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木易宫华 http://www.64sw.com/xiaoshuo/muyigonghua/read/86/123.html 全文阅读!64书屋,有求必应!
换源:
渭水之盟,风云初定,却非盛世之始,而是烽烟再起的序章。李世民,深知此盟不过暂缓刀兵,忍辱负重。国之大计,在于蓄力备战,以待天时。
于是,显德殿内弓马之声响起,李世民亲自引领禁军将领,于殿前习射,以砺士气。箭矢破空,靶心震颤,优异者得弓刀布绸之赏,一时之间,殿前热闹非凡。
然而,在这喧嚣之中,却有一抹身影,静默独立,凝视着箭矢纷飞,心中思绪万千。曾几何时,也有人立于她身后,手把手教她开弓放箭。忆往昔,甜蜜与欢笑交织,自己可以射中靶心,他亦熟读了兵法。而今,却只剩自己一人,独自回味那逝去的时光。
众将散去,她不由自主地走近拾起一支的箭羽,搭箭、勾弦、推弓,尽管手伤未痊愈,但动作娴熟而流畅,一箭离手,正中靶心,引得身后一声赞许。
“不错!”李世民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带着几分危险的气息,“当初连朕都差点死在你的箭下。”
婉钰猛然回头,却见李世民不知何时已站在她身后,目光深邃,难以捉摸。她心中一惊,当初她确实是想射杀了这男人的,第一箭射杀了他的爱马,第二箭正对他心口,只是命运弄人,让他躲过了那一箭。
如今,李世民提起此事,她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恐惧与不安。婉钰急忙放下手中的弓,语调中带着祈求与卑微:“一切都是我的错,若是陛下不解气,我愿意当箭靶子让陛下射个痛快。求陛下别迁怒于旁人。”她深知,李世民若怒,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她担心他会伤害她的女儿。
李世民看着她,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握上她的腰肢,轻声调笑道:“放心,朕又不是暴君,不会迁怒旁人。况且你肚子里还有朕的骨肉,朕多少还是要顾念些。等孩子生下来,你再当靶子让朕射个痛快。”
婉钰闻言,心中一紧,明白了他话中的轻浮之意,不禁蹙了蹙眉。
“朕说了,射中者有赏。说吧,你想要什么?”他再次给她机会讨赏,如今皇后之位已定,若她开口,贵妃之位亦非难事。
然而,女人却并未在意,犹豫片刻后,缓缓开口:“我想回一趟齐王府……”
此言一出,李世民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第二次给她机会,这个女人却提出要回她曾经和李元吉住过的府邸,这无疑是对他的挑衅与背叛。
男人怒声道:“朕不准!”
女人垂目,陷入一阵沉默。片刻后,她再次开口:“陛下之前说赐弓、刀、布绸可还作数?”
“自然”
“那陛下可以把常佩的那把匕首赐给我吗?”
