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西边的晚霞 http://www.64sw.com/xiaoshuo/xibiandewanxia/read/86/99.html 全文阅读!64书屋,有求必应!
换源:
曾卫国连哄带骗把母亲拉到自己家。家已经不成为家了。自从温尔雅死后,家里就死气沉沉没有了人气。墙纸经过三十几年的岁月洗礼,已经开裂卷曲了,吊顶的灯坏了也没有换。厨房台面下的三合板做的厨门都碎成小片掉下来了。
曾卫国把母亲安排左边的卧室,大床紧靠客厅的墙壁,靠窗户的一边架起折叠木板床,打算让八姐睡在上面,方便照顾病人。
曾卫国出去买菜,然后回来做饭。八姐就围着母亲忙前忙后,闲下来的时候就坐在母亲的床边,听母亲讲过去的往事。
“1948年,那一年我十二岁。”母亲缓缓说着,往事的记忆又清晰地浮现在脑子里:
1948年的秋天,十二岁的春汝背着三岁的弟弟在村子里的小路上走着,不远处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不知不觉向发出声音的地方走去,隔着木头格子的窗户,有两个小女孩爬着窗户向里面看,春汝也站在窗户外面向里面看。里面八九个孩子正在读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一个瘦瘦的戴着眼镜的老先生走出门来,在春汝前面停下来,“想读书吗?”
“想。”
“你是谁家的孩子?”
春汝没有回答。
老先生又问了一句,“你爸叫什么名字?”
远处传来啪啪几声枪响。
春汝背着弟弟急急忙忙往家里跑。
一群国军包围了村子,在村子里乱串,追逐着年轻的男人。
在一间破旧的低矮的两层楼房门口,春汝看见四个穿黄色军服的国军士兵正在把哥哥春生拉出门,春生挣扎着向后向下坠着身体,母亲挺着大肚子冲出来,死死地抱住儿子的腿,一个士兵用枪托砸了母亲头一下,母亲松了手。
“妈!妈!”春生叫着被连拉带推抓走了。
春汝放下弟弟,抱住母亲的头,母亲额角红色的血正在流下来,流的满脸都是,“妈!妈……”
春汝吓得哭了起来。
黄昏,在母亲睡觉的里屋,母亲光着屁股正坐在木桶上沿,一阵一阵的宫缩使她痛苦地摇晃着脑袋,头上缠着一圈白布,额角的地方有一滩干枯的黑色血迹。春汝把一桶刚刚烧好的热水放在母亲面前。
母亲两手捂着肚子困难地对女儿说,“你把剪刀和面线放锅里煮一下,再找一条干净的毛巾……”
春汝出去,过了一会又折了回来,“剪刀放哪了?”
母亲痛的无法说话,不断哼哼着,过了一会说,“在柜子下面的抽屉里……不用煮了,在火上烧一下……”
春汝把剪刀放在土灶里的火上,烫的脱了手,用火钳子夹了出来。这时候听到一声响亮的婴儿的啼哭声。
“好了吗?”母亲嘘弱的声音传过来。
“好了。”
春汝看到浑身是血的肉团在木桶里蠕动,哇啊哇地哭着,一条长长的脐母带和母亲连着,母亲下身到处都是血水。
春汝呆呆地看着,心里咚咚地跳着。
“把面线拿来。”母亲看到春天探出头来张望,急忙喊道,“把春天零开。”
春汝看着母亲用面线把脐带扎成两个死结,从一头剪断,“你别傻站着,去煮点稀饭……”
等春汝把煮好了的大米粥端到母亲面前的时候,母亲已经躺在床上,旁边旧衣服片拼接起来的破布里躺着一个脸色红扑扑的婴儿。
春汝小心探过头去看了一眼,“是弟弟还是妹妹?”
“是妹妹……”母亲断断续续地吩咐着,”你把脏水倒掉……把胎盘洗洗,放清水里泡着……记得放一把盐……”
当天晚上父亲赶了回来,当听到儿子被抓走后,一拳头砸在因为年代久远而发黑的桌子上,喊了一声:“什么世道!”
桌子稀里哗啦散了架,不得不一块一块地复原用钉子固定,重新安装好。
第二天母亲就早早起来了,饭已经做好了。
春汝看着母亲把洗干净的胎盘放到锅里,倒上米酒,加入姜片煮了一个小时。
饭锅里一半是大米,一半是地瓜干,大家吃的都是地瓜干拌饭。
桌子上就一碗炒淹腌菜。
“新米就要有了,你也吃点米饭,不然哪有奶水?”父亲对母亲说道,“别委屈了自己。”
“我知道,心里有数,你别管了。”母亲说着,把锅里的胎盘捞了出来,切成小块,分到每个人的碗里。
春汝咬了一口,一阵翻江倒海,直接吐了出来。
“好东西,吃了不生病,”母亲劝道,“快吃下去。”
春汝直摇头,“我不要!”
“傻孩子!”母亲嘟囔了一句,从桌子上捡起来,放到自己的嘴里。
父亲农闲时节挑着货郎担走村串户收一些山里的土特产到城里的卖给商店,回来的时候带一些山里人需要的生活用品的。
这时候邻居万老爹过来取定好了的煤油、火柴。
“打算晚上给您送过去呢。”父亲把装着两斤煤油的瓶子和一包火柴递给老爷子,“小心点……”
万老爹把钱递给父亲,气哼哼地说,“晚上等着用……该死的刮民党,把家里东西都打烂仗……老二也被抓走了,听说春生也被抓走了?”
“嗯,把老婆子头都打破了……什么世道!”
“老王家的二娃,李老头就的狗子……一共有六个后生,唉,这一去生死难料啊!”
老头子骂骂咧咧地走了。
父亲在家呆半个月就出去了,回来的时淋了雨发烧了,高烧七天一直不退,请了老中医,说是肺痈,吃了一个星期的中药也没有好,吐出来的都是脓血,虚弱的不成样子,有天晚上看着母亲,断断续续地说,“看起来是好不了了……我要是死了,你可怎么办啊……”
母亲眼睛都哭肿了,“你不可以撒手不管我们……”
父亲嘱咐春汝,“家里就你大……多帮帮你妈……照顾好弟弟妹妹……”
父亲昏睡过去,再没有说过话,第三天晚上不知道什么时候没了呼吸。
在城里工作的二哥春民回来了。
他跪在父亲的灵堂前,磕了三个响头,抱怨道,“拖延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不请一个西医?”
