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西边的晚霞 http://www.64sw.com/xiaoshuo/xibiandewanxia/read/87/82.html 全文阅读!64书屋,有求必应!
换源:
有了第一次住院的经验,曾卫国去医院借轮椅。回来的时候卫军、卫英都来了。
曾卫国直接把母亲推到急诊大厅的分诊台前。
护士简单地问了下情况就打电话叫来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医生。
曾卫国把上次住院的住院小结给医生看:“症状和上次差不多。”
女医生看了一下住院小结,问:“什么时候发现的?”
“昨天早上。”
“怎么才送过来?”医生一边检查一边问。
“开始不是很严重……”
“先做一下脑CT吧。”
报告单很快就出来了。
“是脑梗,”卫英从医生办公室出来,手里拿着住院单,对曾卫国说,“上次是左边,这次是右边。”
“我去交费。”曾卫国说。
“带钱了吗?”卫民问,“卫军去取钱了。”
“花呗有六千额度,够了。”曾卫国说。上次是预交三千。
“我回去一趟,”卫英说,“拿住院要用的东西。”
“还有妈要换的衣服。”曾卫国嘱咐了一句。
在住院处交了钱,拿着住院单推着母亲到二十三层楼。
在电梯门口前挤满了人,一个穿着时髦的女人抢电梯从母亲轮椅前面走过,被母亲轮椅的前轮压到了脚。
“瞎啊!”女人转过身骂了一句。
“对不起!”曾卫国道歉道。
女人瞟了一下板着脸的曾卫民没再说什么,转身挤进电梯。
“真搞笑。”卫民在等另一部电梯的时候说,“明明自己眼瞎挡着别人的道!还说别人眼瞎!”
“不要计较。”曾卫国推母亲进电梯,“没必要。”
在住院登记处,护士说没有床位,要等到上午办出院的病人出院了才有。
“能不能照顾一下,她是这个医院退休的职工。”曾卫国求道。
“就是照顾你才让你住进来的啊!”护士说道,“不要急,在那边凳子上坐一会儿,等一会儿就好。”
“就怕病情等不了。”卫民说,“能不能先把药用上。”
“可以的。”护士转头对旁边的护士说,“小梅,你去叫一下王医生。
王医生过来看了一下母亲的情况,然后叫曾卫国,“你跟我来。”
在医生办公室。我医生在电脑上打开母亲的病史。
“你母亲是二次复发。”王医生指着电脑上的脑CT图像说,“上次是这一块,这次是这一块。
昨天早上发现的为什么现在才送来?脑梗最佳的溶栓时间为三小时到四五个小时,最多不超过六小时。溶栓治疗只有在脑组织出现缺血坏死之前进行才有意义。
在堵塞六小时以内,血管再通,血液供应恢复,脑细胞还不至于坏死,引起各种肢体障碍就有可能恢复正常。脑梗后,每迟一分钟,脑细胞是数以万计的速度坏死的,如果超过六小时,部分脑细胞就会坏死;超过十二小时,绝大部分脑细胞都将由缺血发展到坏死。
一旦脑细胞发生坏死,则是“不可逆”的,即不会再逆转为正常细胞,恢复就很困难。”
“那该怎么办呢?当时不是很严重,没想到。”
“需要尽早进行抗血小板治疗。首选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选用氯吡格雷、替格瑞洛。
也可以考虑使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进行“双抗”治疗。可以使用丁苯酞、人尿激肽原酶等改善微循环药物改善侧支循环,改善脑组织的代谢。可以使用依达拉奉、胞磷胆碱等神经保护剂清除自由基,促进脑功能恢复,减少脑组织损伤,改善预后。”
等卫英回来的时候,母亲已经挂上了丁苯酞和依达拉奉。
等到十一点半,床位有了。母亲住进了病房。靠窗口的38床。
“在吗?”晚上刘雅琪发来微信,“忙什么呢?”
“刚从医院回来。”曾卫国回道,“我妈脑梗复发又住院了。”
“严重吗?”
“比上次严重。叫了护工照顾。一天两百二。”
“我可以过来照顾阿姨啊!”
“暂时不用。先谢谢你!你怎么样?”
“想你了!”
“我看你是欠揍了!兔子怎么样?”