李世民盯着她的双眸,仿佛要将她看穿:“你想干什么?”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女人微微一笑,答得敞亮:“陛下放心,我不敢弑君,亦不会自裁。”她的语气平静而坚定。谁也无法体会她心中的苦楚与挣扎,她也曾是个无忧无虑的女子,却因命运的安排,与他纠缠不清。如今,她只想求得一丝安宁,却似乎已成奢望。
李世民闻言,嘴角勾起一抹复杂的笑容:“你倒是直白。不过朕一点也不担心,你一直是个聪明人,不然也不敢把你留在枕边了。”他的话语中既有嘲讽,也有无奈。
婉钰在阳光下静静地凝视着那把匕首。匕首被擦拭得晶莹剔透,锋利无比,宛如秋水般寒芒闪烁,不见一丝血污。手柄上雕刻着繁复的麒麟纹,栩栩如生。然而,在她的眼中,这一切却都化作了满眼猩红,仿佛元吉的血永远无法洗去,永远在心头萦绕,她紧握匕首,手指微微颤抖。
李世民看着女人专注而冰冷的目光似是想到了什么,一把握住了女人举着匕首的手腕,将那匕首夺回收入鞘中,递给了一旁的宦官:“这匕首锋利,朕看还是算了。近来朕得了几张良弓,你选一张。等生下孩子,朕带你一同去狩猎。”
李世民给一旁的宦官递了个眼神,那宦官会意回到殿中去取,继而十来个人承一字排开在他们的面前,每人手中各捧着一张新弓。
婉钰看向李世民,在得到男人肯定的眼神后,她接过手边最近的一张弓,反复打量着。她抬弓拉弦比向把心,在原地顿了好一会。她继而摇了摇头,将弓递回给宫人。女人一把一把试着,重复着一样的动作,直到将最后一张物归原主。
李世民也不心急,略有兴致的一直注视着眼前的小女人,女人的身影不断和他脑海中当初还在太原时那个天真俏皮的小丫头相重叠。如今的她早已褪去了当初的青涩,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那认真的模样显得更加明艳动人。
他终于还是将这个女人夺回来了,从此她将完整的属于他李世民,没有任何人再能觊觎。想到这儿,李世民的嘴角浮起满意的笑,“选不出来?要不朕替你选一把?”他行至女人的身后,抚上美人的香肩。
“陛下要是舍不得不妨直说,何必拿出这些来敷衍人。”美人有些不满的挑眉看向男人。
男人蹙眉不解,一把将女人转过来正对着自己,“怎么就敷衍你了?”
“木心不正,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并非良弓!”美人答的不卑不亢。
男人的眉头蹙的更深,得了皇帝的眼色,一排宫人知趣的退了下去,男人一把揽上女人的腰,女人的小腹就这样贴在了他的身上:“你胆子越来越大了,拐着弯的骂朕。”
女人也是一滞,随即露出一抹略带嘲讽的笑,“我的命都在陛下手中,又怎么敢拐着弯骂陛下。我刚才所说并非虚言,若是陛下不信,大可叫工匠来瞧瞧。”
元吉对弓箭的制造颇有研究,素爱收集,也十分挑剔,在他的熏陶下,婉钰也算是耳濡目染学会了些皮毛。李世民给她看的十余张弓箭中有几张正是出自于齐王府,上面刻有特殊的纹路。起初她并看不出这弓箭的门道,可元吉看着这些却不甚满意,耐心的给她讲述着其中一一的问题所在。
李世民吩咐下人去请工匠,并不怎么相信婉钰所言,“若是这弓没问题,你该当何罪?”
“任凭陛下处置。”女人铿锵有力的答道。
男人勾唇,大手握着女人的后颈,“本来朕就想怎么处置你就怎么处置你。”
“那陛下还问我作甚?”女人无奈的白了男人一眼。
“罚你给朕读一年奏章!”男人用弯曲的食指滑过女人的鼻梁,面带笑意。
两人在这一刻都怔住了神,思绪仿佛回到了十年前在河东、在太原时的日子。他亦是这般喜欢先勾勾小丫头的鼻梁,说要罚她替自己洗马。然后反手一把将女孩抱起,走到没人的地方偷偷的亲吻她。
一幕幕在男人的脑海中不断回放着,他们之间仿佛曾经有过很多美好的回忆,时隔多年他依旧记得清晰。于是,李世民也顺着记忆,抱起眼前的女人回到后殿中。他坐在案前,将女人安置在他的腿上。男人的眼神有些迷离,向女人娇俏的容颜靠近,当双唇即将相触时,却被女人侧头避开了。
女人看着他的眼中透着哀怨和抗拒,这种情绪是他所不能接受的。女人要起身离开,却被男人紧紧的紧固在了原地,四目相对,男人的眼中带着浅浅的愠怒,女人垂下了眸子不去看他,“陛下今日的奏折还未批完,我去给陛下读剩下的奏章.........”女人柔声说道。
男人看着女人的眼神渐渐回暖,手臂也松了些,婉钰也趁机脱离男人的禁锢跑到书案的对面坐定,拿起案上的奏章读起来:“魏征上奏,‘先王制法,有以兵刃至御所者刑之,所以防萌杜渐,备不虞也。今引裨卒之人,弯弧纵矢于轩陛之侧,陛下亲在其间,正恐祸出非意,非所以为社稷计也。’”
女人话音落下,放下手中的奏章看向李世民,对上男人一直停留在她身上炙热又深沉的目光,女人又随即拿起了另一本奏折,所奏之事完全相同,然后又翻开了另一本........
