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我屡献毒计,老朱连忙劝我冷静! http://www.64sw.com/xiaoshuo/wolvxianduji0laozhulianmangquanwolengjing0/read/79/42.html 全文阅读!64书屋,有求必应!
换源:
陈牧要当白信韬死,不仅仅因为白信韬与陈牧有大仇。
更因为白信韬是太子侍读,长久陪在朱标身边,若是此人成为太子亲信,天下之祸!
……
太子东宫。
从父皇那里回来,朱标的心里还是模棱两可。
虽说和父皇说明了主考官的人选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可是,父皇给出的回应就只是大笑,说明日上朝再与朝廷要员们商讨。
开国以来第一次科举乃是重中之重,万不可儿戏马虎。
德高望重、德才兼备。
这样的要求固然重要,但条件还是过于笼统。
如果生搬硬套,硬要往这个条件上靠的话,那可以选择的人依旧有很多。
像是清心寡欲的刘伯温,就很符合这个条件。
但朱标知道,恩科主考是万万不可能选择刘伯温的。
且不说刘伯温与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势同水火。
单单只是刘伯温那浅薄的出身,就难以让朝中的浙东党们心服口服。
更惶说这天下万千的莘莘学子了?
越想,太子的心中就越是担忧。
他不知道父皇到底会选择什么人。
轻叹口气,朱标不由得心中惆怅。
他站起身来,往东宫的书房走去。
推门进入,阵阵墨香扑鼻而来。
正在研磨的书童见太子到来,他放下手中的墨砚,恭敬行礼。
“参见太子殿下。”
朱标点了点头,他四下环顾,轻声问道:
“前几日,我不是遣人收集了一些陈牧博士的著作吗?”
“这些书可有归档?”
书童闻言立刻扭头进了书柜,他搬来一些圣人书籍垫脚,随后踩着论语跷着脚,从高阁上搬下了几本书籍。
瞧着书童这般模样,朱标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可话到了嘴边又被咽了下去。
陈牧博士说过,圣人之道用来治国难超300年。
如今,书童踩着圣人书籍,却将陈牧的著作束之高阁。
这未免过于讽刺。
书童搬着陈牧的著作放在桌案上,他拍了拍手说道:
“殿下,都在这里了。”
朱标点头坐下,他翻开书籍品阅起来。
书中言说,百姓才是国之根本。
古往今来的帝王被身边官员掣肘,蒙蔽视听,难以了解人间疾苦。
因此统治者与百姓们过着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
久而久之,百姓积怨,官逼民反。
从而导致朝代更迭,周而复始,难有绵长之国祚。
这些治世经言,朱标越看越是心惊。
他合上书本,脑海中不由得将书中言论与当今朝局联系起来。
现今,父皇身边不也是官僚众多。
其中不了解民间疾苦者众多,知晓民间疾苦者却寥寥无几。
长此以往,这些官员免不了会在父皇面前粉饰太平。
然而,这还不是最危险的。
倘若这些官员,对上蒙蔽视听。
对下狐假虎威,假借父皇的名义横征暴敛,欺压百姓。
那岂不是本末倒置,埋下重重祸根?
待到父皇百年之后,我接过大明江山,那时又该如何?
想到这,朱标竟吓得汗透纸背!
豆大的汗水沿着他的额头缓缓流下。
分明是数伏天气,可朱标却感觉到了层层寒意从脚底传来。
他气血上涌,两眼都遍布血丝。
不成!不成!
绝对不成!
直到此刻,朱标才意识到。
开朝以来的第一次科举,远非为大明选拔人才那么简单!
更是皇权与朝臣们之间的权力交锋!
倘若这一次交锋叫朝臣们尝到了甜头。
那这些官员们便会肆无忌惮!
恩科主考的选择重中之重!
决不能只选择德高望重者!
恩科考试,要给年轻的官员们一些施展的机会!
不能将仕途升迁的权力全部由朝臣掌控!
也要有一部分直属于皇权的官员参与其中才行!
但是那些老臣们他们的人脉枝节已经固定。
相互之前的利益往来难以分割。
只有启用年轻的官员们才能与他们形成掣肘!
太子朱标,仅仅只是阅读了一番陈牧的著作,便思路通达!
