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9)脉象反浮数改微,邪气滞留生何疾?


小说: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作者:澄明之路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http://www.64sw.com/xiaoshuo/renrendunengdudongshanghanlun/read/79/20.html 全文阅读!64书屋,有求必应!
换源:
节点一 ↓
  原文: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今脉反浮”指的是原本可能沉细或迟缓的脉象,突然变得浮大起来。在中医看来,脉象的浮大往往与机体正气与外邪的抗争有关,可能意味着病情正在发生变化。

当我们提到“其数改微”时,这实际上是指脉象的跳动次数由原本较快的数脉逐渐转变为较为微弱的微脉。

数脉通常表示体内有热邪的存在,或者阴虚火旺的状态。热邪炽盛,会迫使血液加速流动,从而导致脉象跳动次数增加,形成数脉。而阴虚火旺,则是因为阴液不足,无法制约阳气的亢盛,同样会导致脉象偏快。

然而,当脉象由数脉转变为微脉时,这往往意味着机体的正气在与外邪的抗争中逐渐衰弱。微脉是脉象力度微弱的一种表现,它通常与气血虚弱、正气不足有关。这种脉象的变化可能表明,虽然热邪得到了一定的控制(是通过治疗或机体自身的调节),但正气也随之受损,无法继续维持原有的抗邪能力。

此外,这种脉象的变化还可能反映出机体内部环境的紊乱。在中医看来,人体的健康状态是阴阳平衡、气血和顺的结果。当脉象由数脉变为微脉时,可能意味着阴阳失衡、气血不和的状态进一步加剧,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邪气独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强调了邪气在体内滞留的情况,以及这种情况对机体功能造成的进一步损害。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邪气”。在中医看来,邪气是指那些能够侵袭人体、导致疾病发生的不良因素,它们可能来源于外界环境,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也可能来源于人体内部,如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产生的病理产物。

当正气充足时,人体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能够有效地驱邪外出,保持机体的健康状态。然而,当正气不足时,人体的这种驱邪能力就会减弱,邪气就有可能在体内滞留。

“邪气独留”就是指在正气不足的情况下,邪气在体内得不到有效的清除和排出,从而长时间地滞留于体内。这种情况会导致机体的功能进一步受损,出现各种病理变化。例如,邪气滞留于经络,会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邪气滞留于脏腑,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紊乱等。

因此,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我们非常重视“邪气独留”这一情况。对于邪气滞留的患者,我们会通过调理气血、扶正祛邪等方法,帮助患者恢复正气,增强驱邪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心中则饥”这一症状,描述了患者一种颇为特殊的主观感受。它指的是,尽管患者食欲不振,对食物的欲望减退,但心中却常常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饥饿感。这种症状的出现,往往与邪热耗伤津液,导致机体阴虚火旺,虚火内扰的病理机制有关。

我们来探讨一下邪热耗伤津液的问题。在中医看来,津液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液态物质,它滋润着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然而,当邪热侵袭人体时,它会耗伤津液,使得津液变得匮乏。这种津液匮乏的状态,不仅会导致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外在表现,还会影响到人体的内在环境,使得机体出现阴虚火旺的病理状态。

阴虚火旺,是指机体在津液匮乏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种虚火内扰的病理状态。这种虚火并不是真正的火热之邪,而是由于津液不足,无法制约阳气的亢盛,从而使得阳气相对偏盛,形成了一种“虚火”的状态。这种虚火内扰,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心烦意乱、失眠多梦等症状,还会影响到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使得患者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

然而,尽管患者的食欲不振,但由于虚火内扰,使得机体的代谢功能仍然处于一种相对亢进的状态。这种亢进的状态,会使得机体对于能量的需求增加,从而出现心中常有饥饿感的症状。

因此,在治疗“心中则饥”这一症状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通过清热养阴、生津润燥等方法,来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和津液代谢,从而达到消除症状、恢复健康的目的。