女人读罢将手中之物放回原处:“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所奏之事皆同,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你怎么看?”李世民反问她。
婉钰被男人问的一愣,缓缓对上李世民的眼眸,“几位大人所言有理。但如今能出入这显德殿的都是陛下的人,难道还怕有人会弑君不成?突厥来侵,如今大唐之力莫能相抗,只能隐忍蛰伏,素习干戈以备强敌,待来日国富兵强之时一雪前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此举能让众将看到陛下的决心,若是依了几位大人所言,定会让人觉得陛下只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必然会有所懈怠。”
“嗯,你倒是懂朕的心思。”李世民浅浅答着,抿了一口茶。
太极宫中,晨光初破晓,金瓦映日辉。然宫这大殿之内,却非全然光明。老臣们步履蹒跚,心怀旧主,穿梭于廊檐之下,频频往太上皇居所而去。
此举,惹得新皇李世民眉宇间难掩忧虑之色。朝堂之上,新旧势力交织,新政推行之路,荆棘密布,皆因这些老臣之心,未能全然归附于他。
太上皇居于深宫,对于建成、元吉之死终究是心绪难平,对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夫妻二人也是眼不见为净的好。探望之责,便悄然落于她杨婉钰的肩上。
一日,李世民携她出宫,意在体察民情,倾听百姓之声。而女人却悄然引路,行至郊外一处隐秘黑市。市场之中,人声鼎沸,却掩盖不住那丝丝血腥之气。铁笼之内,皆是大唐子民,或面如死灰,或眼神空洞,等待着未知的命运——斗兽之戏、活人祭祀、或是沦为权贵之玩物。
婉钰轻抚笼边,目光深邃,似能穿透铁笼,直视人心之暗处。“陛下可知,齐王府众多死士,皆源自此地。”
女人语带悲悯,话音未落:“我花了重金将他们从这地狱里赎出来,但是我救不了他们所有人。”言罢,她望向李世民,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感。李世民紧握双拳,目光如炬,扫视四周。
来往的看客人都带着面具,分不清面具之下是谁。但看衣着华丽,纹样繁复便知道都是这长安中有头有脸的人物。看着男人紧握的拳,她知道或许那些人得救了,她也算为自己的子女积德行善吧。
因这一事牵扯皇亲贵族,引得李世民心绪难宁。他深知,此事若处理不当,恐伤及颜面,更恐朝堂之上,人心不稳。于是,他暗遣长孙无忌,吩咐其务必私下妥善处理,将那些无辜受难的奴隶,一一放归家园。若遇阻拦者,便提及皇帝之名,看何人敢逆龙鳞。长孙无忌领命而去,行事果决,不日,奴隶皆得自由,重归故土,一时之间,众人皆赞皇恩浩荡。
与此,李世民又下诏令,严禁私人之家,行那不当之祭,违礼之祀,以正风俗,安定民心。
男人命婉钰换上一身衣服再回来殿前侍奉,面料细腻如丝,刺绣繁复如云,款式更是后宫妃嫔所独有的尊贵。她缓缓步入大殿,每一步都似踏在云端,揣度这背后的动机。
忽闻前方脚步声沉稳而近,婉钰抬头望去,只见大伯杨恭仁正缓缓行来,眉宇间透露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忧虑。她心中一动,正欲上前,却已被李世民先一步拉至身边坐下,揽着她的腰,那温柔之意,溢于言表。女人低头,小腹微微隆起,被宽大的裙摆轻轻遮掩。
李世民薄唇轻启,细数着杨恭仁曾如何暗中助齐王对付自己,若是换做一般人此时手心定是已经捏了一把冷汗,但她和伯父心中却显得尤为淡定。
婉钰深知,这是李世民惯用的驭人之术,先以言语相逼,让人心生愧疚,再施恩于人,让人感恩戴德。若李世民真的想降罪于她伯父,今日又怎会拉着她在这里上演这一出好戏?她与伯父目光相触,两人心领神会,配合着李世民将这戏唱完。