“是呢!说兔子好奇怪啊!好多兔子还活着。好像不怎么死了。想不明白。”
“有什么不明白的?一次疾病大流行,优胜劣汰,自然法则。”
“我以为都会死光呢!看来还是有希望!”
“兔子生命力强着呢!你没听说澳大利亚兔子泛滥成灾吗?”
“嗯。边牧卖了十二只。价格八百,都卖给粉丝了。我每天都在直播,一天能挣五六百块。”
“还有兔子卖吗?”
“不是。是粉丝打赏。”
“哦。”
“主人,我过去好吗?我可以陪你照顾阿姨。”
“等出院再说吧。”
“什么时候能出院呢?”
“一个星期吧。情况稳定就可以了。”
“哦。”
曾卫国看了一下时间,已经十二点多了。
“没什么事早点休息吧!”
“是。主人。”
曾卫国感觉有点疲惫,洗了把脸就上床睡了。
可是怎么也睡不着了。想起了在北方母亲年轻时候的样子,想起了自己尿炕挨母亲打的时候母亲生气的样子,想起了母亲洗衣服的样子,想起了退休后母亲买菜、做饭的样子。
母亲胖了,衰老了,背也驼了。可是从来也没有想到母亲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下午卫英把母亲从头到脚洗了一遍。从卫生间出来的时候,眼睛红红的肿得像桃子。
“你怎么了?”曾卫国和卫英小心把母亲安顿到病床上,小声问道。
“也不知道为什么,眼泪就是不停地往下流。”卫英一边擦眼泪一边说,“没想到老妈变成这个样子,感觉妈好可怜!给妈找个保姆吧!”
卫英凑到曾卫国耳边小声说,“妈裤裆里都是屎,她自己都没有感觉。一个月可能都没有洗过澡。这种事你插不上手,叫我也干不了。”
“找一个吧,我没意见。”曾卫国说。
“需要护工吗?”隔壁床的上了年纪的女护工插嘴问道,“我老乡刚好有空。”
“做过这个吗?”卫英问,“有经验吗?”
“在这个医院做三年了。”女护工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可有经验啦!”
“那就叫过来看看。”
女护工打电话叫老乡过来。用的都是听不懂的方言。
“你老家哪里的?”曾卫国问。
“贵州的。”女护工回道,“我在这做五年了。有好几个老乡都是我介绍过来的。”
“一个月多少钱?”卫英问。
“我们是按天算的。一天两百二。”
“不错啊!一个月六千六。”曾卫国说道。“我们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三四千。”
“刚开始也就三四千,一点点加上来的。”女护工说,“行例是这样。”
曾卫国想起了自己上班的时候,预防接种外来的儿童是本地儿童的三倍。安徽的最多,其次是四川、江西、贵州、云南的。贵州的最穷最落后。有一个母亲带着三个娃,一次预防针都没有打过。怎么动员劝说都没有用,就是不打。竟然还说出“我们从小到大从来没打过针,从来没生过病”。
住在大山里面,与世隔绝,有可能。但是……
女护工的老乡过来了。
个子不是很高,一米五多一点点样子。年纪看上去有五十多岁。体型有点胖。
“我叫张梅,叫我小张好了。”叫张梅的女护工说道。
“老家哪里?贵州吗?”曾卫国问。
“嗯。是。”
“今年多大?”卫英问。
“四十二。”
“工资怎么算?”
“二百二一天。”
“二百一天可以吗?”卫民插了一句。“上次住院的时候,有一个出两百,我们没用。”
“算了!”卫英对卫民摆了一下手,“两百二就两百二,不差二十块。不过……”卫英转身对张梅说,“这里的事都交给你了!”
“放心!你们忙你们的事。阿婆交给我!”张梅说,“我会把阿婆伺候得好好的。”
说着,张梅把母亲的被子往上拉了拉,把两边塞紧。
吃晚饭的时候,张梅一口一口地喂母亲酒酿。流到外面了急忙用纸巾擦擦。
吃完了饭,打了热水给母亲洗脸擦手,动作行云流水。
“你自己的饭呢?”曾卫国问。
“我一会回去烧。就在医院后面租的房子。很快的,十分钟就好。”
“医院食堂很方便的。什么都有。价格也不贵。”曾卫国建议道。
“米饭一碗一块,菜两块,怎么也得三块。”张梅说,“三块钱我自己烧可以吃一天。”
曾卫国有点吃惊,“三块钱能吃什么?”
