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明末隐龙 http://www.64sw.com/xiaoshuo/mingmoyinlong/read/97/384.html 全文阅读!64书屋,有求必应!
换源:
西南的战火硝烟尚未在巴蜀盆地的上空彻底散尽,空气中仍残留着硝石与焦土的淡淡气息,城郊农田里,刚返青的麦苗间还能看到零星的弹痕。就在这片刚从战火中复苏的土地上,一股截然不同的气息 —— 裹挟着江南水乡的温润水汽,又带着朝堂之上浓郁的熏香与威仪 —— 正沿着崎岖的蜀道,蜿蜒涌入初显生机的成都府。
福建隆武朝廷的使团,来了。
天刚蒙蒙亮,成都北门的官道两旁就挤满了人,从城墙根一直延伸到农田边缘,像两条蜿蜒的人龙。当使团的明黄旌旗刺破晨雾,鼓乐声由远及近时,人群的议论声渐渐压低,只剩下此起彼伏的吸气声与孩童的小声惊叹 —— 所有人的目光,都被那支华丽而肃穆的队伍吸引,却也在不经意间,与使团人员产生了或主动、或被动的交集。
卖针线的张婆婆看着御林军卫整齐地走过,心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或许能给这些 “京城来的贵人” 卖点针线?她的针线铺里还有几盒上好的绣花针,是去年没卖出去的存货,针尾还缀着细小的银珠,算是她摊位上最体面的东西。
趁着鼓乐声稍歇的间隙,张婆婆攥着那盒绣花针,小心翼翼地往前挪了两步,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显得柔和:“这位军爷,您看…… 要不要买点绣花针?针脚细,还耐用,给家里娘子做活用正好……” 她的手微微发抖,针盒上的木纹被汗水浸得发亮,眼神里满是讨好的期待 —— 若是能做成这笔生意,不仅能赚些银子,说不定还能在这些 “贵人” 面前留个好印象。
然而,走在队伍边缘的御林军卫只是冷冷地瞥了她一眼,脚步没有丝毫停顿,甚至连嘴角都没动一下。他腰间的弯刀随着步伐轻轻晃动,刀鞘上的铜环发出 “叮” 的一声,像是在无声地驱赶。张婆婆的手僵在半空,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尴尬地站在原地,手里的针盒仿佛有千斤重。旁边卖布的刘掌柜赶紧拉了拉她的袖子,小声说:“别自讨没趣了!这些人哪会用你的针线?” 张婆婆这才回过神,默默退回到摊位后,把针盒藏到抽屉里,眼神里的期待彻底变成了失落 —— 她忘了,这些 “贵人” 的娘子,用的恐怕是江南运来的金针银线,哪里看得上她的粗针?
不远处,一个卖糖人的老师傅也做了类似的尝试。他捏了一个小巧的龙形糖人,想递给旁边一个看起来年纪不大的御林军卫:“军爷,尝尝?甜得很!” 可那侍卫只是皱了皱眉,伸手一推,糖人 “啪” 地掉在地上,摔成了碎片。“放肆!钦差仪仗所在,岂容尔等随意递东西?” 侍卫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吓得老师傅赶紧躬身道歉,连掉在地上的糖人都不敢捡。周围的百姓见状,也都下意识地往后退了退,原本还想上前的人,也纷纷打消了念头。
年轻农夫李二柱蹲在地上,看着使团的骡马大车经过,眼睛忍不住盯着车上掀开的油布 —— 里面的苏杭锦缎太鲜亮了,像极了他媳妇结婚时梦寐以求的嫁衣。他看得入了神,脚不知不觉往前伸了一点,刚好超出了人群自发形成的 “边界线”。
“大胆!竟敢挡钦差的路!” 一个穿着青色官服的小吏突然从队伍里冲出来,手里的马鞭 “啪” 地抽在李二柱脚边的泥土上,溅起的泥点落在李二柱的粗布裤子上。李二柱吓得赶紧缩回脚,站起身,手足无措地看着小吏,脸涨得通红:“对不住!对不住!我不是故意的……” 他想解释自己只是看呆了,却因为紧张,话都说不完整。
小吏却不依不饶,上前一步,用马鞭指着李二柱的鼻子:“不是故意的?耽误了钦差大人的行程,你担待得起吗?” 他的声音尖利,引来周围不少人的目光。李二柱的爹娘就站在不远处,看到儿子被呵斥,赶紧跑过来,拉着李二柱一起躬身道歉:“官爷息怒!孩子不懂事,您大人有大量,别跟他一般见识……” 老两口的腰弯得几乎贴到地面,脸上满是惶恐。
这时,一个御林军卫走了过来,看了看李二柱,又看了看小吏,冷冷地说:“行了,别在这耽误时间,大人还在前面等着呢。” 小吏这才收敛了气焰,狠狠瞪了李二柱一眼,转身归队。李二柱和爹娘站在原地,半天没敢动,周围百姓的目光像针一样扎在他们身上,有同情,有怜悯,也有无奈。李二柱摸了摸怀里的麦饼,心里又羞又怒 —— 他只是多看了两眼锦缎,却被当成了 “冒犯钦差” 的罪人,这世道,连看一眼好东西的资格都没有吗?