大约一盏茶的功夫,李世民终于话锋一转,提起了武德初年婉钰在秦王府为他生下的宽儿,以及之前因种种误会而导致的离散,直至她嫁给了元吉。如今误会解开,婉钰再度怀上了他的子嗣,也算是了却了他一桩心事。
男人的话语中透露出几分温情,却也夹杂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李世民接着说:“你的母家为长孙氏,皇后也是你的表侄女,算起来,朕要称你一声伯父,李家、杨家、长孙家为一家人,往后更要同心同德才是。”
随即李世民将杨恭仁调任为雍州牧,并加授左光禄大夫,代理扬州长史。雍州牧一职,权重一方,掌军政大权,历来为皇室宗亲所任,卫王杨爽、观王杨雄、炀帝杨广,乃至李世民本人,都曾担任过此职。
杨恭仁闻旨,心中虽有波澜,却仍跪谢圣恩,不敢有丝毫怠慢。李世民又挑眉看了看坐在一旁的女人,示意她谢恩。婉钰虽心有不愿,却不得不遵从。望着大伯安然无恙,杨家亦得安稳,她心中的那块大石,总算是落了地。
新皇登基,天下初定。立储之事,如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立嫡立长,自古便是铁律,李承乾身为长子,被立为太子,似乎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
然而,李世民的心中,却泛起了波澜,在立长立贤上确实犯了难。不过他的儿子最大的也不过八九岁,都不过是孩童年纪能看的出什么良莠。只因李世民并非长子,玄武门之变至今仍历历在目。当初婉钰说的话他多少是往心里去了,李世民深知,权力的斗争,往往伴随着骨肉相残,他不愿这一幕在自己的子孙中重演。
男人寻至到婉钰面前,只因为这次皇后并未和这位陛下站在同一战线上,长孙无妡是偏爱承乾的,毕竟是她的第一个儿子。婉钰唇角勾起一抹冷笑,似乎早已洞察一切。
“横竖都不是立我的儿子当太子,陛下问我作甚。”她的声音,清冷中带着一丝嘲讽,仿佛在回应着多年前李世民给她的警告。不过她很确定,无论谁当太子在很多年后都会有一场好戏等待着他们,是报应,也是皇家子孙无法摆脱的宿命。
“你......”李世民看着女人,目光复杂。女人的肚子里还孕育着他的骨肉,他终究没有说什么,只是轻轻叹了口气转身回到了前殿。
果然不出几日,李承乾还是被册封为了太子。后宫的册封之礼被定在了来年开春,位份也已内定下来,她的表姐韦氏为贵妃、炀帝之女杨氏为淑妃、她为德妃、她的表妹燕婉为贤妃,阴墨兰因育有皇子李佑被定为昭仪,位份比同为嫔位的韦妮子高了些许。
李世民恼她未珍惜他恩典她的两次机会,最终没有将贵妃的位置给她。而她,也并不在意这名分。她所求的不过是在这方寸之间为她和她的女儿寻得一片宁静罢了。
婉钰抚着隆起的小腹,牵着华蓁稚嫩的小手站在显德殿前望着腊月冬雪满天,望着远处高耸的宫墙、紧闭的宫门,思绪纷飞。
她竟已与李家纠缠了十三年,历经了两代王朝风雨和变迁,见证了两位帝王的落幕。
李世民将新的年号定为贞观,《易经》有云,“天地之道,贞观者也”,天地间万事万物自有其规律、周而复始。李家的天下开始了,杨家的天下却并未结束,木易宫华,矢烬尘埃,是结局亦是来时路。
于是,显德殿内弓马之声响起,李世民亲自引领禁军将领,于殿前习射,以砺士气。箭矢破空,靶心震颤,优异者得弓刀布绸之赏,一时之间,殿前热闹非凡。
然而,在这喧嚣之中,却有一抹身影,静默独立,凝视着箭矢纷飞,心中思绪万千。曾几何时,也有人立于她身后,手把手教她开弓放箭。忆往昔,甜蜜与欢笑交织,自己可以射中靶心,他亦熟读了兵法。而今,却只剩自己一人,独自回味那逝去的时光。
众将散去,她不由自主地走近拾起一支的箭羽,搭箭、勾弦、推弓,尽管手伤未痊愈,但动作娴熟而流畅,一箭离手,正中靶心,引得身后一声赞许。
“不错!”李世民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带着几分危险的气息,“当初连朕都差点死在你的箭下。”
