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假如可以重新活一回 http://www.64sw.com/xiaoshuo/jiarukeyichongxinhuoyihui/read/86/13.html 全文阅读!64书屋,有求必应!
换源:
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点不假。戏中的演员是我们自己。有时候,我们貌似掌握剧情的脉络,但常常在不经意间,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搞得我们措手不及、狼狈不堪,畏手畏脚。
在人生这个舞台上,有欢歌笑语,也有大雨滂沱;有失败,就成全了成功之母:要坚韧不拔,更要学会妥协的艺术——兼容并蓄。对拥有的亲情、友情等要懂得珍惜,对不值得的情和爱,放起伏跌宕是本真,活出自我,才最精彩。手不失为最好的解脱。
一言以蔽之。对之前的负面东西和负面情绪,抛置九霄云外,发生的泰然处之,一分为二的去对待。未来可期,把命运的咽喉,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人生的选择权,让自己紧紧操控。
看开了,想明白了,归根结底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之前丫头儿宁可死要面子,活受罪儿不肯放弃公职,一方面是源于父亲,而另一方面在于母亲的惨痛经历和教训。跟二哥和父亲有直接的关系,二哥是因,母亲和父亲是果。
丫头儿的母亲没有公职。其实,本可以有,只是阴差阳错,丧失了一次机会。这件事,丫头儿原原本本,知道得一清二楚、倒背如流。怎么知道的?还用问吗,还是那句话---地球人都知道---时不长的絮叨一遍,耳朵都长茧子了,何况人乎?
自打父亲毕业、参加工作、一切落听了之后,就将丫头儿母亲和大哥爷儿俩接到身边,单位还很照顾,分了一间平房(一排之中的一间)供一家人居住。左邻右舍都是厂子里的职工。做饭啥的,就在各自的窗户底下,搭了个简易的棚子,买个柴米油盐姜醋茶,也很便利。
两个姐姐在老家时就已经故去了。丫头儿母亲一来摆脱了起早贪黑、无休无止(自诩:扛长活)似的劳作,自然乐不自知;二来淡忘两个女儿的离去。
我从来没有听父母讲过有关两个姐姐的事情。是在奶奶去世,爷爷每人照顾,来投奔独子,跟我们闲聊时提到的。两个姐姐一点儿影像都没有留下,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母亲本以为脱离了“苦海”,重新打鼓另开张,一切万事顺遂,心想事成。她哪里知道,没过两年,“祸事”就降临了。
说来话长。但再长,也得一五一十、一板一眼、交代清楚。绝不能三下五去二、更不能二一添作五。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到处莺歌燕舞、百废待兴。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引下,国家引进了很多外国专家,支援咱们的经济建设。
但是,小语种的专业翻译(不是日常口语翻译)奇缺,具备条件者凤毛麟角。因此,从根本上满足工作需要,加速培养自己的翻译人才,就是摆在眼巴前儿、首当其冲的重要任务。
丫头儿的父亲(这时,还没丫头儿呢,但便于前后表述得一致性,就姑且这样称呼吧)赶上了好时代,作为电厂的技术骨干,通过了一系列审查(政治审查,技术审查,健康审查等),终于成为了遴选对象。
经过三个月的集中培训,其中包括与外国专家及家眷的走哪儿跟哪儿(陪购物,陪游玩等),形影不离。终于可以胜任工作了。
丫头儿父亲这边大张旗鼓,踌躇满志大干社会主义的同时,丫头儿母亲这边也没闲着。抽空把二哥给生了。到了大城市,见了大世面,丫头儿母亲那颗不甘人后的要强心---滋生了。
为了照顾家眷的工作需求,更为了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按照自身的条件,厂里决定给家眷安排工作(临时的,不在编)。见此情景,丫头儿的母亲坐不住了,央求丫头儿父亲给她也报个名。
丫头儿父亲认为“孩子还小,等孩子稍大点,说话、走路都利落些再说不迟”,二哥不太爱哭,否则一到陌生地方就咧巴,就整天哭哭啼啼得,肯定着保育员烦。
但母亲任性、执拗的秉性就表露无遗了。任死理儿,爱钻牛角尖儿。
“孩子也就这两年赘啃人,等他大了,上幼儿园、上学了,也没那么多家务活儿可干了,还整天让我在家一天三顿饭的伺候你们,啥时候是个头儿啊。让老二上幼儿园,我上我的班,两不耽误了。再说了,养儿防老。老家儿年纪一天比一天大了,就你这么一个儿子,老了老了不投靠你来,还指望着让你姐那儿老齁呗(哮喘)养着?”。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反正谁儿也说服不了谁儿。
