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流华录 http://www.64sw.com/xiaoshuo/liuhualu/read/86/10.html 全文阅读!64书屋,有求必应!
换源:
张角缓步走向村中的草屋,轻风拂过他的道袍,衣袂随风飘扬,似乎与这荒芜的世界格格不入。道路两旁的杂草随风摇曳,空气中夹杂着一丝腐朽的气息,仿佛是这片土地上所有生命的呻吟。眼前的村落显得荒凉凄惨,犹如一副破碎的画卷,失去了昔日的生机与活力。
村中的草屋如同一座座低矮的坟墓,破旧的屋顶瓦片斑驳脱落,墙面上积满了厚厚的青苔与灰尘。屋内的光线昏暗,只有几缕微弱的阳光透过缝隙洒在灰尘弥漫的地面上。空气中弥漫着霉味与药草的气息,一股沉重的死气笼罩着这个贫困的村庄。几株枯萎的老树在院子里低垂着枝叶,似乎也因无法承受这无尽的苦难而低下了头。
张角轻轻推开一扇破旧的木门,屋内的景象映入眼帘。床榻上,张牛角的父母蜷缩成一团,面色苍白,目光涣散,仿佛已失去了所有的生气。床边的桌子上堆满了残破的药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药水的刺鼻味道。屋内昏黄的油灯微弱地闪烁着,映照着一张张疲惫且痛苦的面容。
张角不由得轻轻叹息,深知这两人已病入膏肓。即使他心中早已有了治愈之法,但要施展这医术,仍然需要时间与耐心。环顾四周,屋内简陋的摆设,几乎没有任何医药治病的设备,似乎只有这微弱的油灯和破碎的床榻,才能维持着这片残破的世界。
他轻轻掀起张牛角母亲的被褥,检查了一番,随即伸手摸了摸她的脉搏。脉象虚弱,气息微弱,正如村外枯竭的田野,几乎没有任何生机可言。张角低语道:“命如草木,病如山川。然,若有救治,亦需耐心与法度。”
他从怀中取出几包草药,细心地将药材摆放在桌案上,取出随身携带的医书,翻开一页,轻声诵起古老的药方。声音低沉而悠长,仿佛在与天地对话,又像是与远古的医祖传承着某种神秘的联系。随着他手中的药材逐渐融为一体,空气中的气息似乎也发生了某种变化,那股死气稍微被驱散了一些。
张牛角站在门口,眼神紧紧盯着师傅的一举一动。虽然他心中充满了焦急与不安,但他知道,自己只能信任眼前这位神秘的“神医”。他的双手紧紧握住,指节泛白,额头上渗出了细细的汗珠。他不敢打扰,只能静静地看着张角为父母忙碌。
终于,经过数日的调理,张角的医术逐渐显现效果。张牛角的母亲渐渐恢复了些许气力,脸色不再是死灰色,而是微微透出一丝红润。张牛角激动得几乎失声,他不敢相信自己眼前所见的一切,眼中充满了感激与敬仰。
一天清晨,张角在院中整理药材时,张牛角急匆匆地跑到他身旁,双手捧着一碗清粥,恭敬地递给他。“师傅,粥已熬好,您辛苦了。”
张角微微一笑,接过清粥,轻轻品了一口,味道清淡甘美,仿佛世间所有的疲劳都在这一口中得到了缓解。他看着少年,语气温和:“世间疾苦,皆因人心。医者,要治的不仅仅是病体,更是人心。你虽年轻,但若有仁心,便是好医者。”
张牛角低下头,目光闪烁,似乎在消化师傅的话语。“我愿随师傅一同学医,救治百姓,哪怕身处困苦,也不悔。”
张角点点头,眼中透出一丝欣慰:“若你真心想要学,便跟随我修习医术。未来的路很长,医者之道,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是让人心无痛苦。”
张牛角微微抬头,目光坚定:“师傅,我愿意。”
从那日开始,张牛角便开始随张角学习医术。无论是草药的采摘,还是方剂的调配,他都尽心尽力地去学习。每当夜晚,张角便在烛光下教他医理,讲解经络、药性、脉象,甚至教他如何用心去感知病人的痛苦。
张牛角牵引着张角,缓步穿行在昏黄的村道上,脚步轻盈而又沉稳。四周苍凉的景象映入眼帘,散落的杂草与深陷的泥土勾画出一幅荒芜的画卷。空气中弥漫着湿润与霉气,周遭一片寂静,唯有风声在破败的屋宇间低吟,似乎诉说着这片土地的不幸。
