来,看着陶苏穿上,又伸手帮她理了理衣领,抚平衣角的褶皱,眼神里满是疼爱,“真好看。苏苏长大了,越来越漂亮了。”陶苏脸颊微红,心里甜甜的,像是揣了一颗糖。这种被母亲疼爱的感觉,陌生又熟悉,让她完全生不出半点隔阂,只觉得一股暖流从心底蔓延开来,遍布全身。
陶芯也选了一件粉色的棉袄,上面绣着可爱的小兔子图案,她蹦蹦跳跳地在镜子前转圈,裙摆飞扬,嘴里不停喊着:“我也要像姐姐一样漂亮!妈妈你看,我像不像小兔子?”母亲看着两个女儿,脸上满是欣慰的笑意,眼角的细纹都温柔了许多。
除夕夜,窗外的烟花接二连三地绽放,绚烂的光映亮了整片夜空,红的、黄的、紫的、绿的,像是无数朵鲜花在夜幕中竞相开放。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终于有了点过年该有的热闹劲儿。
陶苏和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桌上摆满了热气腾腾的饭菜——喷香的红烧鱼、软烂的炖排骨、金黄的炸春卷、鲜香的饺子,还有母亲特意为她做的糖醋排骨,都是她爱吃的。
父亲和母亲偶尔聊几句家常,语气平和,没有了过去的剑拔弩张。陶芯在一旁叽叽喳喳地说着学校里的趣事,说她得了小红花,说老师表扬了她,气氛温馨又和睦。
陶苏拿起手机,点开班级群,里面早已热闹非凡。班主任杨简兮发了一个大大的红包,配文:“同学们新年快乐,新的一年学业进步,万事顺意!”红包刚发出来,就被秒抢一空。
陈洧舟手速最快,第一个领取,金额还不低。立刻有同学在群里调侃:“陈哥这手速,不去参加运动会的短跑项目真是可惜了!”“肯定是盯着屏幕等红包呢,对老师的红包求生欲拉满!”群里瞬间刷起一串搞笑的表情包,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温珣紧接着也发了一个红包,备注“文科小分队新年快乐,一起加油”;徐星曜的红包则带着点调皮的小心思,红包封面写着“抢到的都能考高分,没抢到的也别灰心”。
许岁澄和宋乔一也陆续发了红包,许岁澄的祝福语温柔又贴心:“祝大家新的一年平安喜乐,学有所成”;宋乔一的则活泼可爱:“过年就要红红火火,祝我的小伙伴们新年快乐,吃好喝好!”
陶苏看着屏幕上不断弹出的消息,手指悬在屏幕上方,有点犹豫。她性格偏内向,不太习惯在群里活跃,总觉得插不上话,怕自己说的话没人接,显得尴尬。
就在这时,宋乔一的私信突然弹了出来:“苏苏!新年快乐呀!群里的红包都要领哦,沾沾喜气~我特意跟温珣他们说好了,给你留了个手气最佳的位置!”后面还跟了个比心的可爱表情包。
陶苏看着消息,嘴角忍不住上扬,心里暖暖的,指尖轻轻点了点屏幕,回复了一个“收到!新年快乐【表情】”的表情包,然后点开了那些还没领的红包。
虽然没抢到所谓的“手气最佳”,但每一个红包都带着同学们的真诚祝福。看着群里大家互相调侃、分享自家的年夜饭照片、说着各自的新年愿望,有说要考进年级前十的,有说希望能多睡会儿觉的,还有说想去看一场演唱会的,陶苏心里的空落感渐渐消失了。原来,就算不在身边,这份纯粹的同窗情谊也能跨越距离,带来满满的温暖。
窗外的烟花还在绽放,屋里的饭菜冒着热气,手机里的祝福不断传来。陶苏望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暖暖的——这个新年,好像也不是那么乏味。
原来年味从未变淡,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藏在了家人的陪伴里,藏在了朋友的祝福里,藏在了那些细碎又温暖的瞬间里。
春节的余温还没散尽,短暂的假期就结束了。陶苏一家踏上了回城的大巴车,父亲帮她们拎着行李,母亲坐在旁边,时不时叮嘱姐妹俩注意安全。
窗外的风景渐渐从老家的田野、村落切换成城市的高楼、街道,陶苏靠在车窗上,心里满是对新学期的期待——新的班级,新的科目,还有那些熟悉的同学和朋友,不知道会带来怎样的故事呢?
