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唐末从军行 http://www.64sw.com/xiaoshuo/tangmocongjunxing/read/97/587.html 全文阅读!64书屋,有求必应!
换源:
向元振荡平昭义的消息,随着报捷信使的一路驰骋,在整个北方大地上传开。
军事上的胜利,不可避免的会振奋人心,天下混乱了这么多年,北方大地上,也是连年厮杀,可直到陈从进一一荡平群雄,终于可以看见那么一丝太平的曙光。
义武,魏博二镇,陈从进罕见的没有设立节度使,甚至连上书朝廷都没上书,各州依原制,设刺史,但各州刺史,不论何人,皆不能兼领州兵等地方武装。
各州设防御使,而在防御使之上,又设转运使司,负责钱粮运输,转运使司中,也是三权分立,转运使负责清点账册,分配,防御使负责提报州中所需钱粮,而负责纠察的,则是缉事都。
同时,陈从进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便是在藩府与州郡之间,失去了一个中转的职能,也就是藩府直接控制的州郡数量太多,以至于事务繁杂,且距离较远,政务不能及时处理。
本来,节度使可以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节度使的权力过大,即便是遏制财权,人事权,但只要有节度使这个名头在,在人心中,他就依然还有这个权力。
所以,陈从进决定新设一个职位,来区别节度使,在州以上,新设一个行政机构。
宋时的路制,元明清的行省制,但不管什么制,其核心概念,便是分权,相互遏制,权力不受控制的下场,那就是野心膨胀,比如如今的节度使。
人的欲望,大部分都是一步一步的扩大,便如陈从进,他此时的欲望已经是横扫六合,一统寰宇,更进一步,也就是创立一个庞大的帝国。
可在他从军之前,这种事,只能是幻想罢了,在现实中,他却是连杀鸡都不敢亲自动手的人。
在和诸僚属商议许久后,陈从进决定在每一镇中,进行三权分立,也就是都防御使,都转运使,都按察使三个机构。
其中,军事方面,主要是各镇之内的州兵,是由都防御使指挥,都防御使之下,还有各州的防御使。
都防御使平日里,只有对军队训练,装备上有话语权,没有军令是不能调动各州的州兵,能调兵的情况下,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地方上有叛乱,以及外敌入侵的情况。
而这种情况,依然要都转运使,都按察使三人联名签署军事调令,并上报藩府。
转运使司负责的是财政方面,也就是钱粮的征收,转运等事务。
按察使司负责的是民政,比如兴修水利,以及人事评称。
财,人,军,这只是三个大的方向,而在底下,还有提刑司,河务司,户籍司等等各类机构。
虽然此时陈从进擅自更改官职,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但是到了如今这个地步,不改已经是不行了。
地方上官职混乱,连年混战,对于军事上的需求太过旺盛,以至于很多地方,都是一人身兼数职,有的职位却是缺失已久。
陈从进急需彻底捋清地方,让官员知道自己的职责,当然,为了一张遮羞布,很多官员原来的职务名称依然保留,但在陈从进治下,最重要的权力,还是要来源于新设的官职。
正所谓,因时制宜,也许等地盘再扩大的时候,就需要再新设官职,但就目前而言,这样的制度,已经足够地方运转了。
官职的大量增加,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的旺盛,而这套制度的核心,便在于分散地方的实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新官制的运行,肯定不是陈从进一道命令便可以立刻通行的,这需要藩府的官员一层一层的开始推行,大体估算,等新官制实施,应该要到明年年中了。
其实,此时的陈从进辖下,官员的数量已经比任何一个藩镇都要多的多,但真正意义上,也就是在朝廷档册上的官员,数量却是极其稀少的。