“两块钱能买一斤挂面,最便宜的那种。一斤挂面够我吃两天。煮面的时候放一点榨菜。一点青菜。有时候放一个鸡蛋。”
不至于吧?“赚那么多钱干嘛?”
“你不知道。家里四个娃要读书。都是小资,以后娶媳妇也要用钱,房子还是老房子呢!上面还有两个老的。我爸妈身体不好也要给点钱。”
“老公呢?”
“老公啊?在你们这打工,冲床。不小心把右手四个指头冲断了。住院花了老板一万多。老板给了四千块钱。在家种地呢!”
“那你去烧饭吧。不用急。”曾卫国说,“我在呢。”
当曾卫国一个人面对母亲的时候,轻声问道,“要大便不?”
母亲摇了摇头。
“你知道你把屎拉裤裆里吗?”
“拉屁带出来的。”母亲含糊不清地说。
“有感觉早点说。”
“有时候想尿,不知怎么的就出来了。控制不住。”
“穿着尿不湿呢。没关系。有大便要早点说。”
“这样了,好不了了吧?净给你们添麻烦。”母亲叹着气,自顾自地说,“活着没什么意义,帮不了你们什么忙,还不如陪你爸去呢。”
曾卫国急忙擦掉从眼眶里涌出来的泪,“您不用担心,我们会照顾您的。您照顾我们一辈子了,也该我们照顾您啦!”
“我要是不在了,卫军不知道该怎么办?”母亲断断续续地说,“你爸从来都没有烧过一顿饭。卫军说他像你爸。我看他连你爸都不如。我死了,你们兄妹要互相照顾。”
“嗯。会的。您放心吧!”
曾卫国回到家已经十一点了。躺在床上不知不觉中,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天已经亮了。一缕阳光从窗帘的缝隙射到床上。
曾卫国心里一直担心母亲一个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也不知道能不能适应护工的照顾。
天空中灰蒙蒙的,雨点打在窗户上面的挡水板上,发出有节奏的滴滴答答的响声。
曾卫国没吃早饭就出门了。在楼下车棚里拿了一把折叠雨伞。
路上几乎没有行人,偶尔有汽车在雨中缓缓从身边驶过。
在劳动北路离十字路口还有一段距离的地方,曾卫国看到一个和他一样骑共享自行车打雨伞的人,车前轮碰到了路左旁的隔离石条,自行车向右直挺挺地倒下,把骑车人压在了车下。雨伞甩出去一米多远。
街道边门廊里有一个男人跑过去看了一眼,迟疑了一下,然后向街对面跑去。
曾卫国停下自行车,把雨伞放到车篮里,毫不犹豫地扶起压在上了年纪的男人身体上的自行车,伸手拉倒在地上的男人。
男人戴着眼镜,头发有一半都灰白了,雨水从眼片上流下来。脸上的肌肉颤抖着带着哭腔喊了起来:“啊……啊……不行,我的腿……不能动了!”
