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精明之羽檄起边庭 http://www.64sw.com/xiaoshuo/jingmingzhiyuxiqibianting/read/86/16.html 全文阅读!64书屋,有求必应!
换源:
天启四年(1624)正月二十八日,靖边堡。
武器多了,吴开先便让堡内没活的男丁都轮流参加训练。大家练的是热火朝天,白师爷在吴开先旁边观摩良久,忽然长叹一声道:“守备,这阵势怕是离泰西军阵差得远,和建虏没得打。”
吴开先道:“这?唉,火铳就不到二十把,质量规格也参差不齐,铳匠又不好找,又如何建得成泰西军阵?”
白本有心自己设计制作的,但一上手就知道隔行如隔山,自己文科生的出身真干不了机械加工的活,缺乏工业底子,自己后世的很多经验又没法在当世施展,于是道:“守备,咱们要完成的中兴大业很宏大,一两个人不可能掌握需要的全部知识。如今之计,只有向南方寻求高人,我听说江南一带有宋应星、薄钰、方以智等才智卓绝之士,如果请得此三人来,西式火铳制造难题必会迎刃而解。”
白师爷之所以知道宋薄方三人,是因为后世有本书提到过,该书作者在三人小传后评论说:世界上大多数人来到世上都是凑数的,为了一口吃的,天天奔波操劳,绞尽脑汁各种算计,无非就是让自己的饭碗变得稍大一点,其实和飞禽走兽也什么本质区别。如果硬要说贡献的话,最大的贡献就是传宗接代,让这个世界又多了一批凑数的。但宋薄方三位完全不同,他们似乎就是为博物学、机械学、物理学而生的人,如李白之于诗、苏轼之于词、赵佶之于书法。加上这三人都是直接间接死于抗清,白师爷就印象更深了。
吴开先一听薄钰之名便眼前一亮,道:“我曾闻薄钰大名上门拜访,不想其父以科举之名阻止。师爷既然也提到他,此人才能必定非凡,另外两人与之齐名,也必是大才。不如我就此南下,就算费尽三寸不烂之舌,也要寻此三人前来。”
白师爷道:“如此也好,守备只管前去;堡内事务有我和蒋文,守备放心。”
吴开先坐言起行,当天便收拾好行装带着陈大炮郑义,辞别众人,各骑一匹快马南下去了。
路上,得知吴长途跋涉还是要去之前吃过闭门羹的薄钰家,陈大炮郑义的眼神都充满了疑问,吴觉得自己有必要解释一下了,他说道:“我朝自萨尔浒以来对后金接连失利,要想扭转局势,必须要有一支军队能在野战中抗衡后金,否则一切都是白搭。要有好军队就得有好士兵,如果每个士兵都像你陈大炮一样壮实又武艺高强,可能给你们一人发根木棍都能把建虏给干趴下。但事实是大明如今募到的兵纤细羸弱的多,你们也都知道,大多都是吃不上饭才来当兵的。相反建虏那边状如熊罴的家伙不少,骑马如履平地,箭法还精准狠辣,要让咱们的羸兵和他们在野战中对抗而且生存下来,非借助科技的力量不可。看在天下苍生的份上,你们陪我一起去忍忍吧。”
陈等明白吴一番苦心后,撇撇嘴也就不提了。郑义见了吴陈在剿匪时大杀四方的样子,一心要当一名威风凛凛的骑兵,又听说后金骑兵箭法高超,自是一路上有空就苦练骑术射术,一点时间不愿浪费。
......
安庆水陆码头川流不息,各家客栈旅馆也是人来人往,悦来客栈天字一号房里,两个中年儒生刚入住,其中年稍长些为兄长宋应昌,年纪稍轻为其弟宋应星,他俩便是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南昌府乙卯科乡试中,名列前茅的奉新二宋。但之后,上帝便开始对兄弟俩的科举之路多番阻拦,在接下来的会试中,他们始终榜上无名。
今年春闱,上帝再次和他俩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发榜后,宋应星似乎感觉到命运在暗示什么,宋应升却矢志不渝,一有空闲就拿起了经书诵读,准备和宿命继续较量下去。
门口传来一阵敲门声,宋应升放下书本,前去开门,原来是小二送来马蹄烧饼荷叶粥咸菜等,这便是哥俩的早餐。应升接过来放在桌上,又招呼一旁入迷绘图的宋应星过来吃饭。宋应星小心画完最后一笔,才走近桌前开动。
不大功夫,二人用膳完毕,宋应星开始收拾碗筷,宋应升开口问道:“弟,你在撰写你的《天工开物》时,为何屡屡叹息呢?是因为再次不第乎?”