这其中就可以看出,唐时的官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
………………
一直到文德二年,年底的时间,陈从进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官制的推行中。
对于向元振夺取昭义,陈从进是很高兴,向元振这一仗打的,有诱敌深入的谋略,有以大势压之的眼光。
陈从进甚至都觉得,自己强攻魏博这一仗,好像没什么特别大的亮点,全靠优势实力,硬打,强打,纯死耗着,最后活生生把魏博罗弘信给耗死了。
而在这其中,还得是罗弘信死在自己人手上,运气也是件很重要的因素,虽然赢了,但这一仗,陈从进的心头就是不太得劲。
而对于向元振的上书,陈从进做出了如下安排,其中向元振率经略军回镇河东,王卞,白义诚各回本镇,赏赐,则由晋阳府库中所出。
随上书一同到来的袁奉韬,陈从进当然是亲自接见,毕竟,全家一起来,这么信任自己,陈从进又怎么能不接见。
俗话说,千金买马骨,袁奉韬就是一堆烂泥,陈大帅也得把这摊烂泥,给塑成一个雕像出来。
面对袁奉韬请求接任昭义节度使一职,陈从进毫不迟疑的答应,只是这个节度使,只能是遥领,这是底线,没有商榷的余地。
袁奉韬闻言,心中有些不甘心,忍不住又说道:“大王,末将忠心耿耿,大王何故疑我?”
陈从进叹了口气,沉声道:“非本王多疑,天下纷扰百年,归根结底,便在于节镇之祸,自安史以来,节度使拥兵自重,动辄兴兵之事,何其多也?”
袁奉韬垂首道:“末将不敢有此心,故携家眷妻儿,留于晋阳,以示其心。”
陈从进哈哈一笑,道:“尔妻儿留在晋阳,若欲反,本王杀之何益,若不反,留与不留,又有何区别!”
袁奉韬听到陈从进这般豪气的话,心中也有些激荡,只是沉吟片刻后,他还是低声道:“若空有节度之名,无兵无地,又何以建功?”
陈从进点了点头,道:“若领昭义节度使,则只能遥领,若想从军征战,可为一军主将,若不愿,也可在这幽州城中,起豪宅,置美妇,安享富贵!”
军事上的胜利,不可避免的会振奋人心,天下混乱了这么多年,北方大地上,也是连年厮杀,可直到陈从进一一荡平群雄,终于可以看见那么一丝太平的曙光。
义武,魏博二镇,陈从进罕见的没有设立节度使,甚至连上书朝廷都没上书,各州依原制,设刺史,但各州刺史,不论何人,皆不能兼领州兵等地方武装。
各州设防御使,而在防御使之上,又设转运使司,负责钱粮运输,转运使司中,也是三权分立,转运使负责清点账册,分配,防御使负责提报州中所需钱粮,而负责纠察的,则是缉事都。
同时,陈从进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便是在藩府与州郡之间,失去了一个中转的职能,也就是藩府直接控制的州郡数量太多,以至于事务繁杂,且距离较远,政务不能及时处理。
本来,节度使可以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节度使的权力过大,即便是遏制财权,人事权,但只要有节度使这个名头在,在人心中,他就依然还有这个权力。
所以,陈从进决定新设一个职位,来区别节度使,在州以上,新设一个行政机构。
宋时的路制,元明清的行省制,但不管什么制,其核心概念,便是分权,相互遏制,权力不受控制的下场,那就是野心膨胀,比如如今的节度使。
人的欲望,大部分都是一步一步的扩大,便如陈从进,他此时的欲望已经是横扫六合,一统寰宇,更进一步,也就是创立一个庞大的帝国。
可在他从军之前,这种事,只能是幻想罢了,在现实中,他却是连杀鸡都不敢亲自动手的人。
在和诸僚属商议许久后,陈从进决定在每一镇中,进行三权分立,也就是都防御使,都转运使,都按察使三个机构。
其中,军事方面,主要是各镇之内的州兵,是由都防御使指挥,都防御使之下,还有各州的防御使。
都防御使平日里,只有对军队训练,装备上有话语权,没有军令是不能调动各州的州兵,能调兵的情况下,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地方上有叛乱,以及外敌入侵的情况。