“邪热不杀谷”,它揭示了邪热对脾胃消化功能的不良影响。这里的“杀谷”,用现代语言来解释,就是指脾胃的消化功能,即将食物消化吸收为人体所需营养物质的能力。

当邪热侵袭人体,特别是侵袭到脾胃时,它会干扰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脾胃的消化功能减弱。这种减弱,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邪热不杀谷”。换句话说,就是虽然患者进食了食物,但由于脾胃的消化功能受到了邪热的影响,这些食物无法被有效地消化吸收,从而无法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这种情况在中医临床中并不少见。例如,一些患者在发热、感染等病理状态下,常常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这就是邪热影响脾胃消化功能的具体表现。此时,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采用清热泻火、健脾和胃等方法进行治疗,以恢复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消化吸收能力。

“潮热发渴”是邪热内盛时常见的症状表现,它们各自承载着特定的病理意义,同时也相互关联,共同揭示了机体内邪热炽盛、津液受损的病理状态。

潮热,顾名思义,是指发热如同潮水一般,有着定时而发的特点。这种发热通常不是持续不断的,而是会在特定的时间出现,如午后或夜间,且热度较高,来势汹汹。潮热的出现,往往与邪热内蕴、阴虚火旺的病理机制有关。邪热在体内炽盛,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不断煎灼着体内的津液和阴液,使得机体处于一种阴虚阳亢的状态。而阴虚则阳无以制,阳亢则热势更盛,从而形成潮热。

发渴,即口渴欲饮的症状,它是由于邪热耗伤津液,导致机体缺水所致。邪热在体内炽盛时,不仅会煎灼津液,还会使得津液的运行和分布发生紊乱。这样一来,原本应该滋润口腔、咽喉等部位的津液就会减少,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口干、口渴、欲饮水等症状。此外,由于邪热的影响,机体的代谢也会加快,进一步增加了对水分的需求,从而加剧了口渴的症状。

“数脉当迟缓”在中医看来,当病情得到控制,邪气逐渐消退时,人体的生理机能也会逐渐恢复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因邪气干扰而数快的脉象,应该会随着邪气的消退而逐渐变得迟缓起来。这是因为,随着邪气的消退,体内的热邪、阴虚火旺等病理状态得到缓解,气血运行也逐渐恢复正常,从而使得脉象的跳动次数和力度趋于平缓。

当然,这种脉象的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逐渐的过程。同时,脉象的变化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患者的体质、病情的轻重、治疗的效果等。

中医认为,脉象的变化能够反映出人体气血的盈亏、脏腑功能的盛衰以及病邪的性质与部位。医生在切脉时,会细致入微地感受脉搏的跳动,包括其速率、节律、强度、形态等多个方面,从而综合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脉因前后度数如法”,强调的是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来分析和解读脉象变化。这里的“度数”,可以理解为脉象特征的量化指标,如脉搏的每分钟跳动次数、脉管的粗细、脉搏的强弱程度等;“前后”,则可能指的是脉象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以及病因、病机与脉象之间的前后因果关系。

通过遵循这一原则,中医医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病情的发展趋势,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还会根据脉象的变化来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这一论述,是对病情恶化的一种深刻而直观的警告。数脉,指的是脉搏跳动频率加快,通常超过正常范围的脉象。

当数脉持续不减,甚至变得更加亢进时,这往往意味着体内的病理变化正在加剧。热邪更加炽盛,阴虚火旺的情况更加严重,这种失衡状态不仅会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还会破坏人体的气血平衡和阴阳调和。

在这种病理状态下,人体的免疫力可能会下降,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其防御功能也可能受到削弱。因此,患者可能会出现恶疮等严重症状。恶疮,在中医中通常指的是皮肤溃疡、痈疽等严重感染性病变,这些病变不仅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进一步加重病情。

当然,现代医学对于恶疮等皮肤病变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治疗方法和手段也更加丰富和多样。但中医的这一论述,仍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整体上把握病情发展趋势和预测可能并发症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在面对数脉持续不减甚至亢进的情况时,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状态,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同时,也应该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治疗服务。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最新章节 http://www.64sw.com/xiaoshuo/renrendunengdudongshanghanlun/read/79/20.html ,欢迎收藏!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