……
翌日,应天皇宫,早朝。
朱元璋坐在龙椅之上,在他身侧又另设一宝座,为太子坐席。
龙椅之下,金碧辉煌。
阳光透过窗棂投射进来,映照出璀璨的金色华光。
四周廊柱之上的盘龙浮雕,在这金光熠熠的映照之下,竟显得栩栩如生。
文武百官分列两席。
文官以胡惟庸、李善长为首。
武官以徐达为首。
大明开朝,设立左右两丞相,用以相互制衡。
左丞相为徐达,右丞相原为李善长,后为胡惟庸。
李善长本想辞官养老,却被朱元璋强留在朝中任职。
今日早朝,文武百官无一缺席。
除了北伐的蓝玉之外,所有朝臣悉数在列。
因为,谁都知道,今日早朝上将会宣布第一次恩科的监考团队人选。
恩科监考团队,设主考一名,副考一名,监考三名。
其中,尤以主考的人选最为重要。
恩科主考,代表着此番恩科的政治倾向。
同时,也是大明朝廷,面向天下书生学子们释放出来的政治方向。
例行的礼仪结束之后,朱元璋开口下令:
“胡惟庸,你给咱说说,恩科监考的人员都有谁。”
朱元璋一声令下,文武百官皆是提起精神。
尤其是那些给胡惟庸送过礼物的朝廷要员们。
他们更是紧张地望着胡惟庸的背影。
在此之前,胡惟庸从未向任何人透露过人选名单。
所以,选择谁担任主考,都有可能!
胡惟庸得令,他出列行礼。
淮西勋贵们纷纷向他投去善意的眼神。
这一次恩科,谁的人担任恩科主考,就代表着谁的党羽能更加充盈丰满。
究竟是淮西勋贵的人,还是浙东党的人?
然而,面对淮西勋贵们投来的眼神,胡惟庸却是回以冰冷的漠视。
他胡惟庸虽然是趋炎附势的投机者。
可是在大是大非的选择面前,他却清醒得很。
大明第一次恩科,这可是皇帝陛下高度重视的事情。
绝对不能因为私情私交动摇了念头。
恩科主考人选的决议,不仅仅是他胡惟庸的任务,更是朱元璋对他的考核。
继任丞相的第一次政绩,必须干得漂亮!
胡惟庸深吸口气,清了清嗓子。
他取出一本奏折,朗声宣读道:
“启禀陛下,大明开国第一次恩科的监考团队,人员名单如下!”
胡惟庸当殿宣读!...
“恩科主考,刘三吾!”
刘三吾,朝廷二品大元,翰林院大学士,国子监监正,朝廷三老之一。
为御制《大诰》及《洪范注》作序,主修《省躬录》、《寰宇通志》,辑《孟子节文》等。礼遇甚隆,与汪叡、朱善合称“三老”。
如此履历,的确是配得上德高望重,德才兼备。
朱元璋偏头看了看太子朱标,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显然,朱元璋对这个主考的人选,没有异议。
太子朱标也是点了点头,他视线飘向刘三吾的方向。
朱标发现,刘三吾显得很是意外。
显然,在此之前刘三吾从未想过担任恩科主考这种事。
朱元璋开口说道:
“刘三吾,你觉得让你担任恩科主考如何啊?”
刘三吾受宠若惊,他连忙出列,躬身行礼,激动地说道:
“回……回陛下!老臣受宠若惊!臣谢陛下垂帘青睐,谢丞相拣选推举!”
“老臣定当竭尽全力,主持好本次恩科!”
对于刘三吾的反应,朱元璋很是满意。
这个人选是昨日夜里,他与胡惟庸、李善长和刘伯温三人一同敲定的。
刘三吾既不属于浙东党,也不是淮西勋贵。
党派上干净,履历又深厚。
没有比他更适合担任主考的人选了。
宣布完主考,胡惟庸继续宣读监考人选。
“担任本次恩科的副考及监考人员为。”
“李善长、白信韬、张信,戴彝、尹昌隆等国子监博士!”
张信,戴彝、尹昌隆等国子监博士便是当初将陈牧赶出国子监的人!
如今,陈牧蜗居客栈,他们却平步青云集体担任监考!
李善长担任副考,这无可厚非。
可白信韬……
他一个小小的王府纪善,太子侍读。
他有什么资格担任监考?
白信韬这个人选,登时引起了朝臣们的不满。
朱元璋见状并未表态。
坐在一旁的太子开口,解释道:
“此次恩科,于大明极为重要!”