旁边的王老汉叹了口气,拍了拍李二柱的肩膀:“别往心里去,官老爷都是这样。咱们农夫,还是离远点好。” 李二柱默默点头,却悄悄攥紧了拳头 —— 他忽然想起去年川东军的士兵路过村子时,不仅没呵斥百姓,还把自己的粮食分给了村里的老人,同样是 “当兵的”,怎么差别就这么大?
梳着羊角辫的妞妞看着张侍郎的八抬大轿经过,觉得那朱漆描金的轿子太好看了,像故事里皇后娘娘坐的轿子。她挣脱母亲的手,跑到路边,仰着头问抬轿的轿夫:“大叔,轿子里坐的是皇后娘娘吗?为什么轿子这么好看呀?” 她的声音清脆,像风铃一样,在嘈杂的鼓乐声中格外显眼。
抬轿的轿夫脚步顿了一下,却没有低头看妞妞,只是面无表情地继续往前走,嘴里含糊地说了一句:“小孩子别乱问。” 妞妞还想再问,却被母亲赶紧拉了回来,捂住了嘴。母亲的脸色发白,小声对妞妞说:“不许胡说!那是钦差大人,不是皇后娘娘,再乱问会被抓起来的!” 妞妞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还是忍不住回头看那顶华丽的轿子,眼神里满是疑惑 —— 为什么那个大叔不回答她的问题?为什么母亲说会被抓起来?
不远处,几个半大的孩子围着一辆装满景德镇瓷器的大车,好奇地看着那些白釉青花的瓶子。一个孩子指着瓶子问旁边的车夫:“大叔,这瓶子是用来装水的吗?看起来好贵呀!” 车夫却赶紧挥手:“别碰!这是朝廷的东西,碰坏了你们赔不起!” 孩子们吓得赶紧往后退,却还是忍不住偷偷打量那些瓶子,小声议论着 “这瓶子能换多少个馒头”。
车夫看了看孩子们,又看了看周围的百姓,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神情 —— 他也是穷苦人家出身,知道这些孩子只是好奇,却也不敢多说什么。他轻轻咳嗽了一声,用鞭子驱赶着骡马,加快了脚步,仿佛想尽快离开这片充满 “好奇” 的人群。
赵乡绅看到张侍郎的八抬大轿经过,赶紧整理了一下衣袍,从怀里掏出一张烫金的名帖,快步走到轿旁,微微躬身:“下官成都府乡绅赵某,恭迎钦差大人!这是下官的名帖,还望大人闲暇时一阅。” 他的声音带着刻意的恭敬,腰弯得恰到好处,既显得谦卑,又不失乡绅的体面。
轿旁的贴身侍从斜着看了赵乡绅一眼,没有接名帖,只是淡淡地说:“大人一路劳顿,暂不见客。名帖先放这吧,有时间再说。” 他指了指轿旁的一个小盒子,语气里带着明显的傲慢 —— 在他看来,一个地方乡绅,还没资格直接面见钦差大人,递名帖也只是走个过场。
赵乡绅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却还是赶紧把名帖放进盒子里,又躬身说了一句:“那下官静候大人佳音。” 侍从却没有再理他,只是专注地护着轿子,仿佛赵乡绅只是空气。赵乡绅站在原地,看着轿子渐渐走远,脸上的恭敬慢慢褪去,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尴尬 —— 他本以为凭着自己的身份,至少能得到一句客气的回应,却没想到连侍从都如此傲慢。
旁边的胖乡绅看到这一幕,嘴角露出一丝嘲讽的笑容,小声对身边的管家说:“我说什么来着?热脸贴冷屁股!这些京城来的人,眼里哪有咱们这些地方乡绅?” 管家赶紧劝道:“老爷,小声点,别被人听见。” 胖乡绅哼了一声,不再说话,却悄悄往后退了退,原本还想递名帖的心思,也彻底打消了。