婉钰猛然回头,却见李世民不知何时已站在她身后,目光深邃,难以捉摸。她心中一惊,当初她确实是想射杀了这男人的,第一箭射杀了他的爱马,第二箭正对他心口,只是命运弄人,让他躲过了那一箭。
如今,李世民提起此事,她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恐惧与不安。婉钰急忙放下手中的弓,语调中带着祈求与卑微:“一切都是我的错,若是陛下不解气,我愿意当箭靶子让陛下射个痛快。求陛下别迁怒于旁人。”她深知,李世民若怒,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她担心他会伤害她的女儿。
李世民看着她,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握上她的腰肢,轻声调笑道:“放心,朕又不是暴君,不会迁怒旁人。况且你肚子里还有朕的骨肉,朕多少还是要顾念些。等孩子生下来,你再当靶子让朕射个痛快。”
婉钰闻言,心中一紧,明白了他话中的轻浮之意,不禁蹙了蹙眉。
“朕说了,射中者有赏。说吧,你想要什么?”他再次给她机会讨赏,如今皇后之位已定,若她开口,贵妃之位亦非难事。
然而,女人却并未在意,犹豫片刻后,缓缓开口:“我想回一趟齐王府……”
此言一出,李世民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第二次给她机会,这个女人却提出要回她曾经和李元吉住过的府邸,这无疑是对他的挑衅与背叛。
男人怒声道:“朕不准!”
女人垂目,陷入一阵沉默。片刻后,她再次开口:“陛下之前说赐弓、刀、布绸可还作数?”
“自然”
“那陛下可以把常佩的那把匕首赐给我吗?”
李世民盯着她的双眸,仿佛要将她看穿:“你想干什么?”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女人微微一笑,答得敞亮:“陛下放心,我不敢弑君,亦不会自裁。”她的语气平静而坚定。谁也无法体会她心中的苦楚与挣扎,她也曾是个无忧无虑的女子,却因命运的安排,与他纠缠不清。如今,她只想求得一丝安宁,却似乎已成奢望。
李世民闻言,嘴角勾起一抹复杂的笑容:“你倒是直白。不过朕一点也不担心,你一直是个聪明人,不然也不敢把你留在枕边了。”他的话语中既有嘲讽,也有无奈。
婉钰在阳光下静静地凝视着那把匕首。匕首被擦拭得晶莹剔透,锋利无比,宛如秋水般寒芒闪烁,不见一丝血污。手柄上雕刻着繁复的麒麟纹,栩栩如生。然而,在她的眼中,这一切却都化作了满眼猩红,仿佛元吉的血永远无法洗去,永远在心头萦绕,她紧握匕首,手指微微颤抖。
李世民看着女人专注而冰冷的目光似是想到了什么,一把握住了女人举着匕首的手腕,将那匕首夺回收入鞘中,递给了一旁的宦官:“这匕首锋利,朕看还是算了。近来朕得了几张良弓,你选一张。等生下孩子,朕带你一同去狩猎。”
李世民给一旁的宦官递了个眼神,那宦官会意回到殿中去取,继而十来个人承一字排开在他们的面前,每人手中各捧着一张新弓。
婉钰看向李世民,在得到男人肯定的眼神后,她接过手边最近的一张弓,反复打量着。她抬弓拉弦比向把心,在原地顿了好一会。她继而摇了摇头,将弓递回给宫人。女人一把一把试着,重复着一样的动作,直到将最后一张物归原主。
李世民也不心急,略有兴致的一直注视着眼前的小女人,女人的身影不断和他脑海中当初还在太原时那个天真俏皮的小丫头相重叠。如今的她早已褪去了当初的青涩,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那认真的模样显得更加明艳动人。
他终于还是将这个女人夺回来了,从此她将完整的属于他李世民,没有任何人再能觊觎。想到这儿,李世民的嘴角浮起满意的笑,“选不出来?要不朕替你选一把?”他行至女人的身后,抚上美人的香肩。
“陛下要是舍不得不妨直说,何必拿出这些来敷衍人。”美人有些不满的挑眉看向男人。
男人蹙眉不解,一把将女人转过来正对着自己,“怎么就敷衍你了?”