没有人回答。
“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本家的叔叔插嘴说道,“一大家子人,连个主事的男人都没有,稻子马上就要开割了,我看你辞了城里的工作,回来吧。”
“马上就出师了,可以挣钱了,回来是不可能的。”
“那一亩半分地的稻子怎么办呢?”
“农忙的时候我会回来帮忙的。”
秋高气爽,天空万里无云,太阳热辣辣地烘烤着大地。
春民和春汝抬着脱粒机去稻田的路上,春民把重量都拉到自己这边来,春汝摇摇晃晃走在前面。
春民在割稻子,春汝在脱粒机上脱粒。
中午,母亲背着妹妹拉着弟弟来送水送饭来了。
春民咕噜咕噜连喝两碗水。
母亲着被太阳晒的黢黑的儿子心疼地说,“你也太个草帽,把衣服穿上,中午的太阳很毒的。”
“没事的……今年的稻子长的不错,应该不用吃地瓜干了吧?”
“应该有三四百斤吧,一百斤交了地租,三百斤大米,添点地瓜土豆芋头凑合着吧,地瓜干肯定是吃的。”母亲估摸着说道,“要是一个人有三百斤大米就好了。”
“可以多租几亩地。”
“谁来种?你吗?春汝?”母亲摇头叹息,“再说,好一点的地哪里挨到你种啊?你还是好好工作,多挣点钱,也可以买米吗。”
“妈说的对,我一定好好干,多挣钱!”
晚上,母亲往春民肩膀上摸菜子油,春民黝黑的表皮暴裂,露出里面白嫩的新皮。
“和你说过了,就是不听,”母亲嘟囔道,“老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春民要回城里了,母亲千叮咛万嘱咐,“要照顾好自己,家里不用担心。”
春民拉着春汝的手嘱咐道,“家里的事全靠你了,你多做点,别让妈太辛苦。”
“我知道。”
春民走了。
母亲、春汝和弟弟妹妹站在门口,看着春民走去,消失在远处的拐弯处。
每一天都是繁忙的,春汝把稻子滩在竹子编的席子上嗮,用耙子翻,过风车把秕谷、糠皮和草屑杂碎分离,把沉甸甸的稻谷装道木桶里,用石磨给稻子脱壳……
地瓜熟了,春汝就到山坡地里刨地瓜,担着满框的地瓜摇摇晃晃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母亲出去了,春汝就背着妹子带着弟弟烧火做饭,干家务。
春天来了,春汝和母亲在水田里插秧,弟弟坐在田间地头看着妹妹……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啦。
1949年稻子熟了的时候,大哥春生回来了。
春生把一叠国民政府的纸币和五个袁大头银元交给母亲,“这是我一年来攒下来的,您放好。我只能住一晚,部队要去台湾,我回来看看,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回来……”
“你哪都不能去,既然回来了,就留在家里,”母亲拉住春生的袖子不放手,“家里不能没有你!”
“我不能像你们一样在这穷山沟里过一辈子,”春生固执地说道,你还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不差我一个。我在外面挣钱了会寄回来……”
“说什么都没用,我不会放你走!”母亲坚持道。
“妈!我现在是排长了,团长对我很照顾,我将来会当大官的,您别毁了我的前程!”
“刮民党能有什么前途,净祸害老百姓,我是不会放你走的,除非你……除非你……我死在你面前!”
在余下的时间里,母亲一步也不离地跟着春生,连春生上厕所也守在外面。
“妈!”春生绝望地喊了一声,“船早就开了,我想走也走不了!您别跟着我了……您毁了我一辈子……”
割稻子的时候,春民回来了,他的师傅也跟着来了。
“这孩子,”师傅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对母亲说,“这地方出问题了,我现在把他还给你了,叫他在家好好休养吧……”
师傅说完就走,母亲急忙拦住了她,“怎么回事?到底出了什么事?”
“我也不清楚,大概是喜欢上一个姑娘被拒绝了,受刺激了……我走了……”
春民一天到晚神神兮兮、唠唠叨叨、自言自语不知道在说什么,大白天穿着衣服到河里洗澡,母亲总要不放心地跟在后面。
割稻子的那几天就把他绑着家房间里木柱子上。
春生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从来不下地干活,游手好闲在村子里游荡。
母亲在家里看着弟弟、妹妹,守着春民,烧火做饭分不开身。
春汝一个人在稻田里割稻子、脱粒,把稻子粒担回家。
两个哥哥在家,竟然没人干活了。
七天的活,春汝干了一个月才弄完。
母亲默默地在春汝面前流眼泪,“真是苦了你了,妈对不起你。”
“妈,我没事,”春汝安慰母亲,“能为家里干活,我心里高兴,我一点也不感觉累。”
“我这是造了什么孽啊……怎么会这样……”母亲不停地擦眼泪,“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春汝知道母亲的苦,只能尽力安慰母亲,“会好起来的,会好起来的。”
共产党的土改工作队来了。
春生能说会写,在外面闯荡过,见过世面,又熟悉村里面的情况,当上了村里面的会计。
终于有了自己的田和山林,再也不用交租了。
母亲把林地里的半米直径的杉木筏了卖钱,给春民治病。
一年以后,春民慢慢恢复理智了,能下地干活了。
1956年,那一年春汝二十岁,春民一年前去了城里工作,大哥春生要取亲,为了把楼上让出来给大哥做新房,弟弟妹妹和母亲同住,春汝成了家里多余的人。
“你都二十了,该嫁人了!”春生见面就唠叨,“再大没有人要了。”
“弟弟妹妹大了,家里也没那么多的活要做,”母亲也劝道,“你也老大不小了,是该嫁人了。”
母亲托的媒婆有回话了,“石门村有一个当大官的,今年二十八岁,还没有取亲,现在回来探亲,想找一个姑娘。我看你家春汝正合适,就应承下来了。去见见,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二十八岁,”母亲迟疑了一下,“好像大了一点。”
“不大,八岁哪里大了,”媒婆劝道,“再说,人家吃公响的前途无量,打着灯笼难找啊!”