他们来到一座简陋的草屋前,屋顶低矮,竹篱笆依稀可见,屋外残垣断壁,无力的藤蔓勾勒出一抹脆弱的绿意。屋内隐约透出一丝昏黄的灯光,显得格外孤寂。张牛角轻轻推开门,低声说道:“师傅,请进。”声音柔和,却夹杂着一丝紧张与无助。
屋内的景象使人心生怜悯。床榻上,张牛角的父母安静地躺着,沉睡般的面容透着虚弱。苍白的脸色如同纸张,双唇微微发紫,呼吸也显得微弱无力。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湿气和病气,令人心生不适。张角的眉头微微一挑,眼中掠过一丝忧虑,却又立刻恢复了平静。
他低声叹道:“天灾与人祸,致使百姓无依。然,医者岂能放弃?”他的语气中透着一丝沉痛,但却依然保持着平和的力量。
张牛角眼中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痛苦,但他依旧站在一旁,双手紧紧握住,似乎想要为父母做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下手。
张角轻步走到床边,目光深邃如潭,轻轻俯身,目光落在张牛角母亲的脉搏处。他的手指微微接触,感知着那微弱的跳动,心中默念着古老的药诀。紧接着,他缓缓闭上双眼,凝神静气,似乎要与天地之气合而为一,深深吸了一口气,然后轻声诵起治病的咒语。声音温润而低沉,仿佛是一道流淌的溪流,穿过岁月的沉寂,轻柔地唤醒一切痛苦。
“天地为医,草木为药,心诚则灵。”他缓缓吐出这几句药咒,声音清晰却不急促,仿佛是在与天地万物沟通。在他的诵念中,空气似乎微微震动,草药的清香渐渐充盈四周,带着一股祥和的气息。
张角从背后药箱中取出一些草药,指尖轻轻拂过药材,依照他多年的经验,精准地配制出一剂草药汤剂。每一种草药在他手中都仿佛拥有了生命,交织出一曲治病的旋律。
他低头再度检查张牛角父亲的脉搏,声音低语:“脉弱气沉,需强心补气。无忧,药到病除。”接着,他开始为二人调配药汤,药香弥漫,屋内的沉寂似乎被这股清香一扫而空,稍微有了一些生气。
张牛角静静地站在一旁,眼神专注,心中的担忧与敬畏交织。他从未见过如此的医术,这般气定神闲,仿佛天地万物尽在掌控之中。每一个动作,轻柔却充满力量,仿佛与世间的万象息息相关。
三日后的清晨,阳光透过破碎的窗棂,照在屋内。张角站在床前,微微低头,目光温和地望着眼前的父母。他轻轻触摸张牛角母亲的手腕,检查着脉搏。此时,那微弱的脉动已恢复了几分力道,面色也逐渐泛起了些许红润。
张牛角从一旁默默观察,看到父母的变化,心头涌上一股难以言表的喜悦与感动。几日来的无眠与焦虑,似乎都随着父母的恢复而烟消云散。他的眼眶微红,眼泪悄然滑落,低声道:“多谢师傅,救命之恩!若不是您,我母亲恐怕早已……”
张角微微一笑,抚摸少年的头,语气温和却坚定:“救人,乃是我之本分。你不必如此言谢。若你心存仁爱,便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张牛角恭敬地低下头,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师傅,若您不嫌弃,我愿随您左右,侍奉左右,学医救人。我愿为天下百姓尽一份微薄之力。”
张角微微点头,眼中满是慈爱与睿智:“你若愿意,我便传授你医术。医道,非单纯治病,乃是治人心。治心者,方能治病。你需学会的不仅仅是草药与灵丹,更是如何去疗愈人心的痛苦。”张角的话语如同平静的湖面,深邃且富有力量,让张牛角的心灵震撼。
张牛角的眼中闪烁着光芒,内心的激动无法言表。他跪下,双手紧握,低声誓言:“我愿与师傅同行,携手治愈这世间的百病。”
张角轻轻扶起他,微笑道:“既然如此,便从今天起,你便是我的弟子。从今往后,与你共行这条救人济世之道。”
时光荏苒,季节更替,张牛角的脚步从未停歇。自从跟随张角习医以来,他日日在草棚内埋头苦读,手捧古籍,细研草药药方与针灸技艺。草棚座落在群山环绕之间,四周翠竹丛生,流水潺潺,空灵之气弥漫其中。观内陈设简朴,木床、书桌,几张雕花的木椅,四周挂着师傅亲自制的药草与药方,空气中充满了草药的香气。张角身穿一袭灰色道袍,发丝未加修饰,却透着一股与世无争的沉稳气度,眼神深邃如秋水,仿佛能洞察人心。他不仅传授张牛角医术,更传承了医者的仁心与医道。