“木心不正,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并非良弓!”美人答的不卑不亢。
男人的眉头蹙的更深,得了皇帝的眼色,一排宫人知趣的退了下去,男人一把揽上女人的腰,女人的小腹就这样贴在了他的身上:“你胆子越来越大了,拐着弯的骂朕。”
女人也是一滞,随即露出一抹略带嘲讽的笑,“我的命都在陛下手中,又怎么敢拐着弯骂陛下。我刚才所说并非虚言,若是陛下不信,大可叫工匠来瞧瞧。”
元吉对弓箭的制造颇有研究,素爱收集,也十分挑剔,在他的熏陶下,婉钰也算是耳濡目染学会了些皮毛。李世民给她看的十余张弓箭中有几张正是出自于齐王府,上面刻有特殊的纹路。起初她并看不出这弓箭的门道,可元吉看着这些却不甚满意,耐心的给她讲述着其中一一的问题所在。
李世民吩咐下人去请工匠,并不怎么相信婉钰所言,“若是这弓没问题,你该当何罪?”
“任凭陛下处置。”女人铿锵有力的答道。
男人勾唇,大手握着女人的后颈,“本来朕就想怎么处置你就怎么处置你。”
“那陛下还问我作甚?”女人无奈的白了男人一眼。
“罚你给朕读一年奏章!”男人用弯曲的食指滑过女人的鼻梁,面带笑意。
两人在这一刻都怔住了神,思绪仿佛回到了十年前在河东、在太原时的日子。他亦是这般喜欢先勾勾小丫头的鼻梁,说要罚她替自己洗马。然后反手一把将女孩抱起,走到没人的地方偷偷的亲吻她。
一幕幕在男人的脑海中不断回放着,他们之间仿佛曾经有过很多美好的回忆,时隔多年他依旧记得清晰。于是,李世民也顺着记忆,抱起眼前的女人回到后殿中。他坐在案前,将女人安置在他的腿上。男人的眼神有些迷离,向女人娇俏的容颜靠近,当双唇即将相触时,却被女人侧头避开了。
女人看着他的眼中透着哀怨和抗拒,这种情绪是他所不能接受的。女人要起身离开,却被男人紧紧的紧固在了原地,四目相对,男人的眼中带着浅浅的愠怒,女人垂下了眸子不去看他,“陛下今日的奏折还未批完,我去给陛下读剩下的奏章.........”女人柔声说道。
男人看着女人的眼神渐渐回暖,手臂也松了些,婉钰也趁机脱离男人的禁锢跑到书案的对面坐定,拿起案上的奏章读起来:“魏征上奏,‘先王制法,有以兵刃至御所者刑之,所以防萌杜渐,备不虞也。今引裨卒之人,弯弧纵矢于轩陛之侧,陛下亲在其间,正恐祸出非意,非所以为社稷计也。’”
女人话音落下,放下手中的奏章看向李世民,对上男人一直停留在她身上炙热又深沉的目光,女人又随即拿起了另一本奏折,所奏之事完全相同,然后又翻开了另一本........