整个队伍渐渐远去,鼓乐声也越来越淡,只留下官道两旁沉默的百姓和满地的马蹄印、车辙。张婆婆收拾着摊位上的针线,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粗糙的布面;李二柱和爹娘慢慢往村子走,路上谁都没有说话;赵乡绅站在原地,看着轿队消失的方向,若有所思;妞妞拉着母亲的手,还在小声问着关于轿子的问题。
空气中的熏香气息渐渐散去,却仿佛留下了一层无形的隔阂 —— 使团人员的冷漠、傲慢与百姓的讨好、好奇、愤怒交织在一起,像一道看不见的鸿沟,横亘在 “朝廷威仪” 与 “民间疾苦” 之间。那些短暂的互动,没有拉近双方的距离,反而让百姓心里的疑虑与不满更深了几分。
成都府衙内,秦岳看着使团的旌旗消失在街道尽头,对赵虎说:“你看到了吗?朝廷的人,连对百姓都这么傲慢。他们眼里,只有自己的威仪,没有咱们川东的军民。” 赵虎点点头,语气凝重:“将军,咱们得小心应对,这使团,恐怕没那么好打发。”
阳光渐渐升高,照在官道上的车辙里,反射出刺眼的光芒。一场看似短暂的互动,却像一颗石子,投进了成都府平静的水面,激起的涟漪,正一点点扩散,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福建隆武朝廷的使团,来了。
天刚蒙蒙亮,成都北门的官道两旁就挤满了人,从城墙根一直延伸到农田边缘,像两条蜿蜒的人龙。当使团的明黄旌旗刺破晨雾,鼓乐声由远及近时,人群的议论声渐渐压低,只剩下此起彼伏的吸气声与孩童的小声惊叹 —— 所有人的目光,都被那支华丽而肃穆的队伍吸引,却也在不经意间,与使团人员产生了或主动、或被动的交集。
卖针线的张婆婆看着御林军卫整齐地走过,心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或许能给这些 “京城来的贵人” 卖点针线?她的针线铺里还有几盒上好的绣花针,是去年没卖出去的存货,针尾还缀着细小的银珠,算是她摊位上最体面的东西。
趁着鼓乐声稍歇的间隙,张婆婆攥着那盒绣花针,小心翼翼地往前挪了两步,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显得柔和:“这位军爷,您看…… 要不要买点绣花针?针脚细,还耐用,给家里娘子做活用正好……” 她的手微微发抖,针盒上的木纹被汗水浸得发亮,眼神里满是讨好的期待 —— 若是能做成这笔生意,不仅能赚些银子,说不定还能在这些 “贵人” 面前留个好印象。
然而,走在队伍边缘的御林军卫只是冷冷地瞥了她一眼,脚步没有丝毫停顿,甚至连嘴角都没动一下。他腰间的弯刀随着步伐轻轻晃动,刀鞘上的铜环发出 “叮” 的一声,像是在无声地驱赶。张婆婆的手僵在半空,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尴尬地站在原地,手里的针盒仿佛有千斤重。旁边卖布的刘掌柜赶紧拉了拉她的袖子,小声说:“别自讨没趣了!这些人哪会用你的针线?” 张婆婆这才回过神,默默退回到摊位后,把针盒藏到抽屉里,眼神里的期待彻底变成了失落 —— 她忘了,这些 “贵人” 的娘子,用的恐怕是江南运来的金针银线,哪里看得上她的粗针?