宋应星缓缓答道:“科举之事,有人力不逮之处,事到如今,我已经可以等闲视之了...哥哥你也勿要挂怀为好...我方才叹息是因为那些我仅耳闻未曾目睹之能工巧技和神奇材料,我既无钱置办器具验证,又无同志同好可以一起分析探讨,只好先记在书中,但又恐日久不能验证,因而误导看客;若弃之不记,又恐良方失传,读者还要重新探索。身处两难中,故生叹息。”
宋应升略松一口气道:“原来如此!你不为落第生出心病就无大碍。近世实学方兴未艾,渐成显学,只是耗费颇大。可惜咱家家道中落,让你常有巧妇无米之患,否则以你之卓绝才识,当与那泾阳王徵(zheng二声)齐名也。不过也不必气馁。等你高中为官后,便有钱有闲从事实学了。”
宋应星蹙眉道:“哥,我有一事不明:天下如今边患未已,灾荒又起,而实学中攻守器具之法正可御虏,农田水利良种之法正可以安民,本该是实学大行其道时,而科举不以实学,仍要以八股文章取士,岂不谬哉?”
宋应升道:“文章取士,自隋唐以降便已如此,今后恐怕还会延续下去,为弟你视若成例就好。”
宋应星仍以迟缓但坚定的语调道:“从来如此,就对吗?我们读圣贤书经科举为官只是手段,根本目的不该是在保境安民海晏河清吗?为什么广大读书人视确可立竿见影的实学如敝履,却热衷于写馆阁体,作八股文,又是否在舍本逐末?如其上任为官,岂可以此本事御寇安民乎?”
宋应升听罢,略加思索,便曰:“贤弟所言确中时弊,但中土官本位思想由来已久,连孔夫子亦不能免俗。当今之世,若不能为官,便一世为人所轻贱,纵有满腹才华也不免终老于边鄙乡野。贤弟倾心实学并不为过,只是当以科举为先。只有成为一方父母官,才有平台发挥你的实学才干,如万历名臣潘季训故事。而且官越大,越有作为,不是吗?”
宋应星沉默一阵,又言道:“欲用实学,先中科举;科举若不中,实学无以用!如此看来科举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民生之障碍也。若孔孟先贤在世,见天下诸生孜孜以求功名,而将民生置于次位,岂不捶胸顿足哉?”
宋应升有些担心,言道:“以实学取士,本朝无此先例。若得英主简拔为官,亦会因出身不正遭同僚讥笑,备受压力。早知如此,何不先潜心攻读经传,博取功名以堵众人之口乎?”
宋应星有些悲怆地说道:“常恨此身非我有,向往之道弗能行。这世俗无形的压力让你我都很无奈。一条老路,一代代新人依旧要走下去。先贤若有灵,会赞许还是会指责呢?”
宋应升有点理屈了,他反击道:“经学也好实学也罢,无论科举考什么,只要其与钱途仕途挂钩,皆会走入‘名为社稷苍生,实图一己私利’的怪圈。有人科举是为了社稷苍生,但大多数人科举皆为其自己。也许在将来,科举考了实学,但莘莘学子苦读研习之只是为稻梁谋,求温饱之道,晋身之阶而已;皇亲贵胄研习之,只是为了名帖好看,履历光鲜而已,真正为国为民者能有几人。而且,无论朝廷考什么内容,时间一长都会出现一批佼佼者,但这批人未必就是考试设立者真正想要的,他们只是特别擅长此项考试而已。若明此理,不如不改,免得搅乱世道,人生真正的考试是在科举之后。吾弟名应星,字长庚,长辈为你取此名是希望你上应文曲星,终将金榜题名!你可不能寻旁门左道而有误家族厚望也!”
其兄言前面大段似乎有理,后面画风突变应星宿题金榜什么的又老调重弹。宋应星听得是头痛欲裂,干脆沉默不语,周围一时陷入死寂。忽然一声惊堂木响,惊得寒鸦四散。兄弟二人只听到东边隔壁有人用官话朗声说道:“想那靖康二年(1127),金兵分两路大举侵宋,其兵锋所至,百万宋军作鸟兽散,二十万虎狼遂会师东京城下。众大臣束手无策,乱如锅边之蚁。道君皇帝悠然曰诸公今且看朕退敌之法,乃作‘菩萨蛮’一首,痛斥金兵兽行,其文义正词严,又用独树一帜之瘦金体写成,其书有若铁钩银划,煞是让人惊艳。金酋粘罕兀术见之大羞,皆曰我等茹毛饮血之徒岂可冒犯文华鼎盛之天朝上邦?二人乃引兵遁去,从此不复再犯宋境。”
有明一朝,朝野常以两宋之亡于戎狄为恨,岂能不知北宋末年惨痛事乎?宋氏兄弟饱读史书,更知其言荒谬。应星大声回应:“说书先生!文章书法虽好又岂能逐退阵上敌,你为何捏造历史乎?”
那边厢亦高声答道:“又怎是捏造?此莫非今日事乎?”