女人读罢将手中之物放回原处:“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所奏之事皆同,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你怎么看?”李世民反问她。
婉钰被男人问的一愣,缓缓对上李世民的眼眸,“几位大人所言有理。但如今能出入这显德殿的都是陛下的人,难道还怕有人会弑君不成?突厥来侵,如今大唐之力莫能相抗,只能隐忍蛰伏,素习干戈以备强敌,待来日国富兵强之时一雪前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此举能让众将看到陛下的决心,若是依了几位大人所言,定会让人觉得陛下只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必然会有所懈怠。”
“嗯,你倒是懂朕的心思。”李世民浅浅答着,抿了一口茶。
太极宫中,晨光初破晓,金瓦映日辉。然宫这大殿之内,却非全然光明。老臣们步履蹒跚,心怀旧主,穿梭于廊檐之下,频频往太上皇居所而去。
此举,惹得新皇李世民眉宇间难掩忧虑之色。朝堂之上,新旧势力交织,新政推行之路,荆棘密布,皆因这些老臣之心,未能全然归附于他。
太上皇居于深宫,对于建成、元吉之死终究是心绪难平,对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夫妻二人也是眼不见为净的好。探望之责,便悄然落于她杨婉钰的肩上。
一日,李世民携她出宫,意在体察民情,倾听百姓之声。而女人却悄然引路,行至郊外一处隐秘黑市。市场之中,人声鼎沸,却掩盖不住那丝丝血腥之气。铁笼之内,皆是大唐子民,或面如死灰,或眼神空洞,等待着未知的命运——斗兽之戏、活人祭祀、或是沦为权贵之玩物。
婉钰轻抚笼边,目光深邃,似能穿透铁笼,直视人心之暗处。“陛下可知,齐王府众多死士,皆源自此地。”
女人语带悲悯,话音未落:“我花了重金将他们从这地狱里赎出来,但是我救不了他们所有人。”言罢,她望向李世民,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感。李世民紧握双拳,目光如炬,扫视四周。
来往的看客人都带着面具,分不清面具之下是谁。但看衣着华丽,纹样繁复便知道都是这长安中有头有脸的人物。看着男人紧握的拳,她知道或许那些人得救了,她也算为自己的子女积德行善吧。
因这一事牵扯皇亲贵族,引得李世民心绪难宁。他深知,此事若处理不当,恐伤及颜面,更恐朝堂之上,人心不稳。于是,他暗遣长孙无忌,吩咐其务必私下妥善处理,将那些无辜受难的奴隶,一一放归家园。若遇阻拦者,便提及皇帝之名,看何人敢逆龙鳞。长孙无忌领命而去,行事果决,不日,奴隶皆得自由,重归故土,一时之间,众人皆赞皇恩浩荡。
与此,李世民又下诏令,严禁私人之家,行那不当之祭,违礼之祀,以正风俗,安定民心。
男人命婉钰换上一身衣服再回来殿前侍奉,面料细腻如丝,刺绣繁复如云,款式更是后宫妃嫔所独有的尊贵。她缓缓步入大殿,每一步都似踏在云端,揣度这背后的动机。
忽闻前方脚步声沉稳而近,婉钰抬头望去,只见大伯杨恭仁正缓缓行来,眉宇间透露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忧虑。她心中一动,正欲上前,却已被李世民先一步拉至身边坐下,揽着她的腰,那温柔之意,溢于言表。女人低头,小腹微微隆起,被宽大的裙摆轻轻遮掩。
李世民薄唇轻启,细数着杨恭仁曾如何暗中助齐王对付自己,若是换做一般人此时手心定是已经捏了一把冷汗,但她和伯父心中却显得尤为淡定。