母亲询问女儿的看法,“你怎么看?”
“见一下也无妨。”春汝回道。
春汝第一次对着镜子打量自己,二十岁的黄花大闺女,正是含苞欲放的花季,继承了母亲的长长的瓜子脸,五官端正,比例协调,看不出有什么缺点。高高的身材,因为干活而练就的发达的四肢……只是手有点粗大,布满老茧。
春汝见到未了自己的丈夫,一点点的自卑感消失了。
对方个子不高,应该有一米七吧?圆圆的布满青春豆的脸显得坑坑洼洼,难怪这么大了还没媳妇。
“我叫曾志强,我十八岁就去当兵了,”对方自我介绍道,“我是军医,级别是连长,每个月有工资。家里有个老母亲,下面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我假期还有三天,如果同意就马上结婚,带你出去。”
春汝想出去,想离开总有干不完活的家,想要寻找自己的幸福……可是,母亲就要受累了……
“答应下来吧!”母亲劝道,“多好的人呐!家里你不用担心,一切都会好的。”
“我同意……”春汝羞涩地答应了。
就这样,春汝离开了养育她十八年的母亲和家乡,和丈夫去了东北。
先是坐汽车到县城,然后坐船到上海,再从上海坐火车去沈阳。
春汝从来没有离开过村子,更别说坐汽车、轮船和火车了。
在轮船上透过小小的圆窗户看大海,现在透过火车大窗户看大地,春汝目不转睛地看着窗外的风景……
“你的不困吗?”曾志强碰了一下一下春汝,“要一个星期才能到,你眯一会,休息一下。”
“我不困……没想到外面这么大……以前最远只跟爸爸去过一次永安镇。”
“是咱们老家太小了,太偏避了。永安镇就像一个洗脸盆,四面都围着山,两山之间是沟,咱们就住在两山之间的山坡上,能种水稻的平地很少,大部分的山坡只能种地瓜、土豆之类杂粮,吃不饱饭是常态,我们家人多,大部分都是吃地瓜干,有时候地瓜干也没得吃。我十五岁就给远方亲戚家放牛,我知道必须要离开,要不一辈子都是受穷的命。十八岁的时候,有新四军部队路过,我就跟部队跑了。”
“当兵要打仗的,你不怕吗?”
曾志强挽起右腿宽大的蓝军服裤角,露出小腿,指着小腿之间一个圆形发亮的疤痕说,“这是子弹打的,从这边进,这边出,”曾志强给春汝看了另一面,“也是命大,打在脑袋上就见不到你了。”
“我哥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我都担心死了……我哥要是像你一样参加共产党的军队就好了,现在说不定也当上大官了。”
“也有可能被打死的,打淮海战役,不知道死了多少人!我全靠受了伤留在军部当警卫员才没有到前线参加战斗……原来同连里大部分人都牺牲了。”
“你们部队没参加抗美援朝吗?”
“我们部队是空军后勤,在丹东建飞机场,挖山洞……”
“医生也要参加挖山洞啊?”
“挖山洞也是很危险的,经常碰到塌房、透水事故……我们有个卫生队,专门负责治疗抢救的。”
“哦,明白了。”
火车上有餐厅,曾志强打了两份饺子回来。
春汝第一次吃到饺子。后面还吃过白面馒头、面条,吃的最多的是米饭、猪肉炒大白菜、炖土豆和白萝卜。
从沈阳转车,又坐了一个上午火车,然后又坐了一个小时的汽车,春汝才看到东北农村特有的石头沏成的房子和远处山角下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部队住的营房。
春汝租住在农村人家的房子里,房子的主人是一个四十五、六岁的男人,加上妻子和两个五、六岁的男孩子,一共四口人,他们住在东屋,春汝住在西屋,房间很大,两面是土炕,向南的土炕已经收拾出来了,北面的土炕上放着一个吃饭的小桌子。
曾志强从部队营房拎着行李回来,把行李放到南炕上,从挎包里拿出来打来的一饭盒菜汤和两个白面馒头。
“粮食都是定人定量的,没有多余的,先将就着吃吧。”
春汝忧心忡忡,“我没有户口,又没有粮食,将来怎么办呢?”
房东拎了一小袋玉米粉和一小袋玉米小碴子进来,“天无绝人之路,这点粮食,你们先拿着吃吧。”
“这怎么可以?”曾志强连忙拦住,“你们也不够吃啊!”
“两个孩子小,吃不了多少,有结余的。”
一个男孩子跟了进来,好奇地大量着一切,目光落在了白面馒头上。
曾志强把一个馒头塞到男孩子手上。
“这个不可以!”房东叫道,“不能要!”
“没事的。”
“你们要饿肚子了,”房东愧疚道,“不嫌弃的话,尝一尝我们的玉米饼。”
房东端两个玉米饼回来,“南方人吃不惯,这是新玉米做点,很好吃的。”
“谢谢你!”春汝接过来,“我还真没有吃过。”
“你们慢慢吃,有什么需要尽管说。”
房东拉着孩子的手退了出去。
春汝掰了一块玉米饼吃了一口,“还挺好吃的。”
“农村一年到头都吃这个,只有春节能发两斤白面包饺子。”
“没大米吗?”
“都是旱田,水田很少。居民百分之八十都是玉米、高粱,百分之二十是大米白面。”
“我还以为跟着你吃穿不愁呢,既然是这样,你就不应该带我过来,”春汝抱怨道,“将来可怎么办呢?”
“现在是秋天,正是粮食收获的季节,我看她们都到田里捡粮食,等春天到了的时候,到田边地头或着山坡上开荒种玉米、地瓜和土豆,都过的不错。”
“是吗?明天我也去试试看。”
“你就和朱医生的老婆结伴去吧,我叫她来找你。”
晚上,两个盖着军用被子,曾志强一翻身,春汝就露出了半个身子,“也太小了,被子总该一人一套吧?”