武器多了,吴开先便让堡内没活的男丁都轮流参加训练。大家练的是热火朝天,白师爷在吴开先旁边观摩良久,忽然长叹一声道:“守备,这阵势怕是离泰西军阵差得远,和建虏没得打。”
吴开先道:“这?唉,火铳就不到二十把,质量规格也参差不齐,铳匠又不好找,又如何建得成泰西军阵?”
白本有心自己设计制作的,但一上手就知道隔行如隔山,自己文科生的出身真干不了机械加工的活,缺乏工业底子,自己后世的很多经验又没法在当世施展,于是道:“守备,咱们要完成的中兴大业很宏大,一两个人不可能掌握需要的全部知识。如今之计,只有向南方寻求高人,我听说江南一带有宋应星、薄钰、方以智等才智卓绝之士,如果请得此三人来,西式火铳制造难题必会迎刃而解。”
白师爷之所以知道宋薄方三人,是因为后世有本书提到过,该书作者在三人小传后评论说:世界上大多数人来到世上都是凑数的,为了一口吃的,天天奔波操劳,绞尽脑汁各种算计,无非就是让自己的饭碗变得稍大一点,其实和飞禽走兽也什么本质区别。如果硬要说贡献的话,最大的贡献就是传宗接代,让这个世界又多了一批凑数的。但宋薄方三位完全不同,他们似乎就是为博物学、机械学、物理学而生的人,如李白之于诗、苏轼之于词、赵佶之于书法。加上这三人都是直接间接死于抗清,白师爷就印象更深了。
吴开先一听薄钰之名便眼前一亮,道:“我曾闻薄钰大名上门拜访,不想其父以科举之名阻止。师爷既然也提到他,此人才能必定非凡,另外两人与之齐名,也必是大才。不如我就此南下,就算费尽三寸不烂之舌,也要寻此三人前来。”
白师爷道:“如此也好,守备只管前去;堡内事务有我和蒋文,守备放心。”
吴开先坐言起行,当天便收拾好行装带着陈大炮郑义,辞别众人,各骑一匹快马南下去了。
路上,得知吴长途跋涉还是要去之前吃过闭门羹的薄钰家,陈大炮郑义的眼神都充满了疑问,吴觉得自己有必要解释一下了,他说道:“我朝自萨尔浒以来对后金接连失利,要想扭转局势,必须要有一支军队能在野战中抗衡后金,否则一切都是白搭。要有好军队就得有好士兵,如果每个士兵都像你陈大炮一样壮实又武艺高强,可能给你们一人发根木棍都能把建虏给干趴下。但事实是大明如今募到的兵纤细羸弱的多,你们也都知道,大多都是吃不上饭才来当兵的。相反建虏那边状如熊罴的家伙不少,骑马如履平地,箭法还精准狠辣,要让咱们的羸兵和他们在野战中对抗而且生存下来,非借助科技的力量不可。看在天下苍生的份上,你们陪我一起去忍忍吧。”
陈等明白吴一番苦心后,撇撇嘴也就不提了。郑义见了吴陈在剿匪时大杀四方的样子,一心要当一名威风凛凛的骑兵,又听说后金骑兵箭法高超,自是一路上有空就苦练骑术射术,一点时间不愿浪费。
......
安庆水陆码头川流不息,各家客栈旅馆也是人来人往,悦来客栈天字一号房里,两个中年儒生刚入住,其中年稍长些为兄长宋应昌,年纪稍轻为其弟宋应星,他俩便是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南昌府乙卯科乡试中,名列前茅的奉新二宋。但之后,上帝便开始对兄弟俩的科举之路多番阻拦,在接下来的会试中,他们始终榜上无名。
今年春闱,上帝再次和他俩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发榜后,宋应星似乎感觉到命运在暗示什么,宋应升却矢志不渝,一有空闲就拿起了经书诵读,准备和宿命继续较量下去。
门口传来一阵敲门声,宋应升放下书本,前去开门,原来是小二送来马蹄烧饼荷叶粥咸菜等,这便是哥俩的早餐。应升接过来放在桌上,又招呼一旁入迷绘图的宋应星过来吃饭。宋应星小心画完最后一笔,才走近桌前开动。
不大功夫,二人用膳完毕,宋应星开始收拾碗筷,宋应升开口问道:“弟,你在撰写你的《天工开物》时,为何屡屡叹息呢?是因为再次不第乎?”
