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5)趺阳脉涩、少阴如经,揭示脾虚胃弱信号


小说: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作者:澄明之路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http://www.64sw.com/xiaoshuo/renrendunengdudongshanghanlun/read/79/16.html 全文阅读!64书屋,有求必应!
换源:
节点一 ↓
  原文: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一作沉),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脉象的解读是极为精细且富有深意的。针对“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趺阳脉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是我们观察脾胃功能状态的一扇重要“窗口”。趺阳脉通常指的是足背动脉的搏动,在现代医学中,这大致对应于胫后动脉或胫前动脉的某个分支。

在中医的脉诊体系中,趺阳脉的脉象变化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脾胃功能状态的宝贵信息。当趺阳脉出现浮而涩的脉象时,这往往意味着脾胃之气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足,同时气血的运行也受到了阻碍。

具体来说,“浮”这一脉象特征,通常被解读为病邪在表(即病变部位较浅,接近体表),或者正气外浮(即人体的正气因某种原因而向外发散)。在脾胃功能不足的情况下,正气可能因无法固守于内而向外浮散,从而表现出浮脉。

而“涩”这一脉象特征,则代表血脉运行不畅,有阻滞之感。这可能是由于脾胃之气不足,导致气血生成和运化能力下降,进而使得血脉中的气血运行变得缓慢、不畅。

因此,当趺阳脉出现浮而涩的脉象时,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脾胃之气不足,气血运行受阻。这一判断对于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少阴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脉象,它通常与心肾的功能密切相关。心肾作为人体的重要脏器,其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态。

当少阴脉“如经也”,即脉象正常,没有特别的异常表现时,我们可以初步认为心肾方面的功能处于相对正常或稳定的状态。这里的“如经也”,可以理解为脉象符合中医经典理论中关于少阴脉的正常描述,没有偏离常态。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仅凭少阴脉的脉象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心肾方面所有可能的问题。因为中医的诊断体系是综合多方面的信息来进行判断的,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多个方面。脉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虽然重要,但并不能代表全部。

此外,少阴脉的脉象正常也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对心肾的保养和关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维护心肾功能的正常运作。

关于“何以知之?”的疑问,这实际上触及了中医诊断的精髓所在。中医理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数千年临床实践的坚实基础上,通过对无数病例的观察和总结,逐步形成了对脉象等诊断指标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解读。

“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这是中医对脉象的经典解读之一。脉浮大往往意味着正气抗邪于外,或邪气壅盛于内,同时可能伴随着气血的某种失衡,如气实而血虚。这种解读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经过无数次实践验证得出的结论。

同样地,当趺阳脉出现浮而涩的脉象时,我们之所以能够判断为脾气不足、胃气虚的病理状态,也是基于中医理论对脉象的深入研究和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浮脉通常提示病邪在表或正气外浮,而涩脉则反映出血脉运行不畅,有阻滞之感。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看,就不难得出脾气不足、胃气虚的结论了。

当然,中医的诊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分析和判断。脉象只是中医诊断的一部分,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更为准确和全面的诊断。

综上所述,通过对趺阳脉和少阴脉的脉象分析,结合中医理论对脾胃功能的认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趺阳脉出现浮而涩的脉象时,往往提示脾气不足、胃气虚,进而可能出现腹泻等症状。这也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的重要体现。

在中医理论中,少阴脉的脉象变化往往能够反映出人体内部脏腑功能的状况。对于“少阴脉弦而浮(一作沉),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这一描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在中医理论中,少阴脉的脉象变化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诊断信息。对于“少阴脉弦而浮(或沉)”这一描述,我们可以从脉象的特征入手,进行细致的分析。

首先,“弦”这一脉象特征,形象地描绘了脉象紧张有力的状态,如同按在绷紧的琴弦上一般。这种脉象通常与体内有实邪、气机不畅或肝气郁结等病理状态相关。在中医理论中,弦脉往往被视为一种病理脉象,提示着体内脏腑功能的失调或气血运行的障碍。

而“浮”则意味着脉象轻按即得,反映病邪在表或正气外浮的状态。浮脉通常与外感风寒、阳气浮越或阴虚火旺等病理状态有关。当正气抗邪于外时,脉象往往表现为浮;而当体内阴虚火旺,阳气无法内守时,也可能出现浮脉。

然而,括号中的“沉”字,则与“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沉脉指的是脉象深沉,需重按始得的状态,通常与体内病邪深藏、阳气不足或气血两虚等病理状态相关。在中医理论中,沉脉往往被视为一种较为严重的病理脉象,提示着体内脏腑功能的严重失调或气血运行的严重障碍。

不过,根据原文的语境,“弦而浮”可能是更为常见的正常(或曰“调”)脉象,故称之为“如经也”。这里的“如经”指的是符合中医经典理论中关于脉象的正常描述,即脉象紧张有力且轻按即得的状态。这种脉象通常被视为正气充足、脏腑功能协调的表现,因此被视为正常或调和的脉象。

在中医理论中,少阴脉的脉象变化一直是我们判断体内脏腑功能状态的重要依据。当少阴脉出现“反滑而数”的脉象时,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信号。

这里的“滑”,形象地描绘了脉象往来流利、如珠滚盘的状态。在中医理论中,滑脉通常与痰、食、热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痰浊阻滞、食积不化或热邪内蕴,都可能导致脉象呈现出滑动的特征。这种脉象往往提示我们,体内可能存在某种病理产物的积聚或脏腑功能的失调。

而“数”则意味着脉象跳动频繁,快于正常。数脉通常与热邪内盛、阴虚火旺等病理状态有关。当体内热邪炽盛时,会迫使血脉加速运行,从而导致脉象变得急促而有力。

因此,当少阴脉出现滑而数的脉象时,我们往往可以推断出体内存在热邪、痰浊等病理产物,且病情可能较为急迫。这种脉象不仅反映了体内脏腑功能的失调,还可能预示着某种疾病的即将发作或加重。

当然,中医的诊断并非仅凭脉象就能做出最终结论的。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只有全面分析各种信息,才能做出更为准确和全面的诊断。

总之,少阴脉“反滑而数”的脉象确实是一个需要我们警惕的信号。它提示我们体内可能存在某种病理变化,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最新章节 http://www.64sw.com/xiaoshuo/renrendunengdudongshanghanlun/read/79/16.html ,欢迎收藏!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