“慢慢来,面包会有的。”
第二天,春汝和美兰在一堆堆玉米杆子里翻找遗落的玉米棒子。美兰背上背着一个八个月大的儿子。玉米地一眼望不到头,捡粮食大军里有孩子、老人和像她们一样的军官家属。她们手里拿着一个面粉袋子,一人一陇地向前面翻找着。
“我来这里两年了,现在已经习惯了。”美兰找到一个很嫩的玉米棒子,“这种嫩玉米棒子,煮着吃可好吃了。老的就嗮干,磨成面,可以做窝窝头和玉米饼。”
“玉米饼我吃过,还挺好吃的!”春汝应道。
“好吃的东西天天吃也会腻的,也磨成小碴子,大碴子,煮着吃。”
“没有户口、粮票,光靠这样捡粮食,够吃吗?”春汝直起身体,摸了摸额头上的的汗水问,“你还带着孩子呢!”
“春天开荒种一点,到老百姓家里买一点,饿不死的。”
她们到豆子地里捡豆子。
春汝小心捡掉在泥土里的豆子,偶尔有一颗倒在地上漏割的豆秧,上面有好多豆夹。
她的袋子快满了,“今天收获满满,可以回去了吧?”
“还是你厉害,”美兰羡慕地说,“回吧,明天再来。”
第二年,春汝背着六个月大的卫军在地里捡豆子,美兰的儿子已经在地上走了。
儿子捡到一粒豆子递给美兰,美兰笑着说,“好乖……你要是生个女儿,咱们做亲家该多好!”
“我也想啊!”春汝回道,“你儿子真的好乖啊?”
一条大河向东流去,春汝背着卫军和美兰在洗医院病人住院盖的被子。美兰的儿子在一边玩水。
美兰叹气道,“五毛钱实在太少了。”
“有得洗就不错了,闲着也是闲着。”春汝把洗好了的被子嗮在鹅暖石上。
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卫军两岁的时候,卫国出生了。
秋天,春汝种的地瓜熟了,她背着卫军,牵着卫军的手,到山坡地里挖地瓜。
春汝背着卫国用铁锹挖,卫军把挖出来的地瓜搬到地边磊成一堆。
春汝把装到袋子里,满满的一袋子有五十多斤,她先把袋子向下搬到十米远的地方,然后回过头来一手拉卫军,一手拿铁锹走到装地瓜的袋子旁边,然后再拎起袋子向下走一段,如此反复。快到家的时候,遇见了房东。
“哟!”房东扛起袋子,“你可真能干啊!”
房东在前面走,春汝后面背着卫国,前面抱着卫军,一手拿着铁锹,紧跟着房东,“没办法,要吃饭啊!”
房东把袋子房子门口,“干活也要悠着点,别累坏了身体。”
“谢谢你!”
晚上,春汝一针一针的缝被子,把缝好的被子叠在北炕上,有十多条。
“以后少洗几条,”曾志强抱着卫国在旁边劝道,“别累坏了身体。”
“我有数,你别担心。”
“没必要这样辛苦。”
“这算什么,我在家里割稻子,一亩半的稻子,我一个人割好,脱粒,担回家,那时候才叫累呢!”
“你两个哥哥呢?怎么叫你一个人干?”
“大哥因为台湾没去成,和妈赌气呢,二哥生病,还要叫妈管着,弟弟、妹妹还小……”
这时候响起了警报声。
“遭了!出事了!”曾志强放下卫国跑了出去。
探照灯把山洞前面的空地照的如同白昼,一队解放军战士头戴安全帽,肩扛铁锹跑步进山洞,独轮运石头的小车排着队把石头泥土运出来。有两辆救护车鸣着笛从远处开过来,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从救护车上下来,拿着担架跑进山洞。周围围满了当地的农民,军官们的家属。
春汝背着卫国抱着卫军站在美兰旁边,美兰身体前面搂着一大一小两个孩子。
有受伤的解放军战士抬出来,又有救护车开过来。装着伤员的救护车开走了……现场弥漫着紧张恐怖的气氛。
黎明前的黑夜,曾志强拖着疲惫的满身血渍泥污的身体回到家。
春汝急忙从炕上爬起来,帮忙脱掉曾志强的衣服,“怎么样?都抢救出来了吗?”
“死了五个战士,”曾志强摇着头叹息道,“受伤的都送463医院抢救了,有三个伤势严重……朱医生在二次塌方中砸到了脑袋,也牺牲了……”
“天啊!美兰可怎么办啊?”春汝惊叫起来,“两个孩子还那么小!”
事故发生后的第七天,曾志强带回来一个坏消息,“沈阳空军后勤部副部长来视察了,命令所有军人必须住在军营内,不得在外面租房子住。所有家属回原籍……”
“这和事故有关系吗?”春汝不解地问。
“有没有关系都要服从,你收拾收拾回老家吧。”
……
吃饭的时候,八姐端着饭菜到母亲床前,一口饭一口菜地喂母亲。
曾卫国吃完了过来替换八姐。
“让我来吧。你去吃。”曾卫国接过八姐手上的碗,“菜都凉了。”
母亲舌头不听使唤,饭吃的慢还要说话管闲事。
“保姆哪找来的?人真好……温柔体贴……办事认真……仔细……”
“您吃饭不要说话。”曾卫国劝道,“小心呛着!”
“听她说离婚了……你介绍给老大做老婆……”
菜汤从母亲的嘴里流下来,流到了被子上。
“别说啦!”曾卫国一边用纸巾擦着一边请求道,“吃完了饭再说啦!”
“我不吃了。”
“就这么一点?”
“吃饱了。”
饭和菜都有剩。“不吃倒了也是浪费。”
“我吃饱了。”母亲很固执。
八姐端来热水给母亲洗脸、擦手。
半夜里,蠕动的人体把曾卫国弄醒了。八姐不知道什么时候钻了进来。她全身冰凉,卷缩在曾卫国的怀里。
曾卫国爱惜地把她楼在怀里抚摸着她的光滑的脊背。
“我想要。”她喃喃细语道。
“没工具。”
她像猫一样溜下床,悄无声息地拿着一个小包回来。
曾卫国打开小包的拉链:里面塞着绳子、口球、挑蛋、拇指烤……
曾卫国用拇指铐把她两只手铐在背后,然后到书房放药的盒子里翻了一通,从一个深色的瓶子里倒出一粒蓝色菱形的药片,放到嘴里,拿起桌子上的水杯,喝了一口凉水,把药片吞了下去……
他把她折腾的够呛。
一夜无眠。
第二天早上起不来了。浑身上下哪都疼,骨头像散了架:不得不承认:老啦!