“因此,是我强烈要求,在监考团队中加入年轻面孔。”
“大明之后,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以及无数次的恩科。”
“总是要有新鲜的血液注入的!”
百官闻言,虽说心中还是有不满。
可是看到一旁朱元璋那要杀人的眼神,也不敢再有微词了。
对于太子的表现,朱元璋很是满意。
他满脸笑意地看着朱标,心里想着。
“咱的标儿,越来越有个皇帝样儿了。”
百官中,站在文官末位的白信韬心潮澎湃。
他看着太子殿下为他据理力争的模样,心中无比感激。
这一次,他成功搭上了第一次科举的顺风车,今后的仕途必将长空万里!
想到这,白信韬的脸上不由得显露出阴险的笑容。
陈牧,如今我是恩科监考,而你只是庶民!
看你这次,还如何翻身!
人选敲定,最终的定夺权还在朱元璋身上。
朝臣议论纷纷,所有人都在交头接耳谈论着这一次的监考名单。
对于国子监的博士们,他们也无可厚非。
毕竟人家就是干这个的。
可唯独那个白信韬,百官们心中不服。
就在百官议论之时,朱元璋做出了最终裁定。
“主考刘三吾、副考白信韬,国子监博士集体担任监考。”
“至于李善长,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留给他。”
朱元璋的话,让在场百官全部愣住!
白信韬竟然一跃成了副考!
要知道,监考和副考,那功绩可是地下跟天上啊!
到时候,考出来的人杰们只认主考与副考,谁认监考啊。
陛下让白信韬担任副考,这不是把官路王他手里送!
白信韬难以置信,立刻站了出来,跪地叩首:
“臣白信韬,谢陛下隆恩!”
……
客栈内。
商贩旅客来来往往。
其中有不少人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当然更多的人是身穿布衣。
这些人都是一副年轻的面容。
他们本是天下学子。
此次进京。
自然是为了能在科举考试当中大放异彩。
古代读书是平民百姓改变阶层最实用的方式。
若是能高中状元魁首的话。
名号响彻天下,东华门外唱其名。
彻底改变命运。
位于一处桌子边上。
只见一名穿着光鲜亮丽的学子开口说道:“此次恩科!乃是大明第一次恩科!”
随着他一出言。
正坐在一旁的几人纷纷附和了起来。
“李兄才华冠绝天下,此次状元非李兄莫属啊!”
“对啊!李兄之才!我等只能望其项背。”
“此次科举我等也只能全当陪衬了。”
随着身旁几人的议论,店小二也在这一刻端着一碗牛肉走了过来,笑着开口:“大人若是能高中的话,可不能忘记小店啊!”
那名被称之为李兄的男子。
他听着周围之人的一阵奉承,脸上布满了笑容。
这些话十分中听。
他这一次来京城,目的便是考取状元。
客栈内的气氛十分热闹。
除了他们这桌之外。
其他桌子那些穿着布衣的学子,则是低头看着手中的书。
他们想要在这最后的时刻多记住一些东西。
有人眉头紧锁像是思考着什么问题。
有人大笑言语之间尽是意气风发。
客栈店老板则是乐开了花。
这段时间来不少学子来到他这里住。
收入直接翻了几倍。
位于客栈内右边一张桌子旁边。
陈牧正坐在此处,眼眸当中闪烁着一阵光芒。
正听着这些学子们议论。
不过在他看来。
这里大部分人注定只能成为科举考试的陪葬品。
困在里面终其一生而不得志。
就在这时刚才那名被称为李兄的男子身边之人开口说道:“这一次的主考官不知道是谁,若是能提前打点一下关系的话……”
此刻一出,另外几人眼前一亮。
他们本来就是学识浅薄,擅长溜须拍马。
到了这种关键时刻。
自然是想要去走一些捷径。
其中一人眼见闪过一抹光芒,笑着开口:“据说是刘三吾刘大人,作为这一次科举考试的主考官。”
“至于……”
“至于另外一名监考官则是白信韬。”
“不过可惜了,我却不认识这两位大人,要不然的话,还能给诸位行个方便。”
自古以来都是财可动鬼神。
权可惊天地。
若是对方能稍微行一些方便的话。
他们踏上这青云仕途路。
众多学子议论监考官。...
一名李姓考生听到几人的议论后不由得大笑了起来。
这一笑顿时引起周围几人的疑惑。
“李兄!何事发笑啊?”