不远处,一个卖糖人的老师傅也做了类似的尝试。他捏了一个小巧的龙形糖人,想递给旁边一个看起来年纪不大的御林军卫:“军爷,尝尝?甜得很!” 可那侍卫只是皱了皱眉,伸手一推,糖人 “啪” 地掉在地上,摔成了碎片。“放肆!钦差仪仗所在,岂容尔等随意递东西?” 侍卫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吓得老师傅赶紧躬身道歉,连掉在地上的糖人都不敢捡。周围的百姓见状,也都下意识地往后退了退,原本还想上前的人,也纷纷打消了念头。
年轻农夫李二柱蹲在地上,看着使团的骡马大车经过,眼睛忍不住盯着车上掀开的油布 —— 里面的苏杭锦缎太鲜亮了,像极了他媳妇结婚时梦寐以求的嫁衣。他看得入了神,脚不知不觉往前伸了一点,刚好超出了人群自发形成的 “边界线”。
“大胆!竟敢挡钦差的路!” 一个穿着青色官服的小吏突然从队伍里冲出来,手里的马鞭 “啪” 地抽在李二柱脚边的泥土上,溅起的泥点落在李二柱的粗布裤子上。李二柱吓得赶紧缩回脚,站起身,手足无措地看着小吏,脸涨得通红:“对不住!对不住!我不是故意的……” 他想解释自己只是看呆了,却因为紧张,话都说不完整。
小吏却不依不饶,上前一步,用马鞭指着李二柱的鼻子:“不是故意的?耽误了钦差大人的行程,你担待得起吗?” 他的声音尖利,引来周围不少人的目光。李二柱的爹娘就站在不远处,看到儿子被呵斥,赶紧跑过来,拉着李二柱一起躬身道歉:“官爷息怒!孩子不懂事,您大人有大量,别跟他一般见识……” 老两口的腰弯得几乎贴到地面,脸上满是惶恐。
这时,一个御林军卫走了过来,看了看李二柱,又看了看小吏,冷冷地说:“行了,别在这耽误时间,大人还在前面等着呢。” 小吏这才收敛了气焰,狠狠瞪了李二柱一眼,转身归队。李二柱和爹娘站在原地,半天没敢动,周围百姓的目光像针一样扎在他们身上,有同情,有怜悯,也有无奈。李二柱摸了摸怀里的麦饼,心里又羞又怒 —— 他只是多看了两眼锦缎,却被当成了 “冒犯钦差” 的罪人,这世道,连看一眼好东西的资格都没有吗?
旁边的王老汉叹了口气,拍了拍李二柱的肩膀:“别往心里去,官老爷都是这样。咱们农夫,还是离远点好。” 李二柱默默点头,却悄悄攥紧了拳头 —— 他忽然想起去年川东军的士兵路过村子时,不仅没呵斥百姓,还把自己的粮食分给了村里的老人,同样是 “当兵的”,怎么差别就这么大?
梳着羊角辫的妞妞看着张侍郎的八抬大轿经过,觉得那朱漆描金的轿子太好看了,像故事里皇后娘娘坐的轿子。她挣脱母亲的手,跑到路边,仰着头问抬轿的轿夫:“大叔,轿子里坐的是皇后娘娘吗?为什么轿子这么好看呀?” 她的声音清脆,像风铃一样,在嘈杂的鼓乐声中格外显眼。
抬轿的轿夫脚步顿了一下,却没有低头看妞妞,只是面无表情地继续往前走,嘴里含糊地说了一句:“小孩子别乱问。” 妞妞还想再问,却被母亲赶紧拉了回来,捂住了嘴。母亲的脸色发白,小声对妞妞说:“不许胡说!那是钦差大人,不是皇后娘娘,再乱问会被抓起来的!” 妞妞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还是忍不住回头看那顶华丽的轿子,眼神里满是疑惑 —— 为什么那个大叔不回答她的问题?为什么母亲说会被抓起来?