每日,张牛角总是早早地起床,披上一件简朴的布衣,腰间束着青色布带,步伐轻盈而稳重。他常在黎明时分前往山间采药,足迹遍布周遭百里之地。山中的草木葱茏,百草芳香,时常见他在青石小径上,弯腰采集草药,手中随时携带一卷药方,凭借着张角传授的药理,准确无误地分辨出每一种草药的药性。
傍晚时分,张牛角常常在草棚的庭院中独自一人坐下,静静地思考那些医理上的疑难。庭院中,几株盛放的梅花在寒风中摇曳,枝头点缀着白雪般的花瓣,淡香袭人。月光洒在地上,银白如洗,四周一片宁静。张牛角仰望星空,凝神思索,心中那些医术上的难题,仿佛在这冥冥之中得到了一线启示。每当他回头看向师傅,那平静如水的眼神,便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医道,非只治病救人,更是治心。”张角常常这样教导他,语气轻柔,却字字铿锵。这些话语,在张牛角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使得他渐渐领悟到医术的真正含义,不仅是草药、针灸,更是心术与德行的结合。
随着年岁渐长,张牛角日益成熟。他的身影在草棚内外越来越常见,且愈发矫健挺拔,衣袍不再宽松,而是被他整理得笔挺有致,腰间的青带亦显得更为沉稳。他的容貌逐渐从少年之憨憨,变得愈加英俊,眉宇间透着几分成熟与沉稳,目光坚定而温和,仿佛已经从张角的影子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
师徒二人常在清晨或者暮色之时,一同于庭院中游走,研讨医理。张角站在青石板上,凝视着远处群山,似乎在思索什么。张牛角站在一旁,听着师傅的教诲,渐渐地,他不再是那个仅仅依赖草药和针灸的学徒,而是能够从内心去理解病人的疾苦,体察他们的心境。每一位前来看病的百姓,他都能以最真诚的心去对待,不仅仅是治疗身体的疾痛,更用温柔的言辞安慰他们心中的恐惧与焦虑。
在张牛角的努力下,他逐渐声名远扬,不仅在本地受到百姓的称赞,连周边几个县城的百姓也纷纷前来求医。衣着朴素的他,常常骑着一匹普通的黑马,背着医药箱,游走在四方的乡村,跋山涉水,不辞辛劳。每到一地,百姓们纷纷迎接,感激涕零,送上自家酿制的酒与清茶,张牛角总是笑容可掬,婉拒所有礼物,唯独关注如何帮助病人早日康复。
一次,他在一个偏远山村救治了数十名患病的村民。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积雪已经深厚,张牛角艰难地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终于,他在大雪中找到了那座破旧的村落。村民们眼中带着一丝不安与期待,等候着张牛角的到来。
“张医生,您来了!”一个老妇人颤颤巍巍地走上前,激动地拉住张牛角的手,眼中满是感激与期待。
“无须多言。”张牛角微笑着点头,目光却始终保持冷静与专注。他开始依次为每个病人诊脉,诊断并开具药方。那一夜,他与村里的老人、妇女和孩童们坐在微弱的烛光下,耐心地为他们调制草药,解答疑问,直至黎明的第一缕阳光洒入屋内,才稍作休息。
几个月后,村里每一个曾经患病的村民都恢复了健康,而张牛角的名字,也早已成为百姓口中的传说。那些曾经生死边缘的病患,在他的巧手与仁心之下,都得到了生的希望。
张牛角渐渐不再是那个瘦弱的少年,他的身形愈发高大,步伐沉稳,举止之间透露出一股无形的威仪。他的衣袍整齐,长发束成高高的发髻,周身散发着医者的沉静与慈悲。
再后来,他站在太行山上,群山巍峨竦峙,一片黄巾飞舞。
漫山遍野的黄巾军震天呐喊: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他握紧手中黄巾,紧紧系在额头上。
师傅,我们一起,重塑乾坤!