“李兄为何事感到开心,不妨何我等说一说。”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更因为白信韬是太子侍读,长久陪在朱标身边,若是此人成为太子亲信,天下之祸!
……
太子东宫。
从父皇那里回来,朱标的心里还是模棱两可。
虽说和父皇说明了主考官的人选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可是,父皇给出的回应就只是大笑,说明日上朝再与朝廷要员们商讨。
开国以来第一次科举乃是重中之重,万不可儿戏马虎。
德高望重、德才兼备。
这样的要求固然重要,但条件还是过于笼统。
如果生搬硬套,硬要往这个条件上靠的话,那可以选择的人依旧有很多。
像是清心寡欲的刘伯温,就很符合这个条件。
但朱标知道,恩科主考是万万不可能选择刘伯温的。
且不说刘伯温与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势同水火。
单单只是刘伯温那浅薄的出身,就难以让朝中的浙东党们心服口服。
更惶说这天下万千的莘莘学子了?
越想,太子的心中就越是担忧。
他不知道父皇到底会选择什么人。
轻叹口气,朱标不由得心中惆怅。
他站起身来,往东宫的书房走去。
推门进入,阵阵墨香扑鼻而来。
正在研磨的书童见太子到来,他放下手中的墨砚,恭敬行礼。
“参见太子殿下。”
朱标点了点头,他四下环顾,轻声问道:
“前几日,我不是遣人收集了一些陈牧博士的著作吗?”
“这些书可有归档?”
书童闻言立刻扭头进了书柜,他搬来一些圣人书籍垫脚,随后踩着论语跷着脚,从高阁上搬下了几本书籍。
瞧着书童这般模样,朱标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可话到了嘴边又被咽了下去。
陈牧博士说过,圣人之道用来治国难超300年。
如今,书童踩着圣人书籍,却将陈牧的著作束之高阁。
这未免过于讽刺。
书童搬着陈牧的著作放在桌案上,他拍了拍手说道:
“殿下,都在这里了。”
朱标点头坐下,他翻开书籍品阅起来。
书中言说,百姓才是国之根本。
古往今来的帝王被身边官员掣肘,蒙蔽视听,难以了解人间疾苦。
因此统治者与百姓们过着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
久而久之,百姓积怨,官逼民反。
从而导致朝代更迭,周而复始,难有绵长之国祚。
这些治世经言,朱标越看越是心惊。
他合上书本,脑海中不由得将书中言论与当今朝局联系起来。
现今,父皇身边不也是官僚众多。
其中不了解民间疾苦者众多,知晓民间疾苦者却寥寥无几。
长此以往,这些官员免不了会在父皇面前粉饰太平。
然而,这还不是最危险的。
倘若这些官员,对上蒙蔽视听。
对下狐假虎威,假借父皇的名义横征暴敛,欺压百姓。
那岂不是本末倒置,埋下重重祸根?
待到父皇百年之后,我接过大明江山,那时又该如何?
想到这,朱标竟吓得汗透纸背!
豆大的汗水沿着他的额头缓缓流下。
分明是数伏天气,可朱标却感觉到了层层寒意从脚底传来。
他气血上涌,两眼都遍布血丝。
不成!不成!
绝对不成!
直到此刻,朱标才意识到。
开朝以来的第一次科举,远非为大明选拔人才那么简单!
更是皇权与朝臣们之间的权力交锋!
倘若这一次交锋叫朝臣们尝到了甜头。
那这些官员们便会肆无忌惮!
恩科主考的选择重中之重!
决不能只选择德高望重者!
恩科考试,要给年轻的官员们一些施展的机会!
不能将仕途升迁的权力全部由朝臣掌控!
也要有一部分直属于皇权的官员参与其中才行!
但是那些老臣们他们的人脉枝节已经固定。
相互之前的利益往来难以分割。
只有启用年轻的官员们才能与他们形成掣肘!
太子朱标,仅仅只是阅读了一番陈牧的著作,便思路通达!