不远处,几个半大的孩子围着一辆装满景德镇瓷器的大车,好奇地看着那些白釉青花的瓶子。一个孩子指着瓶子问旁边的车夫:“大叔,这瓶子是用来装水的吗?看起来好贵呀!” 车夫却赶紧挥手:“别碰!这是朝廷的东西,碰坏了你们赔不起!” 孩子们吓得赶紧往后退,却还是忍不住偷偷打量那些瓶子,小声议论着 “这瓶子能换多少个馒头”。
车夫看了看孩子们,又看了看周围的百姓,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神情 —— 他也是穷苦人家出身,知道这些孩子只是好奇,却也不敢多说什么。他轻轻咳嗽了一声,用鞭子驱赶着骡马,加快了脚步,仿佛想尽快离开这片充满 “好奇” 的人群。
赵乡绅看到张侍郎的八抬大轿经过,赶紧整理了一下衣袍,从怀里掏出一张烫金的名帖,快步走到轿旁,微微躬身:“下官成都府乡绅赵某,恭迎钦差大人!这是下官的名帖,还望大人闲暇时一阅。” 他的声音带着刻意的恭敬,腰弯得恰到好处,既显得谦卑,又不失乡绅的体面。
轿旁的贴身侍从斜着看了赵乡绅一眼,没有接名帖,只是淡淡地说:“大人一路劳顿,暂不见客。名帖先放这吧,有时间再说。” 他指了指轿旁的一个小盒子,语气里带着明显的傲慢 —— 在他看来,一个地方乡绅,还没资格直接面见钦差大人,递名帖也只是走个过场。
赵乡绅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却还是赶紧把名帖放进盒子里,又躬身说了一句:“那下官静候大人佳音。” 侍从却没有再理他,只是专注地护着轿子,仿佛赵乡绅只是空气。赵乡绅站在原地,看着轿子渐渐走远,脸上的恭敬慢慢褪去,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尴尬 —— 他本以为凭着自己的身份,至少能得到一句客气的回应,却没想到连侍从都如此傲慢。
旁边的胖乡绅看到这一幕,嘴角露出一丝嘲讽的笑容,小声对身边的管家说:“我说什么来着?热脸贴冷屁股!这些京城来的人,眼里哪有咱们这些地方乡绅?” 管家赶紧劝道:“老爷,小声点,别被人听见。” 胖乡绅哼了一声,不再说话,却悄悄往后退了退,原本还想递名帖的心思,也彻底打消了。
整个队伍渐渐远去,鼓乐声也越来越淡,只留下官道两旁沉默的百姓和满地的马蹄印、车辙。张婆婆收拾着摊位上的针线,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粗糙的布面;李二柱和爹娘慢慢往村子走,路上谁都没有说话;赵乡绅站在原地,看着轿队消失的方向,若有所思;妞妞拉着母亲的手,还在小声问着关于轿子的问题。
空气中的熏香气息渐渐散去,却仿佛留下了一层无形的隔阂 —— 使团人员的冷漠、傲慢与百姓的讨好、好奇、愤怒交织在一起,像一道看不见的鸿沟,横亘在 “朝廷威仪” 与 “民间疾苦” 之间。那些短暂的互动,没有拉近双方的距离,反而让百姓心里的疑虑与不满更深了几分。
成都府衙内,秦岳看着使团的旌旗消失在街道尽头,对赵虎说:“你看到了吗?朝廷的人,连对百姓都这么傲慢。他们眼里,只有自己的威仪,没有咱们川东的军民。” 赵虎点点头,语气凝重:“将军,咱们得小心应对,这使团,恐怕没那么好打发。”
阳光渐渐升高,照在官道上的车辙里,反射出刺眼的光芒。一场看似短暂的互动,却像一颗石子,投进了成都府平静的水面,激起的涟漪,正一点点扩散,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明末隐龙最新章节 http://www.64sw.com/xiaoshuo/mingmoyinlong/read/97/384.html ,欢迎收藏!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