村中的草屋如同一座座低矮的坟墓,破旧的屋顶瓦片斑驳脱落,墙面上积满了厚厚的青苔与灰尘。屋内的光线昏暗,只有几缕微弱的阳光透过缝隙洒在灰尘弥漫的地面上。空气中弥漫着霉味与药草的气息,一股沉重的死气笼罩着这个贫困的村庄。几株枯萎的老树在院子里低垂着枝叶,似乎也因无法承受这无尽的苦难而低下了头。
张角轻轻推开一扇破旧的木门,屋内的景象映入眼帘。床榻上,张牛角的父母蜷缩成一团,面色苍白,目光涣散,仿佛已失去了所有的生气。床边的桌子上堆满了残破的药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药水的刺鼻味道。屋内昏黄的油灯微弱地闪烁着,映照着一张张疲惫且痛苦的面容。
张角不由得轻轻叹息,深知这两人已病入膏肓。即使他心中早已有了治愈之法,但要施展这医术,仍然需要时间与耐心。环顾四周,屋内简陋的摆设,几乎没有任何医药治病的设备,似乎只有这微弱的油灯和破碎的床榻,才能维持着这片残破的世界。
他轻轻掀起张牛角母亲的被褥,检查了一番,随即伸手摸了摸她的脉搏。脉象虚弱,气息微弱,正如村外枯竭的田野,几乎没有任何生机可言。张角低语道:“命如草木,病如山川。然,若有救治,亦需耐心与法度。”
他从怀中取出几包草药,细心地将药材摆放在桌案上,取出随身携带的医书,翻开一页,轻声诵起古老的药方。声音低沉而悠长,仿佛在与天地对话,又像是与远古的医祖传承着某种神秘的联系。随着他手中的药材逐渐融为一体,空气中的气息似乎也发生了某种变化,那股死气稍微被驱散了一些。
张牛角站在门口,眼神紧紧盯着师傅的一举一动。虽然他心中充满了焦急与不安,但他知道,自己只能信任眼前这位神秘的“神医”。他的双手紧紧握住,指节泛白,额头上渗出了细细的汗珠。他不敢打扰,只能静静地看着张角为父母忙碌。
终于,经过数日的调理,张角的医术逐渐显现效果。张牛角的母亲渐渐恢复了些许气力,脸色不再是死灰色,而是微微透出一丝红润。张牛角激动得几乎失声,他不敢相信自己眼前所见的一切,眼中充满了感激与敬仰。
一天清晨,张角在院中整理药材时,张牛角急匆匆地跑到他身旁,双手捧着一碗清粥,恭敬地递给他。“师傅,粥已熬好,您辛苦了。”
张角微微一笑,接过清粥,轻轻品了一口,味道清淡甘美,仿佛世间所有的疲劳都在这一口中得到了缓解。他看着少年,语气温和:“世间疾苦,皆因人心。医者,要治的不仅仅是病体,更是人心。你虽年轻,但若有仁心,便是好医者。”
张牛角低下头,目光闪烁,似乎在消化师傅的话语。“我愿随师傅一同学医,救治百姓,哪怕身处困苦,也不悔。”
张角点点头,眼中透出一丝欣慰:“若你真心想要学,便跟随我修习医术。未来的路很长,医者之道,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是让人心无痛苦。”
张牛角微微抬头,目光坚定:“师傅,我愿意。”
从那日开始,张牛角便开始随张角学习医术。无论是草药的采摘,还是方剂的调配,他都尽心尽力地去学习。每当夜晚,张角便在烛光下教他医理,讲解经络、药性、脉象,甚至教他如何用心去感知病人的痛苦。
张牛角牵引着张角,缓步穿行在昏黄的村道上,脚步轻盈而又沉稳。四周苍凉的景象映入眼帘,散落的杂草与深陷的泥土勾画出一幅荒芜的画卷。空气中弥漫着湿润与霉气,周遭一片寂静,唯有风声在破败的屋宇间低吟,似乎诉说着这片土地的不幸。
他们来到一座简陋的草屋前,屋顶低矮,竹篱笆依稀可见,屋外残垣断壁,无力的藤蔓勾勒出一抹脆弱的绿意。屋内隐约透出一丝昏黄的灯光,显得格外孤寂。张牛角轻轻推开门,低声说道:“师傅,请进。”声音柔和,却夹杂着一丝紧张与无助。
屋内的景象使人心生怜悯。床榻上,张牛角的父母安静地躺着,沉睡般的面容透着虚弱。苍白的脸色如同纸张,双唇微微发紫,呼吸也显得微弱无力。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湿气和病气,令人心生不适。张角的眉头微微一挑,眼中掠过一丝忧虑,却又立刻恢复了平静。