宋应星缓缓答道:“科举之事,有人力不逮之处,事到如今,我已经可以等闲视之了...哥哥你也勿要挂怀为好...我方才叹息是因为那些我仅耳闻未曾目睹之能工巧技和神奇材料,我既无钱置办器具验证,又无同志同好可以一起分析探讨,只好先记在书中,但又恐日久不能验证,因而误导看客;若弃之不记,又恐良方失传,读者还要重新探索。身处两难中,故生叹息。”
宋应升略松一口气道:“原来如此!你不为落第生出心病就无大碍。近世实学方兴未艾,渐成显学,只是耗费颇大。可惜咱家家道中落,让你常有巧妇无米之患,否则以你之卓绝才识,当与那泾阳王徵(zheng二声)齐名也。不过也不必气馁。等你高中为官后,便有钱有闲从事实学了。”
宋应星蹙眉道:“哥,我有一事不明:天下如今边患未已,灾荒又起,而实学中攻守器具之法正可御虏,农田水利良种之法正可以安民,本该是实学大行其道时,而科举不以实学,仍要以八股文章取士,岂不谬哉?”
宋应升道:“文章取士,自隋唐以降便已如此,今后恐怕还会延续下去,为弟你视若成例就好。”
宋应星仍以迟缓但坚定的语调道:“从来如此,就对吗?我们读圣贤书经科举为官只是手段,根本目的不该是在保境安民海晏河清吗?为什么广大读书人视确可立竿见影的实学如敝履,却热衷于写馆阁体,作八股文,又是否在舍本逐末?如其上任为官,岂可以此本事御寇安民乎?”
宋应升听罢,略加思索,便曰:“贤弟所言确中时弊,但中土官本位思想由来已久,连孔夫子亦不能免俗。当今之世,若不能为官,便一世为人所轻贱,纵有满腹才华也不免终老于边鄙乡野。贤弟倾心实学并不为过,只是当以科举为先。只有成为一方父母官,才有平台发挥你的实学才干,如万历名臣潘季训故事。而且官越大,越有作为,不是吗?”
宋应星沉默一阵,又言道:“欲用实学,先中科举;科举若不中,实学无以用!如此看来科举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民生之障碍也。若孔孟先贤在世,见天下诸生孜孜以求功名,而将民生置于次位,岂不捶胸顿足哉?”
宋应升有些担心,言道:“以实学取士,本朝无此先例。若得英主简拔为官,亦会因出身不正遭同僚讥笑,备受压力。早知如此,何不先潜心攻读经传,博取功名以堵众人之口乎?”
宋应星有些悲怆地说道:“常恨此身非我有,向往之道弗能行。这世俗无形的压力让你我都很无奈。一条老路,一代代新人依旧要走下去。先贤若有灵,会赞许还是会指责呢?”
宋应升有点理屈了,他反击道:“经学也好实学也罢,无论科举考什么,只要其与钱途仕途挂钩,皆会走入‘名为社稷苍生,实图一己私利’的怪圈。有人科举是为了社稷苍生,但大多数人科举皆为其自己。也许在将来,科举考了实学,但莘莘学子苦读研习之只是为稻梁谋,求温饱之道,晋身之阶而已;皇亲贵胄研习之,只是为了名帖好看,履历光鲜而已,真正为国为民者能有几人。而且,无论朝廷考什么内容,时间一长都会出现一批佼佼者,但这批人未必就是考试设立者真正想要的,他们只是特别擅长此项考试而已。若明此理,不如不改,免得搅乱世道,人生真正的考试是在科举之后。吾弟名应星,字长庚,长辈为你取此名是希望你上应文曲星,终将金榜题名!你可不能寻旁门左道而有误家族厚望也!”
其兄言前面大段似乎有理,后面画风突变应星宿题金榜什么的又老调重弹。宋应星听得是头痛欲裂,干脆沉默不语,周围一时陷入死寂。忽然一声惊堂木响,惊得寒鸦四散。兄弟二人只听到东边隔壁有人用官话朗声说道:“想那靖康二年(1127),金兵分两路大举侵宋,其兵锋所至,百万宋军作鸟兽散,二十万虎狼遂会师东京城下。众大臣束手无策,乱如锅边之蚁。道君皇帝悠然曰诸公今且看朕退敌之法,乃作‘菩萨蛮’一首,痛斥金兵兽行,其文义正词严,又用独树一帜之瘦金体写成,其书有若铁钩银划,煞是让人惊艳。金酋粘罕兀术见之大羞,皆曰我等茹毛饮血之徒岂可冒犯文华鼎盛之天朝上邦?二人乃引兵遁去,从此不复再犯宋境。”
有明一朝,朝野常以两宋之亡于戎狄为恨,岂能不知北宋末年惨痛事乎?宋氏兄弟饱读史书,更知其言荒谬。应星大声回应:“说书先生!文章书法虽好又岂能逐退阵上敌,你为何捏造历史乎?”
那边厢亦高声答道:“又怎是捏造?此莫非今日事乎?”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精明之羽檄起边庭最新章节 http://www.64sw.com/xiaoshuo/jingmingzhiyuxiqibianting/read/86/16.html ,欢迎收藏!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