曾卫国掏出手机打了120。
120问了地址,回答道:马上派车过来。
“有家里人电话吗?”曾卫国问伤者。
“我女儿的电话……”伤者报了一串电话号码。
曾卫国打通了电话,一个带着浓重的夹鼻音的女人接了电话,“你父亲摔倒了,在劳动北路,离红绿灯一百米左右。有点严重。打了120。”
这时候救护车“滴——滴——”鸣笛从远处传来。看到了救护车从南边开了过来。
有三五个看热闹的人围了过来。
“救护车到了,你直接到人民医院吧。”曾卫国挂了电话。
从救护车上下来两名一男一女医护人员,男医生对伤者简单检查了一下。
“家属在吗?”脖子上挂着听诊器的男医生站起来问。
“没在。打过电话了”曾卫国回道,“叫她直接去医院了。”
“来,搭把手。”男医生对曾卫国说道。
曾卫国抬着伤者的腰,女护士护着头,男医生抬着腿,把伤者抬上了折叠床,推上救护车。
“好,谢谢!”男医生拉上了车门。
救护车鸣着笛开走了。
曾卫国把伤者的自行车推到十字路口的停靠桩还了。
等曾卫国赶到医院的时候,医生刚好过来查房。
副主任医师后面跟着四个住院医师,手推车上面的电脑显示着母亲的病历。
“离上次住院刚好一个月,”推着电脑车的扎着两只辫子的年轻的女医生看着电脑说,“上次是左侧基底节区,这次是右侧。”
“头疼吗?”副主任医师问。
“头疼头晕,一直都有。”母亲有点含糊不清地回答道,“吃谷维素、止痛片好一点。”
“抓紧我的手。”副主任医师把手指放在母亲的右手心,“抓紧。”
副主任医师把手拉出来,又放到左手心里,“抓紧。”
副主任医师把手拉出来,又让母亲交替抬两腿。
“还能好不?”母亲问。
“会好的。”副主任医师回答道,“都好完有困难。要按时吃药,别停了。”
副主任医师走到电脑前对扎着两只辫子的女医生说,“我看利伐沙班10毫克量不够,改成20毫克。”
“就怕年纪大了受不了。”
“那就15毫克。”
“好。”
“是你母亲?”副主任对曾卫国说,“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错过了最佳时机,脑组织很难恢复。一定要按时吃药,不要再复发了。”
“好。知道了。谢谢医生!”
查房的医生走了。
“早饭吃了吗?”曾卫国走到母亲床前问。
“吃了半个馒头,一碗粥。”张梅在旁边说,“阿姨说想吃馒头和稀饭。早上起来给阿姨洗了脸,换了纸尿裤。阿姨身体太沉,没力气还真换不了了呢。”
“辛苦你了!”
“不辛苦。你付钱了,应该的。”张梅说,“你在这我回去一下,十分钟就回来。”
“好。”
“我昨天晚上做梦了。”母亲说,“梦到了你爸。围着围裙,戴上袖套,做的是馒头稀饭,站在那里喊:可以吃饭了!真是破天荒,还从来没吃过你爸煮的饭呢!可能是我该去见你爸了。”
“说啥呢?迷信!”曾卫国说,“别瞎想了!”
九点十分,卫英来了。
“你来得正好。你陪妈,我去吃饭。我饭还没吃呢!”
“护工呢?”
“说回去一会儿,向我请假了。”
曾卫国直接把母亲推到急诊大厅的分诊台前。
护士简单地问了下情况就打电话叫来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医生。
曾卫国把上次住院的住院小结给医生看:“症状和上次差不多。”
女医生看了一下住院小结,问:“什么时候发现的?”
“昨天早上。”
“怎么才送过来?”医生一边检查一边问。
“开始不是很严重……”
“先做一下脑CT吧。”
报告单很快就出来了。
“是脑梗,”卫英从医生办公室出来,手里拿着住院单,对曾卫国说,“上次是左边,这次是右边。”
“我去交费。”曾卫国说。
“带钱了吗?”卫民问,“卫军去取钱了。”
“花呗有六千额度,够了。”曾卫国说。上次是预交三千。
“我回去一趟,”卫英说,“拿住院要用的东西。”
“还有妈要换的衣服。”曾卫国嘱咐了一句。
在住院处交了钱,拿着住院单推着母亲到二十三层楼。
在电梯门口前挤满了人,一个穿着时髦的女人抢电梯从母亲轮椅前面走过,被母亲轮椅的前轮压到了脚。
“瞎啊!”女人转过身骂了一句。
“对不起!”曾卫国道歉道。
女人瞟了一下板着脸的曾卫民没再说什么,转身挤进电梯。
“真搞笑。”卫民在等另一部电梯的时候说,“明明自己眼瞎挡着别人的道!还说别人眼瞎!”