而这种情况,依然要都转运使,都按察使三人联名签署军事调令,并上报藩府。
转运使司负责的是财政方面,也就是钱粮的征收,转运等事务。
按察使司负责的是民政,比如兴修水利,以及人事评称。
财,人,军,这只是三个大的方向,而在底下,还有提刑司,河务司,户籍司等等各类机构。
虽然此时陈从进擅自更改官职,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但是到了如今这个地步,不改已经是不行了。
地方上官职混乱,连年混战,对于军事上的需求太过旺盛,以至于很多地方,都是一人身兼数职,有的职位却是缺失已久。
陈从进急需彻底捋清地方,让官员知道自己的职责,当然,为了一张遮羞布,很多官员原来的职务名称依然保留,但在陈从进治下,最重要的权力,还是要来源于新设的官职。
正所谓,因时制宜,也许等地盘再扩大的时候,就需要再新设官职,但就目前而言,这样的制度,已经足够地方运转了。
官职的大量增加,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的旺盛,而这套制度的核心,便在于分散地方的实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新官制的运行,肯定不是陈从进一道命令便可以立刻通行的,这需要藩府的官员一层一层的开始推行,大体估算,等新官制实施,应该要到明年年中了。
其实,此时的陈从进辖下,官员的数量已经比任何一个藩镇都要多的多,但真正意义上,也就是在朝廷档册上的官员,数量却是极其稀少的。
这其中就可以看出,唐时的官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
………………
一直到文德二年,年底的时间,陈从进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官制的推行中。
对于向元振夺取昭义,陈从进是很高兴,向元振这一仗打的,有诱敌深入的谋略,有以大势压之的眼光。
陈从进甚至都觉得,自己强攻魏博这一仗,好像没什么特别大的亮点,全靠优势实力,硬打,强打,纯死耗着,最后活生生把魏博罗弘信给耗死了。
而在这其中,还得是罗弘信死在自己人手上,运气也是件很重要的因素,虽然赢了,但这一仗,陈从进的心头就是不太得劲。
而对于向元振的上书,陈从进做出了如下安排,其中向元振率经略军回镇河东,王卞,白义诚各回本镇,赏赐,则由晋阳府库中所出。
随上书一同到来的袁奉韬,陈从进当然是亲自接见,毕竟,全家一起来,这么信任自己,陈从进又怎么能不接见。
俗话说,千金买马骨,袁奉韬就是一堆烂泥,陈大帅也得把这摊烂泥,给塑成一个雕像出来。
面对袁奉韬请求接任昭义节度使一职,陈从进毫不迟疑的答应,只是这个节度使,只能是遥领,这是底线,没有商榷的余地。
袁奉韬闻言,心中有些不甘心,忍不住又说道:“大王,末将忠心耿耿,大王何故疑我?”
陈从进叹了口气,沉声道:“非本王多疑,天下纷扰百年,归根结底,便在于节镇之祸,自安史以来,节度使拥兵自重,动辄兴兵之事,何其多也?”
袁奉韬垂首道:“末将不敢有此心,故携家眷妻儿,留于晋阳,以示其心。”
陈从进哈哈一笑,道:“尔妻儿留在晋阳,若欲反,本王杀之何益,若不反,留与不留,又有何区别!”
袁奉韬听到陈从进这般豪气的话,心中也有些激荡,只是沉吟片刻后,他还是低声道:“若空有节度之名,无兵无地,又何以建功?”
陈从进点了点头,道:“若领昭义节度使,则只能遥领,若想从军征战,可为一军主将,若不愿,也可在这幽州城中,起豪宅,置美妇,安享富贵!”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唐末从军行最新章节 http://www.64sw.com/xiaoshuo/tangmocongjunxing/read/97/587.html ,欢迎收藏!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