……
翌日,应天皇宫,早朝。
朱元璋坐在龙椅之上,在他身侧又另设一宝座,为太子坐席。
龙椅之下,金碧辉煌。
阳光透过窗棂投射进来,映照出璀璨的金色华光。
四周廊柱之上的盘龙浮雕,在这金光熠熠的映照之下,竟显得栩栩如生。
文武百官分列两席。
文官以胡惟庸、李善长为首。
武官以徐达为首。
大明开朝,设立左右两丞相,用以相互制衡。
左丞相为徐达,右丞相原为李善长,后为胡惟庸。
李善长本想辞官养老,却被朱元璋强留在朝中任职。
今日早朝,文武百官无一缺席。
除了北伐的蓝玉之外,所有朝臣悉数在列。
因为,谁都知道,今日早朝上将会宣布第一次恩科的监考团队人选。
恩科监考团队,设主考一名,副考一名,监考三名。
其中,尤以主考的人选最为重要。
恩科主考,代表着此番恩科的政治倾向。
同时,也是大明朝廷,面向天下书生学子们释放出来的政治方向。
例行的礼仪结束之后,朱元璋开口下令:
“胡惟庸,你给咱说说,恩科监考的人员都有谁。”
朱元璋一声令下,文武百官皆是提起精神。
尤其是那些给胡惟庸送过礼物的朝廷要员们。
他们更是紧张地望着胡惟庸的背影。
在此之前,胡惟庸从未向任何人透露过人选名单。
所以,选择谁担任主考,都有可能!
胡惟庸得令,他出列行礼。
淮西勋贵们纷纷向他投去善意的眼神。
这一次恩科,谁的人担任恩科主考,就代表着谁的党羽能更加充盈丰满。
究竟是淮西勋贵的人,还是浙东党的人?
然而,面对淮西勋贵们投来的眼神,胡惟庸却是回以冰冷的漠视。
他胡惟庸虽然是趋炎附势的投机者。
可是在大是大非的选择面前,他却清醒得很。
大明第一次恩科,这可是皇帝陛下高度重视的事情。
绝对不能因为私情私交动摇了念头。
恩科主考人选的决议,不仅仅是他胡惟庸的任务,更是朱元璋对他的考核。
继任丞相的第一次政绩,必须干得漂亮!
胡惟庸深吸口气,清了清嗓子。
他取出一本奏折,朗声宣读道:
“启禀陛下,大明开国第一次恩科的监考团队,人员名单如下!”
胡惟庸当殿宣读!...
“恩科主考,刘三吾!”
刘三吾,朝廷二品大元,翰林院大学士,国子监监正,朝廷三老之一。
为御制《大诰》及《洪范注》作序,主修《省躬录》、《寰宇通志》,辑《孟子节文》等。礼遇甚隆,与汪叡、朱善合称“三老”。
如此履历,的确是配得上德高望重,德才兼备。
朱元璋偏头看了看太子朱标,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显然,朱元璋对这个主考的人选,没有异议。
太子朱标也是点了点头,他视线飘向刘三吾的方向。
朱标发现,刘三吾显得很是意外。
显然,在此之前刘三吾从未想过担任恩科主考这种事。
朱元璋开口说道:
“刘三吾,你觉得让你担任恩科主考如何啊?”
刘三吾受宠若惊,他连忙出列,躬身行礼,激动地说道:
“回……回陛下!老臣受宠若惊!臣谢陛下垂帘青睐,谢丞相拣选推举!”
“老臣定当竭尽全力,主持好本次恩科!”
对于刘三吾的反应,朱元璋很是满意。
这个人选是昨日夜里,他与胡惟庸、李善长和刘伯温三人一同敲定的。
刘三吾既不属于浙东党,也不是淮西勋贵。
党派上干净,履历又深厚。
没有比他更适合担任主考的人选了。
宣布完主考,胡惟庸继续宣读监考人选。
“担任本次恩科的副考及监考人员为。”
“李善长、白信韬、张信,戴彝、尹昌隆等国子监博士!”
张信,戴彝、尹昌隆等国子监博士便是当初将陈牧赶出国子监的人!
如今,陈牧蜗居客栈,他们却平步青云集体担任监考!
李善长担任副考,这无可厚非。
可白信韬……
他一个小小的王府纪善,太子侍读。
他有什么资格担任监考?
白信韬这个人选,登时引起了朝臣们的不满。
朱元璋见状并未表态。
坐在一旁的太子开口,解释道:
“此次恩科,于大明极为重要!”
“因此,是我强烈要求,在监考团队中加入年轻面孔。”
“大明之后,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以及无数次的恩科。”
“总是要有新鲜的血液注入的!”