他低声叹道:“天灾与人祸,致使百姓无依。然,医者岂能放弃?”他的语气中透着一丝沉痛,但却依然保持着平和的力量。
张牛角眼中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痛苦,但他依旧站在一旁,双手紧紧握住,似乎想要为父母做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下手。
张角轻步走到床边,目光深邃如潭,轻轻俯身,目光落在张牛角母亲的脉搏处。他的手指微微接触,感知着那微弱的跳动,心中默念着古老的药诀。紧接着,他缓缓闭上双眼,凝神静气,似乎要与天地之气合而为一,深深吸了一口气,然后轻声诵起治病的咒语。声音温润而低沉,仿佛是一道流淌的溪流,穿过岁月的沉寂,轻柔地唤醒一切痛苦。
“天地为医,草木为药,心诚则灵。”他缓缓吐出这几句药咒,声音清晰却不急促,仿佛是在与天地万物沟通。在他的诵念中,空气似乎微微震动,草药的清香渐渐充盈四周,带着一股祥和的气息。
张角从背后药箱中取出一些草药,指尖轻轻拂过药材,依照他多年的经验,精准地配制出一剂草药汤剂。每一种草药在他手中都仿佛拥有了生命,交织出一曲治病的旋律。
他低头再度检查张牛角父亲的脉搏,声音低语:“脉弱气沉,需强心补气。无忧,药到病除。”接着,他开始为二人调配药汤,药香弥漫,屋内的沉寂似乎被这股清香一扫而空,稍微有了一些生气。
张牛角静静地站在一旁,眼神专注,心中的担忧与敬畏交织。他从未见过如此的医术,这般气定神闲,仿佛天地万物尽在掌控之中。每一个动作,轻柔却充满力量,仿佛与世间的万象息息相关。
三日后的清晨,阳光透过破碎的窗棂,照在屋内。张角站在床前,微微低头,目光温和地望着眼前的父母。他轻轻触摸张牛角母亲的手腕,检查着脉搏。此时,那微弱的脉动已恢复了几分力道,面色也逐渐泛起了些许红润。
张牛角从一旁默默观察,看到父母的变化,心头涌上一股难以言表的喜悦与感动。几日来的无眠与焦虑,似乎都随着父母的恢复而烟消云散。他的眼眶微红,眼泪悄然滑落,低声道:“多谢师傅,救命之恩!若不是您,我母亲恐怕早已……”
张角微微一笑,抚摸少年的头,语气温和却坚定:“救人,乃是我之本分。你不必如此言谢。若你心存仁爱,便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张牛角恭敬地低下头,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师傅,若您不嫌弃,我愿随您左右,侍奉左右,学医救人。我愿为天下百姓尽一份微薄之力。”
张角微微点头,眼中满是慈爱与睿智:“你若愿意,我便传授你医术。医道,非单纯治病,乃是治人心。治心者,方能治病。你需学会的不仅仅是草药与灵丹,更是如何去疗愈人心的痛苦。”张角的话语如同平静的湖面,深邃且富有力量,让张牛角的心灵震撼。
张牛角的眼中闪烁着光芒,内心的激动无法言表。他跪下,双手紧握,低声誓言:“我愿与师傅同行,携手治愈这世间的百病。”
张角轻轻扶起他,微笑道:“既然如此,便从今天起,你便是我的弟子。从今往后,与你共行这条救人济世之道。”
时光荏苒,季节更替,张牛角的脚步从未停歇。自从跟随张角习医以来,他日日在草棚内埋头苦读,手捧古籍,细研草药药方与针灸技艺。草棚座落在群山环绕之间,四周翠竹丛生,流水潺潺,空灵之气弥漫其中。观内陈设简朴,木床、书桌,几张雕花的木椅,四周挂着师傅亲自制的药草与药方,空气中充满了草药的香气。张角身穿一袭灰色道袍,发丝未加修饰,却透着一股与世无争的沉稳气度,眼神深邃如秋水,仿佛能洞察人心。他不仅传授张牛角医术,更传承了医者的仁心与医道。
每日,张牛角总是早早地起床,披上一件简朴的布衣,腰间束着青色布带,步伐轻盈而稳重。他常在黎明时分前往山间采药,足迹遍布周遭百里之地。山中的草木葱茏,百草芳香,时常见他在青石小径上,弯腰采集草药,手中随时携带一卷药方,凭借着张角传授的药理,准确无误地分辨出每一种草药的药性。