“不要计较。”曾卫国推母亲进电梯,“没必要。”
在住院登记处,护士说没有床位,要等到上午办出院的病人出院了才有。
“能不能照顾一下,她是这个医院退休的职工。”曾卫国求道。
“就是照顾你才让你住进来的啊!”护士说道,“不要急,在那边凳子上坐一会儿,等一会儿就好。”
“就怕病情等不了。”卫民说,“能不能先把药用上。”
“可以的。”护士转头对旁边的护士说,“小梅,你去叫一下王医生。
王医生过来看了一下母亲的情况,然后叫曾卫国,“你跟我来。”
在医生办公室。我医生在电脑上打开母亲的病史。
“你母亲是二次复发。”王医生指着电脑上的脑CT图像说,“上次是这一块,这次是这一块。
昨天早上发现的为什么现在才送来?脑梗最佳的溶栓时间为三小时到四五个小时,最多不超过六小时。溶栓治疗只有在脑组织出现缺血坏死之前进行才有意义。
在堵塞六小时以内,血管再通,血液供应恢复,脑细胞还不至于坏死,引起各种肢体障碍就有可能恢复正常。脑梗后,每迟一分钟,脑细胞是数以万计的速度坏死的,如果超过六小时,部分脑细胞就会坏死;超过十二小时,绝大部分脑细胞都将由缺血发展到坏死。
一旦脑细胞发生坏死,则是“不可逆”的,即不会再逆转为正常细胞,恢复就很困难。”
“那该怎么办呢?当时不是很严重,没想到。”
“需要尽早进行抗血小板治疗。首选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选用氯吡格雷、替格瑞洛。
也可以考虑使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进行“双抗”治疗。可以使用丁苯酞、人尿激肽原酶等改善微循环药物改善侧支循环,改善脑组织的代谢。可以使用依达拉奉、胞磷胆碱等神经保护剂清除自由基,促进脑功能恢复,减少脑组织损伤,改善预后。”
等卫英回来的时候,母亲已经挂上了丁苯酞和依达拉奉。
等到十一点半,床位有了。母亲住进了病房。靠窗口的38床。
“在吗?”晚上刘雅琪发来微信,“忙什么呢?”
“刚从医院回来。”曾卫国回道,“我妈脑梗复发又住院了。”
“严重吗?”
“比上次严重。叫了护工照顾。一天两百二。”
“我可以过来照顾阿姨啊!”
“暂时不用。先谢谢你!你怎么样?”
“想你了!”
“我看你是欠揍了!兔子怎么样?”
“是呢!说兔子好奇怪啊!好多兔子还活着。好像不怎么死了。想不明白。”
“有什么不明白的?一次疾病大流行,优胜劣汰,自然法则。”
“我以为都会死光呢!看来还是有希望!”
“兔子生命力强着呢!你没听说澳大利亚兔子泛滥成灾吗?”
“嗯。边牧卖了十二只。价格八百,都卖给粉丝了。我每天都在直播,一天能挣五六百块。”
“还有兔子卖吗?”
“不是。是粉丝打赏。”
“哦。”
“主人,我过去好吗?我可以陪你照顾阿姨。”
“等出院再说吧。”
“什么时候能出院呢?”
“一个星期吧。情况稳定就可以了。”
“哦。”
曾卫国看了一下时间,已经十二点多了。
“没什么事早点休息吧!”
“是。主人。”
曾卫国感觉有点疲惫,洗了把脸就上床睡了。
可是怎么也睡不着了。想起了在北方母亲年轻时候的样子,想起了自己尿炕挨母亲打的时候母亲生气的样子,想起了母亲洗衣服的样子,想起了退休后母亲买菜、做饭的样子。
母亲胖了,衰老了,背也驼了。可是从来也没有想到母亲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下午卫英把母亲从头到脚洗了一遍。从卫生间出来的时候,眼睛红红的肿得像桃子。
“你怎么了?”曾卫国和卫英小心把母亲安顿到病床上,小声问道。
“也不知道为什么,眼泪就是不停地往下流。”卫英一边擦眼泪一边说,“没想到老妈变成这个样子,感觉妈好可怜!给妈找个保姆吧!”
卫英凑到曾卫国耳边小声说,“妈裤裆里都是屎,她自己都没有感觉。一个月可能都没有洗过澡。这种事你插不上手,叫我也干不了。”
“找一个吧,我没意见。”曾卫国说。
“需要护工吗?”隔壁床的上了年纪的女护工插嘴问道,“我老乡刚好有空。”
“做过这个吗?”卫英问,“有经验吗?”
“在这个医院做三年了。”女护工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可有经验啦!”