大巴车抵达学校门口时,阳光正好,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驱散了旅途的疲惫。陶苏拎着行李走进熟悉的宿舍,推开门就看到宋乔一、许岁澄和姜悦早已收拾妥当,正围坐在一起分享春节趣事。
“我回来啦!”陶苏笑着打招呼,眼底满是笑意。“苏苏回来啦!”宋乔一第一个冲过来抱住她,力道十足,“快给我们讲讲你老家的新年,是不是特别有意思?有没有收到很多压岁钱?”许岁澄也笑着递过来一杯温水:“一路辛苦了,先喝点水歇歇,旅途挺累的吧?”
姜悦则主动接过她的行李,拍了拍床板:“我帮你放好吧,你的床位我们都帮你收拾干净啦,床单被套都给你换了新的,枕套也晒过太阳了,有阳光的味道。”熟悉的热闹与温暖扑面而来,让陶苏瞬间卸下了旅途的疲惫,心里暖暖的。
新学年的宿舍没有变化,依旧是熟悉的四人小天地,但班级却迎来了调整。高一年级根据选科结果重新分班,前三个班是文科班,后四个班是理科班。
幸运的是,陶苏、宋乔一、许岁澄和温珣仍留在3班,班主任还是温柔又负责的杨简兮;而徐星野则去了6班,和选了理科的姜悦成了同班同学。
更巧的是,姜悦开学第一天就主动找班主任提议换座位,软磨硬泡了好一会儿,硬是换到了徐星野旁边的座位。回来后,她还一脸得意地跟宿舍三人炫耀:“我这可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徐星野理科那么厉害,以后我问理科题可方便啦,再也不用跑东跑西找人请教了。”她兴高采烈地说着,却没有发现陶苏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
3班的座位也重新调整过了,温珣成了陶苏的新同桌。他依旧是那个温和大方、认真负责的班长,刚坐下就从书包里拿出一本整理得整整齐齐的笔记本,递给陶苏:“这是我假期整理的文科知识点笔记,历史、政治、地理都有,重点和易错点都标出来了,你可以参考一下,或许对你学习有帮助。”陶苏双手接过笔记本,触感厚实,页面整洁,字迹工整,能看出温珣的用心。她心里暖暖的,连忙道谢:“谢谢班长,太麻烦你了,你真是太细心了。”
新学期的科目侧重点有了明显变化,文科班的历史、政治、地理课多了起来,课时也相应增加,而理科课程的课时则减少了。班里还转来了几个新同学,都是从其他班级调过来的,陌生的面孔让教室多了几分新鲜感。
大概是温珣的学霸名声太响,不仅成绩稳居年级前列,还乐于助人,一到下课,那几个新同学就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起了问题。
“温珣,这道历史题的答题思路是什么呀?我看了答案还是不太懂。”“班长,政治的这个知识点我总是记混,你能再详细讲讲吗?”“温珣同学,地理的这个图表题怎么分析啊?我完全摸不着头脑。”
陶苏看着围得水泄不通的座位,自己连整理笔记的空间都没有了,只好悄悄起身,坐到了旁边宋乔一的空位上。宋乔一立刻凑过来,压低声音跟她吐槽:“你看她们,明明有些题课本上都有答案,稍微翻一翻就能找到,偏要找温珣问,我看啊,就是想跟学霸套近乎,借着问问题的名义搭讪呢。”
陶苏忍不住笑了笑,没说话,只是看着温珣耐心地给同学们讲题。他说话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每一个知识点都讲得明明白白,还会举一些简单易懂的例子帮助理解。
可一旦讲完一遍,不管对方说“还是没听懂”,或者想再找话题拖延,他都会温和却坚定地说:“抱歉,我已经讲得很详细了,实在不懂的话,建议你们去问老师,老师会更有针对性地解答,也能帮你们梳理清楚相关的知识点体系。”
这话刚好被坐在斜前方的徐星曜听到,他“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故意提高了音量:“我们温大学霸肯抽时间给你们讲题,那可是你们的荣幸!一般人想听还没这机会呢。”
他挑眉看着那几个女生,语气带着点调侃,“讲完一遍还听不懂,那多半是你们自己的问题,要么是没认真听,要么……”他顿了顿,意有所指地拖长了语调,“根本就不是为了问问题来的吧?”