傍晚时分,张牛角常常在草棚的庭院中独自一人坐下,静静地思考那些医理上的疑难。庭院中,几株盛放的梅花在寒风中摇曳,枝头点缀着白雪般的花瓣,淡香袭人。月光洒在地上,银白如洗,四周一片宁静。张牛角仰望星空,凝神思索,心中那些医术上的难题,仿佛在这冥冥之中得到了一线启示。每当他回头看向师傅,那平静如水的眼神,便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医道,非只治病救人,更是治心。”张角常常这样教导他,语气轻柔,却字字铿锵。这些话语,在张牛角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使得他渐渐领悟到医术的真正含义,不仅是草药、针灸,更是心术与德行的结合。
随着年岁渐长,张牛角日益成熟。他的身影在草棚内外越来越常见,且愈发矫健挺拔,衣袍不再宽松,而是被他整理得笔挺有致,腰间的青带亦显得更为沉稳。他的容貌逐渐从少年之憨憨,变得愈加英俊,眉宇间透着几分成熟与沉稳,目光坚定而温和,仿佛已经从张角的影子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
师徒二人常在清晨或者暮色之时,一同于庭院中游走,研讨医理。张角站在青石板上,凝视着远处群山,似乎在思索什么。张牛角站在一旁,听着师傅的教诲,渐渐地,他不再是那个仅仅依赖草药和针灸的学徒,而是能够从内心去理解病人的疾苦,体察他们的心境。每一位前来看病的百姓,他都能以最真诚的心去对待,不仅仅是治疗身体的疾痛,更用温柔的言辞安慰他们心中的恐惧与焦虑。
在张牛角的努力下,他逐渐声名远扬,不仅在本地受到百姓的称赞,连周边几个县城的百姓也纷纷前来求医。衣着朴素的他,常常骑着一匹普通的黑马,背着医药箱,游走在四方的乡村,跋山涉水,不辞辛劳。每到一地,百姓们纷纷迎接,感激涕零,送上自家酿制的酒与清茶,张牛角总是笑容可掬,婉拒所有礼物,唯独关注如何帮助病人早日康复。
一次,他在一个偏远山村救治了数十名患病的村民。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积雪已经深厚,张牛角艰难地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终于,他在大雪中找到了那座破旧的村落。村民们眼中带着一丝不安与期待,等候着张牛角的到来。
“张医生,您来了!”一个老妇人颤颤巍巍地走上前,激动地拉住张牛角的手,眼中满是感激与期待。
“无须多言。”张牛角微笑着点头,目光却始终保持冷静与专注。他开始依次为每个病人诊脉,诊断并开具药方。那一夜,他与村里的老人、妇女和孩童们坐在微弱的烛光下,耐心地为他们调制草药,解答疑问,直至黎明的第一缕阳光洒入屋内,才稍作休息。
几个月后,村里每一个曾经患病的村民都恢复了健康,而张牛角的名字,也早已成为百姓口中的传说。那些曾经生死边缘的病患,在他的巧手与仁心之下,都得到了生的希望。
张牛角渐渐不再是那个瘦弱的少年,他的身形愈发高大,步伐沉稳,举止之间透露出一股无形的威仪。他的衣袍整齐,长发束成高高的发髻,周身散发着医者的沉静与慈悲。
再后来,他站在太行山上,群山巍峨竦峙,一片黄巾飞舞。
漫山遍野的黄巾军震天呐喊: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他握紧手中黄巾,紧紧系在额头上。
师傅,我们一起,重塑乾坤!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流华录最新章节 http://www.64sw.com/xiaoshuo/liuhualu/read/86/10.html ,欢迎收藏!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