“那就叫过来看看。”
女护工打电话叫老乡过来。用的都是听不懂的方言。
“你老家哪里的?”曾卫国问。
“贵州的。”女护工回道,“我在这做五年了。有好几个老乡都是我介绍过来的。”
“一个月多少钱?”卫英问。
“我们是按天算的。一天两百二。”
“不错啊!一个月六千六。”曾卫国说道。“我们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三四千。”
“刚开始也就三四千,一点点加上来的。”女护工说,“行例是这样。”
曾卫国想起了自己上班的时候,预防接种外来的儿童是本地儿童的三倍。安徽的最多,其次是四川、江西、贵州、云南的。贵州的最穷最落后。有一个母亲带着三个娃,一次预防针都没有打过。怎么动员劝说都没有用,就是不打。竟然还说出“我们从小到大从来没打过针,从来没生过病”。
住在大山里面,与世隔绝,有可能。但是……
女护工的老乡过来了。
个子不是很高,一米五多一点点样子。年纪看上去有五十多岁。体型有点胖。
“我叫张梅,叫我小张好了。”叫张梅的女护工说道。
“老家哪里?贵州吗?”曾卫国问。
“嗯。是。”
“今年多大?”卫英问。
“四十二。”
“工资怎么算?”
“二百二一天。”
“二百一天可以吗?”卫民插了一句。“上次住院的时候,有一个出两百,我们没用。”
“算了!”卫英对卫民摆了一下手,“两百二就两百二,不差二十块。不过……”卫英转身对张梅说,“这里的事都交给你了!”
“放心!你们忙你们的事。阿婆交给我!”张梅说,“我会把阿婆伺候得好好的。”
说着,张梅把母亲的被子往上拉了拉,把两边塞紧。
吃晚饭的时候,张梅一口一口地喂母亲酒酿。流到外面了急忙用纸巾擦擦。
吃完了饭,打了热水给母亲洗脸擦手,动作行云流水。
“你自己的饭呢?”曾卫国问。
“我一会回去烧。就在医院后面租的房子。很快的,十分钟就好。”
“医院食堂很方便的。什么都有。价格也不贵。”曾卫国建议道。
“米饭一碗一块,菜两块,怎么也得三块。”张梅说,“三块钱我自己烧可以吃一天。”
曾卫国有点吃惊,“三块钱能吃什么?”
“两块钱能买一斤挂面,最便宜的那种。一斤挂面够我吃两天。煮面的时候放一点榨菜。一点青菜。有时候放一个鸡蛋。”
不至于吧?“赚那么多钱干嘛?”
“你不知道。家里四个娃要读书。都是小资,以后娶媳妇也要用钱,房子还是老房子呢!上面还有两个老的。我爸妈身体不好也要给点钱。”
“老公呢?”
“老公啊?在你们这打工,冲床。不小心把右手四个指头冲断了。住院花了老板一万多。老板给了四千块钱。在家种地呢!”
“那你去烧饭吧。不用急。”曾卫国说,“我在呢。”
当曾卫国一个人面对母亲的时候,轻声问道,“要大便不?”
母亲摇了摇头。
“你知道你把屎拉裤裆里吗?”
“拉屁带出来的。”母亲含糊不清地说。
“有感觉早点说。”
“有时候想尿,不知怎么的就出来了。控制不住。”
“穿着尿不湿呢。没关系。有大便要早点说。”
“这样了,好不了了吧?净给你们添麻烦。”母亲叹着气,自顾自地说,“活着没什么意义,帮不了你们什么忙,还不如陪你爸去呢。”
曾卫国急忙擦掉从眼眶里涌出来的泪,“您不用担心,我们会照顾您的。您照顾我们一辈子了,也该我们照顾您啦!”
“我要是不在了,卫军不知道该怎么办?”母亲断断续续地说,“你爸从来都没有烧过一顿饭。卫军说他像你爸。我看他连你爸都不如。我死了,你们兄妹要互相照顾。”
“嗯。会的。您放心吧!”