曾卫国把母亲安排左边的卧室,大床紧靠客厅的墙壁,靠窗户的一边架起折叠木板床,打算让八姐睡在上面,方便照顾病人。
曾卫国出去买菜,然后回来做饭。八姐就围着母亲忙前忙后,闲下来的时候就坐在母亲的床边,听母亲讲过去的往事。
“1948年,那一年我十二岁。”母亲缓缓说着,往事的记忆又清晰地浮现在脑子里:
1948年的秋天,十二岁的春汝背着三岁的弟弟在村子里的小路上走着,不远处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不知不觉向发出声音的地方走去,隔着木头格子的窗户,有两个小女孩爬着窗户向里面看,春汝也站在窗户外面向里面看。里面八九个孩子正在读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一个瘦瘦的戴着眼镜的老先生走出门来,在春汝前面停下来,“想读书吗?”
“想。”
“你是谁家的孩子?”
春汝没有回答。
老先生又问了一句,“你爸叫什么名字?”
远处传来啪啪几声枪响。
春汝背着弟弟急急忙忙往家里跑。
一群国军包围了村子,在村子里乱串,追逐着年轻的男人。
在一间破旧的低矮的两层楼房门口,春汝看见四个穿黄色军服的国军士兵正在把哥哥春生拉出门,春生挣扎着向后向下坠着身体,母亲挺着大肚子冲出来,死死地抱住儿子的腿,一个士兵用枪托砸了母亲头一下,母亲松了手。
“妈!妈!”春生叫着被连拉带推抓走了。
春汝放下弟弟,抱住母亲的头,母亲额角红色的血正在流下来,流的满脸都是,“妈!妈……”
春汝吓得哭了起来。
黄昏,在母亲睡觉的里屋,母亲光着屁股正坐在木桶上沿,一阵一阵的宫缩使她痛苦地摇晃着脑袋,头上缠着一圈白布,额角的地方有一滩干枯的黑色血迹。春汝把一桶刚刚烧好的热水放在母亲面前。
母亲两手捂着肚子困难地对女儿说,“你把剪刀和面线放锅里煮一下,再找一条干净的毛巾……”
春汝出去,过了一会又折了回来,“剪刀放哪了?”
母亲痛的无法说话,不断哼哼着,过了一会说,“在柜子下面的抽屉里……不用煮了,在火上烧一下……”
春汝把剪刀放在土灶里的火上,烫的脱了手,用火钳子夹了出来。这时候听到一声响亮的婴儿的啼哭声。
“好了吗?”母亲嘘弱的声音传过来。
“好了。”
春汝看到浑身是血的肉团在木桶里蠕动,哇啊哇地哭着,一条长长的脐母带和母亲连着,母亲下身到处都是血水。
春汝呆呆地看着,心里咚咚地跳着。
“把面线拿来。”母亲看到春天探出头来张望,急忙喊道,“把春天零开。”
春汝看着母亲用面线把脐带扎成两个死结,从一头剪断,“你别傻站着,去煮点稀饭……”
等春汝把煮好了的大米粥端到母亲面前的时候,母亲已经躺在床上,旁边旧衣服片拼接起来的破布里躺着一个脸色红扑扑的婴儿。
春汝小心探过头去看了一眼,“是弟弟还是妹妹?”
“是妹妹……”母亲断断续续地吩咐着,”你把脏水倒掉……把胎盘洗洗,放清水里泡着……记得放一把盐……”
当天晚上父亲赶了回来,当听到儿子被抓走后,一拳头砸在因为年代久远而发黑的桌子上,喊了一声:“什么世道!”
桌子稀里哗啦散了架,不得不一块一块地复原用钉子固定,重新安装好。
第二天母亲就早早起来了,饭已经做好了。
春汝看着母亲把洗干净的胎盘放到锅里,倒上米酒,加入姜片煮了一个小时。
饭锅里一半是大米,一半是地瓜干,大家吃的都是地瓜干拌饭。
桌子上就一碗炒淹腌菜。
“新米就要有了,你也吃点米饭,不然哪有奶水?”父亲对母亲说道,“别委屈了自己。”
“我知道,心里有数,你别管了。”母亲说着,把锅里的胎盘捞了出来,切成小块,分到每个人的碗里。
春汝咬了一口,一阵翻江倒海,直接吐了出来。
“好东西,吃了不生病,”母亲劝道,“快吃下去。”
春汝直摇头,“我不要!”
“傻孩子!”母亲嘟囔了一句,从桌子上捡起来,放到自己的嘴里。
父亲农闲时节挑着货郎担走村串户收一些山里的土特产到城里的卖给商店,回来的时候带一些山里人需要的生活用品的。
这时候邻居万老爹过来取定好了的煤油、火柴。
“打算晚上给您送过去呢。”父亲把装着两斤煤油的瓶子和一包火柴递给老爷子,“小心点……”
万老爹把钱递给父亲,气哼哼地说,“晚上等着用……该死的刮民党,把家里东西都打烂仗……老二也被抓走了,听说春生也被抓走了?”
“嗯,把老婆子头都打破了……什么世道!”
“老王家的二娃,李老头就的狗子……一共有六个后生,唉,这一去生死难料啊!”
老头子骂骂咧咧地走了。
父亲在家呆半个月就出去了,回来的时淋了雨发烧了,高烧七天一直不退,请了老中医,说是肺痈,吃了一个星期的中药也没有好,吐出来的都是脓血,虚弱的不成样子,有天晚上看着母亲,断断续续地说,“看起来是好不了了……我要是死了,你可怎么办啊……”
母亲眼睛都哭肿了,“你不可以撒手不管我们……”
父亲嘱咐春汝,“家里就你大……多帮帮你妈……照顾好弟弟妹妹……”
父亲昏睡过去,再没有说过话,第三天晚上不知道什么时候没了呼吸。
在城里工作的二哥春民回来了。
他跪在父亲的灵堂前,磕了三个响头,抱怨道,“拖延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不请一个西医?”