百官闻言,虽说心中还是有不满。
可是看到一旁朱元璋那要杀人的眼神,也不敢再有微词了。
对于太子的表现,朱元璋很是满意。
他满脸笑意地看着朱标,心里想着。
“咱的标儿,越来越有个皇帝样儿了。”
百官中,站在文官末位的白信韬心潮澎湃。
他看着太子殿下为他据理力争的模样,心中无比感激。
这一次,他成功搭上了第一次科举的顺风车,今后的仕途必将长空万里!
想到这,白信韬的脸上不由得显露出阴险的笑容。
陈牧,如今我是恩科监考,而你只是庶民!
看你这次,还如何翻身!
人选敲定,最终的定夺权还在朱元璋身上。
朝臣议论纷纷,所有人都在交头接耳谈论着这一次的监考名单。
对于国子监的博士们,他们也无可厚非。
毕竟人家就是干这个的。
可唯独那个白信韬,百官们心中不服。
就在百官议论之时,朱元璋做出了最终裁定。
“主考刘三吾、副考白信韬,国子监博士集体担任监考。”
“至于李善长,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留给他。”
朱元璋的话,让在场百官全部愣住!
白信韬竟然一跃成了副考!
要知道,监考和副考,那功绩可是地下跟天上啊!
到时候,考出来的人杰们只认主考与副考,谁认监考啊。
陛下让白信韬担任副考,这不是把官路王他手里送!
白信韬难以置信,立刻站了出来,跪地叩首:
“臣白信韬,谢陛下隆恩!”
……
客栈内。
商贩旅客来来往往。
其中有不少人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当然更多的人是身穿布衣。
这些人都是一副年轻的面容。
他们本是天下学子。
此次进京。
自然是为了能在科举考试当中大放异彩。
古代读书是平民百姓改变阶层最实用的方式。
若是能高中状元魁首的话。
名号响彻天下,东华门外唱其名。
彻底改变命运。
位于一处桌子边上。
只见一名穿着光鲜亮丽的学子开口说道:“此次恩科!乃是大明第一次恩科!”
随着他一出言。
正坐在一旁的几人纷纷附和了起来。
“李兄才华冠绝天下,此次状元非李兄莫属啊!”
“对啊!李兄之才!我等只能望其项背。”
“此次科举我等也只能全当陪衬了。”
随着身旁几人的议论,店小二也在这一刻端着一碗牛肉走了过来,笑着开口:“大人若是能高中的话,可不能忘记小店啊!”
那名被称之为李兄的男子。
他听着周围之人的一阵奉承,脸上布满了笑容。
这些话十分中听。
他这一次来京城,目的便是考取状元。
客栈内的气氛十分热闹。
除了他们这桌之外。
其他桌子那些穿着布衣的学子,则是低头看着手中的书。
他们想要在这最后的时刻多记住一些东西。
有人眉头紧锁像是思考着什么问题。
有人大笑言语之间尽是意气风发。
客栈店老板则是乐开了花。
这段时间来不少学子来到他这里住。
收入直接翻了几倍。
位于客栈内右边一张桌子旁边。
陈牧正坐在此处,眼眸当中闪烁着一阵光芒。
正听着这些学子们议论。
不过在他看来。
这里大部分人注定只能成为科举考试的陪葬品。
困在里面终其一生而不得志。
就在这时刚才那名被称为李兄的男子身边之人开口说道:“这一次的主考官不知道是谁,若是能提前打点一下关系的话……”
此刻一出,另外几人眼前一亮。
他们本来就是学识浅薄,擅长溜须拍马。
到了这种关键时刻。
自然是想要去走一些捷径。
其中一人眼见闪过一抹光芒,笑着开口:“据说是刘三吾刘大人,作为这一次科举考试的主考官。”
“至于……”
“至于另外一名监考官则是白信韬。”
“不过可惜了,我却不认识这两位大人,要不然的话,还能给诸位行个方便。”
自古以来都是财可动鬼神。
权可惊天地。
若是对方能稍微行一些方便的话。
他们踏上这青云仕途路。
众多学子议论监考官。...
一名李姓考生听到几人的议论后不由得大笑了起来。
这一笑顿时引起周围几人的疑惑。
“李兄!何事发笑啊?”
“李兄为何事感到开心,不妨何我等说一说。”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我屡献毒计,老朱连忙劝我冷静!最新章节 http://www.64sw.com/xiaoshuo/wolvxianduji0laozhulianmangquanwolengjing0/read/79/42.html ,欢迎收藏!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