几句话直接点破了真相,那几个女生的脸颊瞬间红透了,像是熟透的苹果,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眼神躲闪,只好悻悻地散开了。
陶苏坐在一旁,也忍不住弯了弯嘴角——徐星曜这张嘴,还真是不留情面,不过倒是挺解气的。
宋乔一更是直接对着徐星曜比了个大大的赞:“曜哥说得太对了!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就该这样,别让有些人借着问问题的名义占学霸的时间。”徐星曜得意地扬了扬下巴,正想耍个酷,说句更嚣张的话,结果下一秒就被人从身后一把推开。
“徐星曜,你坐我位置上了!”唐幼宜双手叉腰,一脸无奈又带着点怒气。原来徐星曜刚才为了看热闹,直接坐到了唐幼宜的座位上,完全没注意这是谁的位置。
徐星曜愣了一下,看着唐幼宜不善的眼神,只好悻悻地起身,嘴里还不服气地嘟囔:“至于这么凶吗?不就是借坐一下,又没给你弄脏。”“谁让你没经过我同意就随便坐别人的位置!”唐幼宜瞪了他一眼,毫不客气地坐下,两人又开始了你一言我一语的拌嘴,一个说对方小气,一个说对方没礼貌,引得周围同学哈哈大笑。
“陶苏,可以回来了。”温珣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温和又清晰。陶苏才回过神,发现周围已经空了下来,座位终于恢复了清净。她连忙起身,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温珣看着她嘴角未散的笑意,笑着问:“刚才徐星曜的话,很好笑吗?”陶苏点点头,又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他说话还挺直接的,不过确实挺有意思的。”温珣笑了笑,眼底带着温和的笑意:“他就是这样,心直口快,没什么坏心眼,就是有时候说话不太顾及别人的感受。”
正说着,宋乔一突然凑过来,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说:“告诉你们一个大新闻!我刚才去6班找姜悦,看到她正拿着一道理科题问徐星野,你们猜怎么着?徐星野居然耐心地给她讲了三遍!要知道,以前他给别人讲题,最多讲两遍就没耐心了。”
陶苏心里轻轻一动,下意识地想起以前问徐星野题时的场景。那时候他也是这样,虽然话不多,表情也淡淡的,但总会把知识点讲得清清楚楚,直到她听懂为止。温珣笑着说:“徐星野理科确实厉害,逻辑思维很强,而且人也细心,讲题很有条理,姜悦找他问问题倒是找对人了。”
下课铃声再次响起,新同学又有几个凑了过来,不过这次明显是真的来问问题的,手里拿着课本和习题册,态度也很认真。
温珣依旧耐心解答,语速适中,条理清晰。陶苏则在一旁整理笔记,把刚才上课讲的重点内容补充完整。偶尔抬头,能看到徐星曜和唐幼宜还在拌嘴,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宋乔一在旁边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插上一句,火上浇油;许岁澄则在认真地看书,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身上,勾勒出柔和的轮廓。教室里充斥着说话声、笑声、翻书声,热闹又温馨。
陶苏看着眼前的一切,嘴角忍不住上扬。新的学期,新的班级,虽然有了不少变化,换了同桌,来了新同学,课程也有了调整,但那些温暖的、有趣的瞬间,依旧在继续。她知道,这又会是一段充满惊喜与美好的时光,而那些未发生。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星落于眼底最新章节 http://www.64sw.com/xiaoshuo/xingluoyuyandi/read/97/9.html ,欢迎收藏!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