没有人回答。
“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本家的叔叔插嘴说道,“一大家子人,连个主事的男人都没有,稻子马上就要开割了,我看你辞了城里的工作,回来吧。”
“马上就出师了,可以挣钱了,回来是不可能的。”
“那一亩半分地的稻子怎么办呢?”
“农忙的时候我会回来帮忙的。”
秋高气爽,天空万里无云,太阳热辣辣地烘烤着大地。
春民和春汝抬着脱粒机去稻田的路上,春民把重量都拉到自己这边来,春汝摇摇晃晃走在前面。
春民在割稻子,春汝在脱粒机上脱粒。
中午,母亲背着妹妹拉着弟弟来送水送饭来了。
春民咕噜咕噜连喝两碗水。
母亲着被太阳晒的黢黑的儿子心疼地说,“你也太个草帽,把衣服穿上,中午的太阳很毒的。”
“没事的……今年的稻子长的不错,应该不用吃地瓜干了吧?”
“应该有三四百斤吧,一百斤交了地租,三百斤大米,添点地瓜土豆芋头凑合着吧,地瓜干肯定是吃的。”母亲估摸着说道,“要是一个人有三百斤大米就好了。”
“可以多租几亩地。”
“谁来种?你吗?春汝?”母亲摇头叹息,“再说,好一点的地哪里挨到你种啊?你还是好好工作,多挣点钱,也可以买米吗。”
“妈说的对,我一定好好干,多挣钱!”
晚上,母亲往春民肩膀上摸菜子油,春民黝黑的表皮暴裂,露出里面白嫩的新皮。
“和你说过了,就是不听,”母亲嘟囔道,“老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春民要回城里了,母亲千叮咛万嘱咐,“要照顾好自己,家里不用担心。”
春民拉着春汝的手嘱咐道,“家里的事全靠你了,你多做点,别让妈太辛苦。”
“我知道。”
春民走了。
母亲、春汝和弟弟妹妹站在门口,看着春民走去,消失在远处的拐弯处。
每一天都是繁忙的,春汝把稻子滩在竹子编的席子上嗮,用耙子翻,过风车把秕谷、糠皮和草屑杂碎分离,把沉甸甸的稻谷装道木桶里,用石磨给稻子脱壳……
地瓜熟了,春汝就到山坡地里刨地瓜,担着满框的地瓜摇摇晃晃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母亲出去了,春汝就背着妹子带着弟弟烧火做饭,干家务。
春天来了,春汝和母亲在水田里插秧,弟弟坐在田间地头看着妹妹……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啦。
1949年稻子熟了的时候,大哥春生回来了。
春生把一叠国民政府的纸币和五个袁大头银元交给母亲,“这是我一年来攒下来的,您放好。我只能住一晚,部队要去台湾,我回来看看,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回来……”
“你哪都不能去,既然回来了,就留在家里,”母亲拉住春生的袖子不放手,“家里不能没有你!”
“我不能像你们一样在这穷山沟里过一辈子,”春生固执地说道,你还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不差我一个。我在外面挣钱了会寄回来……”
“说什么都没用,我不会放你走!”母亲坚持道。
“妈!我现在是排长了,团长对我很照顾,我将来会当大官的,您别毁了我的前程!”
“刮民党能有什么前途,净祸害老百姓,我是不会放你走的,除非你……除非你……我死在你面前!”
在余下的时间里,母亲一步也不离地跟着春生,连春生上厕所也守在外面。
“妈!”春生绝望地喊了一声,“船早就开了,我想走也走不了!您别跟着我了……您毁了我一辈子……”
割稻子的时候,春民回来了,他的师傅也跟着来了。
“这孩子,”师傅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对母亲说,“这地方出问题了,我现在把他还给你了,叫他在家好好休养吧……”
师傅说完就走,母亲急忙拦住了她,“怎么回事?到底出了什么事?”
“我也不清楚,大概是喜欢上一个姑娘被拒绝了,受刺激了……我走了……”
春民一天到晚神神兮兮、唠唠叨叨、自言自语不知道在说什么,大白天穿着衣服到河里洗澡,母亲总要不放心地跟在后面。
割稻子的那几天就把他绑着家房间里木柱子上。
春生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从来不下地干活,游手好闲在村子里游荡。
母亲在家里看着弟弟、妹妹,守着春民,烧火做饭分不开身。
春汝一个人在稻田里割稻子、脱粒,把稻子粒担回家。
两个哥哥在家,竟然没人干活了。
七天的活,春汝干了一个月才弄完。
母亲默默地在春汝面前流眼泪,“真是苦了你了,妈对不起你。”
“妈,我没事,”春汝安慰母亲,“能为家里干活,我心里高兴,我一点也不感觉累。”
“我这是造了什么孽啊……怎么会这样……”母亲不停地擦眼泪,“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春汝知道母亲的苦,只能尽力安慰母亲,“会好起来的,会好起来的。”
共产党的土改工作队来了。
春生能说会写,在外面闯荡过,见过世面,又熟悉村里面的情况,当上了村里面的会计。
终于有了自己的田和山林,再也不用交租了。
母亲把林地里的半米直径的杉木筏了卖钱,给春民治病。
一年以后,春民慢慢恢复理智了,能下地干活了。
1956年,那一年春汝二十岁,春民一年前去了城里工作,大哥春生要取亲,为了把楼上让出来给大哥做新房,弟弟妹妹和母亲同住,春汝成了家里多余的人。
“你都二十了,该嫁人了!”春生见面就唠叨,“再大没有人要了。”
“弟弟妹妹大了,家里也没那么多的活要做,”母亲也劝道,“你也老大不小了,是该嫁人了。”
母亲托的媒婆有回话了,“石门村有一个当大官的,今年二十八岁,还没有取亲,现在回来探亲,想找一个姑娘。我看你家春汝正合适,就应承下来了。去见见,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二十八岁,”母亲迟疑了一下,“好像大了一点。”
“不大,八岁哪里大了,”媒婆劝道,“再说,人家吃公响的前途无量,打着灯笼难找啊!”
母亲询问女儿的看法,“你怎么看?”