婉钰深知,这是李世民惯用的驭人之术,先以言语相逼,让人心生愧疚,再施恩于人,让人感恩戴德。若李世民真的想降罪于她伯父,今日又怎会拉着她在这里上演这一出好戏?她与伯父目光相触,两人心领神会,配合着李世民将这戏唱完。
大约一盏茶的功夫,李世民终于话锋一转,提起了武德初年婉钰在秦王府为他生下的宽儿,以及之前因种种误会而导致的离散,直至她嫁给了元吉。如今误会解开,婉钰再度怀上了他的子嗣,也算是了却了他一桩心事。
男人的话语中透露出几分温情,却也夹杂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李世民接着说:“你的母家为长孙氏,皇后也是你的表侄女,算起来,朕要称你一声伯父,李家、杨家、长孙家为一家人,往后更要同心同德才是。”
随即李世民将杨恭仁调任为雍州牧,并加授左光禄大夫,代理扬州长史。雍州牧一职,权重一方,掌军政大权,历来为皇室宗亲所任,卫王杨爽、观王杨雄、炀帝杨广,乃至李世民本人,都曾担任过此职。
杨恭仁闻旨,心中虽有波澜,却仍跪谢圣恩,不敢有丝毫怠慢。李世民又挑眉看了看坐在一旁的女人,示意她谢恩。婉钰虽心有不愿,却不得不遵从。望着大伯安然无恙,杨家亦得安稳,她心中的那块大石,总算是落了地。
新皇登基,天下初定。立储之事,如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立嫡立长,自古便是铁律,李承乾身为长子,被立为太子,似乎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
然而,李世民的心中,却泛起了波澜,在立长立贤上确实犯了难。不过他的儿子最大的也不过八九岁,都不过是孩童年纪能看的出什么良莠。只因李世民并非长子,玄武门之变至今仍历历在目。当初婉钰说的话他多少是往心里去了,李世民深知,权力的斗争,往往伴随着骨肉相残,他不愿这一幕在自己的子孙中重演。
男人寻至到婉钰面前,只因为这次皇后并未和这位陛下站在同一战线上,长孙无妡是偏爱承乾的,毕竟是她的第一个儿子。婉钰唇角勾起一抹冷笑,似乎早已洞察一切。
“横竖都不是立我的儿子当太子,陛下问我作甚。”她的声音,清冷中带着一丝嘲讽,仿佛在回应着多年前李世民给她的警告。不过她很确定,无论谁当太子在很多年后都会有一场好戏等待着他们,是报应,也是皇家子孙无法摆脱的宿命。
“你......”李世民看着女人,目光复杂。女人的肚子里还孕育着他的骨肉,他终究没有说什么,只是轻轻叹了口气转身回到了前殿。
果然不出几日,李承乾还是被册封为了太子。后宫的册封之礼被定在了来年开春,位份也已内定下来,她的表姐韦氏为贵妃、炀帝之女杨氏为淑妃、她为德妃、她的表妹燕婉为贤妃,阴墨兰因育有皇子李佑被定为昭仪,位份比同为嫔位的韦妮子高了些许。
李世民恼她未珍惜他恩典她的两次机会,最终没有将贵妃的位置给她。而她,也并不在意这名分。她所求的不过是在这方寸之间为她和她的女儿寻得一片宁静罢了。
婉钰抚着隆起的小腹,牵着华蓁稚嫩的小手站在显德殿前望着腊月冬雪满天,望着远处高耸的宫墙、紧闭的宫门,思绪纷飞。
她竟已与李家纠缠了十三年,历经了两代王朝风雨和变迁,见证了两位帝王的落幕。
李世民将新的年号定为贞观,《易经》有云,“天地之道,贞观者也”,天地间万事万物自有其规律、周而复始。李家的天下开始了,杨家的天下却并未结束,木易宫华,矢烬尘埃,是结局亦是来时路。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木易宫华最新章节 http://www.64sw.com/xiaoshuo/muyigonghua/read/86/123.html ,欢迎收藏!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