曾卫国回到家已经十一点了。躺在床上不知不觉中,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天已经亮了。一缕阳光从窗帘的缝隙射到床上。
曾卫国心里一直担心母亲一个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也不知道能不能适应护工的照顾。
天空中灰蒙蒙的,雨点打在窗户上面的挡水板上,发出有节奏的滴滴答答的响声。
曾卫国没吃早饭就出门了。在楼下车棚里拿了一把折叠雨伞。
路上几乎没有行人,偶尔有汽车在雨中缓缓从身边驶过。
在劳动北路离十字路口还有一段距离的地方,曾卫国看到一个和他一样骑共享自行车打雨伞的人,车前轮碰到了路左旁的隔离石条,自行车向右直挺挺地倒下,把骑车人压在了车下。雨伞甩出去一米多远。
街道边门廊里有一个男人跑过去看了一眼,迟疑了一下,然后向街对面跑去。
曾卫国停下自行车,把雨伞放到车篮里,毫不犹豫地扶起压在上了年纪的男人身体上的自行车,伸手拉倒在地上的男人。
男人戴着眼镜,头发有一半都灰白了,雨水从眼片上流下来。脸上的肌肉颤抖着带着哭腔喊了起来:“啊……啊……不行,我的腿……不能动了!”
曾卫国掏出手机打了120。
120问了地址,回答道:马上派车过来。
“有家里人电话吗?”曾卫国问伤者。
“我女儿的电话……”伤者报了一串电话号码。
曾卫国打通了电话,一个带着浓重的夹鼻音的女人接了电话,“你父亲摔倒了,在劳动北路,离红绿灯一百米左右。有点严重。打了120。”
这时候救护车“滴——滴——”鸣笛从远处传来。看到了救护车从南边开了过来。
有三五个看热闹的人围了过来。
“救护车到了,你直接到人民医院吧。”曾卫国挂了电话。
从救护车上下来两名一男一女医护人员,男医生对伤者简单检查了一下。
“家属在吗?”脖子上挂着听诊器的男医生站起来问。
“没在。打过电话了”曾卫国回道,“叫她直接去医院了。”
“来,搭把手。”男医生对曾卫国说道。
曾卫国抬着伤者的腰,女护士护着头,男医生抬着腿,把伤者抬上了折叠床,推上救护车。
“好,谢谢!”男医生拉上了车门。
救护车鸣着笛开走了。
曾卫国把伤者的自行车推到十字路口的停靠桩还了。
等曾卫国赶到医院的时候,医生刚好过来查房。
副主任医师后面跟着四个住院医师,手推车上面的电脑显示着母亲的病历。
“离上次住院刚好一个月,”推着电脑车的扎着两只辫子的年轻的女医生看着电脑说,“上次是左侧基底节区,这次是右侧。”
“头疼吗?”副主任医师问。
“头疼头晕,一直都有。”母亲有点含糊不清地回答道,“吃谷维素、止痛片好一点。”
“抓紧我的手。”副主任医师把手指放在母亲的右手心,“抓紧。”
副主任医师把手拉出来,又放到左手心里,“抓紧。”
副主任医师把手拉出来,又让母亲交替抬两腿。
“还能好不?”母亲问。
“会好的。”副主任医师回答道,“都好完有困难。要按时吃药,别停了。”
副主任医师走到电脑前对扎着两只辫子的女医生说,“我看利伐沙班10毫克量不够,改成20毫克。”
“就怕年纪大了受不了。”
“那就15毫克。”
“好。”
“是你母亲?”副主任对曾卫国说,“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错过了最佳时机,脑组织很难恢复。一定要按时吃药,不要再复发了。”
“好。知道了。谢谢医生!”
查房的医生走了。
“早饭吃了吗?”曾卫国走到母亲床前问。
“吃了半个馒头,一碗粥。”张梅在旁边说,“阿姨说想吃馒头和稀饭。早上起来给阿姨洗了脸,换了纸尿裤。阿姨身体太沉,没力气还真换不了了呢。”
“辛苦你了!”
“不辛苦。你付钱了,应该的。”张梅说,“你在这我回去一下,十分钟就回来。”
“好。”
“我昨天晚上做梦了。”母亲说,“梦到了你爸。围着围裙,戴上袖套,做的是馒头稀饭,站在那里喊:可以吃饭了!真是破天荒,还从来没吃过你爸煮的饭呢!可能是我该去见你爸了。”
“说啥呢?迷信!”曾卫国说,“别瞎想了!”
九点十分,卫英来了。
“你来得正好。你陪妈,我去吃饭。我饭还没吃呢!”
“护工呢?”
“说回去一会儿,向我请假了。”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西边的晚霞最新章节 http://www.64sw.com/xiaoshuo/xibiandewanxia/read/87/82.html ,欢迎收藏!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