“见一下也无妨。”春汝回道。
春汝第一次对着镜子打量自己,二十岁的黄花大闺女,正是含苞欲放的花季,继承了母亲的长长的瓜子脸,五官端正,比例协调,看不出有什么缺点。高高的身材,因为干活而练就的发达的四肢……只是手有点粗大,布满老茧。
春汝见到未了自己的丈夫,一点点的自卑感消失了。
对方个子不高,应该有一米七吧?圆圆的布满青春豆的脸显得坑坑洼洼,难怪这么大了还没媳妇。
“我叫曾志强,我十八岁就去当兵了,”对方自我介绍道,“我是军医,级别是连长,每个月有工资。家里有个老母亲,下面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我假期还有三天,如果同意就马上结婚,带你出去。”
春汝想出去,想离开总有干不完活的家,想要寻找自己的幸福……可是,母亲就要受累了……
“答应下来吧!”母亲劝道,“多好的人呐!家里你不用担心,一切都会好的。”
“我同意……”春汝羞涩地答应了。
就这样,春汝离开了养育她十八年的母亲和家乡,和丈夫去了东北。
先是坐汽车到县城,然后坐船到上海,再从上海坐火车去沈阳。
春汝从来没有离开过村子,更别说坐汽车、轮船和火车了。
在轮船上透过小小的圆窗户看大海,现在透过火车大窗户看大地,春汝目不转睛地看着窗外的风景……
“你的不困吗?”曾志强碰了一下一下春汝,“要一个星期才能到,你眯一会,休息一下。”
“我不困……没想到外面这么大……以前最远只跟爸爸去过一次永安镇。”
“是咱们老家太小了,太偏避了。永安镇就像一个洗脸盆,四面都围着山,两山之间是沟,咱们就住在两山之间的山坡上,能种水稻的平地很少,大部分的山坡只能种地瓜、土豆之类杂粮,吃不饱饭是常态,我们家人多,大部分都是吃地瓜干,有时候地瓜干也没得吃。我十五岁就给远方亲戚家放牛,我知道必须要离开,要不一辈子都是受穷的命。十八岁的时候,有新四军部队路过,我就跟部队跑了。”
“当兵要打仗的,你不怕吗?”
曾志强挽起右腿宽大的蓝军服裤角,露出小腿,指着小腿之间一个圆形发亮的疤痕说,“这是子弹打的,从这边进,这边出,”曾志强给春汝看了另一面,“也是命大,打在脑袋上就见不到你了。”
“我哥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我都担心死了……我哥要是像你一样参加共产党的军队就好了,现在说不定也当上大官了。”
“也有可能被打死的,打淮海战役,不知道死了多少人!我全靠受了伤留在军部当警卫员才没有到前线参加战斗……原来同连里大部分人都牺牲了。”
“你们部队没参加抗美援朝吗?”
“我们部队是空军后勤,在丹东建飞机场,挖山洞……”
“医生也要参加挖山洞啊?”
“挖山洞也是很危险的,经常碰到塌房、透水事故……我们有个卫生队,专门负责治疗抢救的。”
“哦,明白了。”
火车上有餐厅,曾志强打了两份饺子回来。
春汝第一次吃到饺子。后面还吃过白面馒头、面条,吃的最多的是米饭、猪肉炒大白菜、炖土豆和白萝卜。
从沈阳转车,又坐了一个上午火车,然后又坐了一个小时的汽车,春汝才看到东北农村特有的石头沏成的房子和远处山角下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部队住的营房。
春汝租住在农村人家的房子里,房子的主人是一个四十五、六岁的男人,加上妻子和两个五、六岁的男孩子,一共四口人,他们住在东屋,春汝住在西屋,房间很大,两面是土炕,向南的土炕已经收拾出来了,北面的土炕上放着一个吃饭的小桌子。
曾志强从部队营房拎着行李回来,把行李放到南炕上,从挎包里拿出来打来的一饭盒菜汤和两个白面馒头。
“粮食都是定人定量的,没有多余的,先将就着吃吧。”
春汝忧心忡忡,“我没有户口,又没有粮食,将来怎么办呢?”
房东拎了一小袋玉米粉和一小袋玉米小碴子进来,“天无绝人之路,这点粮食,你们先拿着吃吧。”
“这怎么可以?”曾志强连忙拦住,“你们也不够吃啊!”
“两个孩子小,吃不了多少,有结余的。”
一个男孩子跟了进来,好奇地大量着一切,目光落在了白面馒头上。
曾志强把一个馒头塞到男孩子手上。
“这个不可以!”房东叫道,“不能要!”
“没事的。”
“你们要饿肚子了,”房东愧疚道,“不嫌弃的话,尝一尝我们的玉米饼。”
房东端两个玉米饼回来,“南方人吃不惯,这是新玉米做点,很好吃的。”
“谢谢你!”春汝接过来,“我还真没有吃过。”
“你们慢慢吃,有什么需要尽管说。”
房东拉着孩子的手退了出去。
春汝掰了一块玉米饼吃了一口,“还挺好吃的。”
“农村一年到头都吃这个,只有春节能发两斤白面包饺子。”
“没大米吗?”
“都是旱田,水田很少。居民百分之八十都是玉米、高粱,百分之二十是大米白面。”
“我还以为跟着你吃穿不愁呢,既然是这样,你就不应该带我过来,”春汝抱怨道,“将来可怎么办呢?”
“现在是秋天,正是粮食收获的季节,我看她们都到田里捡粮食,等春天到了的时候,到田边地头或着山坡上开荒种玉米、地瓜和土豆,都过的不错。”
“是吗?明天我也去试试看。”
“你就和朱医生的老婆结伴去吧,我叫她来找你。”
晚上,两个盖着军用被子,曾志强一翻身,春汝就露出了半个身子,“也太小了,被子总该一人一套吧?”
“慢慢来,面包会有的。”
第二天,春汝和美兰在一堆堆玉米杆子里翻找遗落的玉米棒子。美兰背上背着一个八个月大的儿子。玉米地一眼望不到头,捡粮食大军里有孩子、老人和像她们一样的军官家属。她们手里拿着一个面粉袋子,一人一陇地向前面翻找着。
“我来这里两年了,现在已经习惯了。”美兰找到一个很嫩的玉米棒子,“这种嫩玉米棒子,煮着吃可好吃了。老的就嗮干,磨成面,可以做窝窝头和玉米饼。”
“玉米饼我吃过,还挺好吃的!”春汝应道。
“好吃的东西天天吃也会腻的,也磨成小碴子,大碴子,煮着吃。”
“没有户口、粮票,光靠这样捡粮食,够吃吗?”春汝直起身体,摸了摸额头上的的汗水问,“你还带着孩子呢!”
“春天开荒种一点,到老百姓家里买一点,饿不死的。”
她们到豆子地里捡豆子。
春汝小心捡掉在泥土里的豆子,偶尔有一颗倒在地上漏割的豆秧,上面有好多豆夹。
她的袋子快满了,“今天收获满满,可以回去了吧?”
“还是你厉害,”美兰羡慕地说,“回吧,明天再来。”
第二年,春汝背着六个月大的卫军在地里捡豆子,美兰的儿子已经在地上走了。
儿子捡到一粒豆子递给美兰,美兰笑着说,“好乖……你要是生个女儿,咱们做亲家该多好!”
“我也想啊!”春汝回道,“你儿子真的好乖啊?”
一条大河向东流去,春汝背着卫军和美兰在洗医院病人住院盖的被子。美兰的儿子在一边玩水。
美兰叹气道,“五毛钱实在太少了。”
“有得洗就不错了,闲着也是闲着。”春汝把洗好了的被子嗮在鹅暖石上。
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卫军两岁的时候,卫国出生了。
秋天,春汝种的地瓜熟了,她背着卫军,牵着卫军的手,到山坡地里挖地瓜。
春汝背着卫国用铁锹挖,卫军把挖出来的地瓜搬到地边磊成一堆。
春汝把装到袋子里,满满的一袋子有五十多斤,她先把袋子向下搬到十米远的地方,然后回过头来一手拉卫军,一手拿铁锹走到装地瓜的袋子旁边,然后再拎起袋子向下走一段,如此反复。快到家的时候,遇见了房东。
“哟!”房东扛起袋子,“你可真能干啊!”
房东在前面走,春汝后面背着卫国,前面抱着卫军,一手拿着铁锹,紧跟着房东,“没办法,要吃饭啊!”
房东把袋子房子门口,“干活也要悠着点,别累坏了身体。”
“谢谢你!”
晚上,春汝一针一针的缝被子,把缝好的被子叠在北炕上,有十多条。
“以后少洗几条,”曾志强抱着卫国在旁边劝道,“别累坏了身体。”
“我有数,你别担心。”
“没必要这样辛苦。”
“这算什么,我在家里割稻子,一亩半的稻子,我一个人割好,脱粒,担回家,那时候才叫累呢!”
“你两个哥哥呢?怎么叫你一个人干?”
“大哥因为台湾没去成,和妈赌气呢,二哥生病,还要叫妈管着,弟弟、妹妹还小……”
这时候响起了警报声。
“遭了!出事了!”曾志强放下卫国跑了出去。
探照灯把山洞前面的空地照的如同白昼,一队解放军战士头戴安全帽,肩扛铁锹跑步进山洞,独轮运石头的小车排着队把石头泥土运出来。有两辆救护车鸣着笛从远处开过来,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从救护车上下来,拿着担架跑进山洞。周围围满了当地的农民,军官们的家属。
春汝背着卫国抱着卫军站在美兰旁边,美兰身体前面搂着一大一小两个孩子。
有受伤的解放军战士抬出来,又有救护车开过来。装着伤员的救护车开走了……现场弥漫着紧张恐怖的气氛。
黎明前的黑夜,曾志强拖着疲惫的满身血渍泥污的身体回到家。
春汝急忙从炕上爬起来,帮忙脱掉曾志强的衣服,“怎么样?都抢救出来了吗?”
“死了五个战士,”曾志强摇着头叹息道,“受伤的都送463医院抢救了,有三个伤势严重……朱医生在二次塌方中砸到了脑袋,也牺牲了……”
“天啊!美兰可怎么办啊?”春汝惊叫起来,“两个孩子还那么小!”
事故发生后的第七天,曾志强带回来一个坏消息,“沈阳空军后勤部副部长来视察了,命令所有军人必须住在军营内,不得在外面租房子住。所有家属回原籍……”
“这和事故有关系吗?”春汝不解地问。
“有没有关系都要服从,你收拾收拾回老家吧。”
……
吃饭的时候,八姐端着饭菜到母亲床前,一口饭一口菜地喂母亲。
曾卫国吃完了过来替换八姐。
“让我来吧。你去吃。”曾卫国接过八姐手上的碗,“菜都凉了。”
母亲舌头不听使唤,饭吃的慢还要说话管闲事。
“保姆哪找来的?人真好……温柔体贴……办事认真……仔细……”
“您吃饭不要说话。”曾卫国劝道,“小心呛着!”
“听她说离婚了……你介绍给老大做老婆……”
菜汤从母亲的嘴里流下来,流到了被子上。
“别说啦!”曾卫国一边用纸巾擦着一边请求道,“吃完了饭再说啦!”
“我不吃了。”
“就这么一点?”
“吃饱了。”
饭和菜都有剩。“不吃倒了也是浪费。”
“我吃饱了。”母亲很固执。
八姐端来热水给母亲洗脸、擦手。
半夜里,蠕动的人体把曾卫国弄醒了。八姐不知道什么时候钻了进来。她全身冰凉,卷缩在曾卫国的怀里。
曾卫国爱惜地把她楼在怀里抚摸着她的光滑的脊背。
“我想要。”她喃喃细语道。
“没工具。”
她像猫一样溜下床,悄无声息地拿着一个小包回来。
曾卫国打开小包的拉链:里面塞着绳子、口球、挑蛋、拇指烤……
曾卫国用拇指铐把她两只手铐在背后,然后到书房放药的盒子里翻了一通,从一个深色的瓶子里倒出一粒蓝色菱形的药片,放到嘴里,拿起桌子上的水杯,喝了一口凉水,把药片吞了下去……
他把她折腾的够呛。
一夜无眠。
第二天早上起不来了。浑身上下哪都疼,骨头像散了架:不得不承认:老啦!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西边的晚霞最新章节 http://www.64sw.com/xiaoshuo/xibiandewanxia/read/86/99.html ,欢迎收藏!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