就这么着,万般无奈之下,最后结果是:二哥也就一岁多,走路还跌跌撞撞、踉踉跄跄的,就被送去厂子里的幼儿园小班,丫头儿母亲则在别的班级,当上了保育员。
自打上班挣工资,丫头儿母亲兴奋得不行不行的。都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一点儿不假:久违的笑容,难得挂在了脸上;双眼流露出的神采,熠熠生辉。涂在两颊的雪花膏,在日头儿(即太阳)的照射下,直起亮儿。
人都说:十八九扭一扭,大街小巷麻利儿瞅(不麻利儿瞅,一会儿没影儿了)。此时,丫头儿母亲小三张儿了(小三十的意思)。那个年代平时也没那闲钱捯饬,营养又跟不上,穿得又都千篇一律(灰、黑、蓝、白),普遍比实际年龄少说得大四、五岁。
小腰是扭不起来了,只是胳膊摆得幅度大了点儿,腰自然送胯而已。可给人的感觉是腰身变细溜了(尽管是初冬时节)。咋还贪长了呢,更是错觉。尽管有二十三窜一窜一说,啥呀,挺胸抬头,显得呗。
街上遇见熟人,隔着八丈远(夸张了,也就四五米的距离),就主动跟人家打招呼,调门也比之前的高出差不多有两三度的样子。
在人生这个舞台上,有欢歌笑语,也有大雨滂沱;有失败,就成全了成功之母:要坚韧不拔,更要学会妥协的艺术——兼容并蓄。对拥有的亲情、友情等要懂得珍惜,对不值得的情和爱,放起伏跌宕是本真,活出自我,才最精彩。手不失为最好的解脱。
一言以蔽之。对之前的负面东西和负面情绪,抛置九霄云外,发生的泰然处之,一分为二的去对待。未来可期,把命运的咽喉,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人生的选择权,让自己紧紧操控。
看开了,想明白了,归根结底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之前丫头儿宁可死要面子,活受罪儿不肯放弃公职,一方面是源于父亲,而另一方面在于母亲的惨痛经历和教训。跟二哥和父亲有直接的关系,二哥是因,母亲和父亲是果。
丫头儿的母亲没有公职。其实,本可以有,只是阴差阳错,丧失了一次机会。这件事,丫头儿原原本本,知道得一清二楚、倒背如流。怎么知道的?还用问吗,还是那句话---地球人都知道---时不长的絮叨一遍,耳朵都长茧子了,何况人乎?
自打父亲毕业、参加工作、一切落听了之后,就将丫头儿母亲和大哥爷儿俩接到身边,单位还很照顾,分了一间平房(一排之中的一间)供一家人居住。左邻右舍都是厂子里的职工。做饭啥的,就在各自的窗户底下,搭了个简易的棚子,买个柴米油盐姜醋茶,也很便利。
两个姐姐在老家时就已经故去了。丫头儿母亲一来摆脱了起早贪黑、无休无止(自诩:扛长活)似的劳作,自然乐不自知;二来淡忘两个女儿的离去。
我从来没有听父母讲过有关两个姐姐的事情。是在奶奶去世,爷爷每人照顾,来投奔独子,跟我们闲聊时提到的。两个姐姐一点儿影像都没有留下,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母亲本以为脱离了“苦海”,重新打鼓另开张,一切万事顺遂,心想事成。她哪里知道,没过两年,“祸事”就降临了。
说来话长。但再长,也得一五一十、一板一眼、交代清楚。绝不能三下五去二、更不能二一添作五。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到处莺歌燕舞、百废待兴。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引下,国家引进了很多外国专家,支援咱们的经济建设。
但是,小语种的专业翻译(不是日常口语翻译)奇缺,具备条件者凤毛麟角。因此,从根本上满足工作需要,加速培养自己的翻译人才,就是摆在眼巴前儿、首当其冲的重要任务。
丫头儿的父亲(这时,还没丫头儿呢,但便于前后表述得一致性,就姑且这样称呼吧)赶上了好时代,作为电厂的技术骨干,通过了一系列审查(政治审查,技术审查,健康审查等),终于成为了遴选对象。
经过三个月的集中培训,其中包括与外国专家及家眷的走哪儿跟哪儿(陪购物,陪游玩等),形影不离。终于可以胜任工作了。
丫头儿父亲这边大张旗鼓,踌躇满志大干社会主义的同时,丫头儿母亲这边也没闲着。抽空把二哥给生了。到了大城市,见了大世面,丫头儿母亲那颗不甘人后的要强心---滋生了。
为了照顾家眷的工作需求,更为了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按照自身的条件,厂里决定给家眷安排工作(临时的,不在编)。见此情景,丫头儿的母亲坐不住了,央求丫头儿父亲给她也报个名。
丫头儿父亲认为“孩子还小,等孩子稍大点,说话、走路都利落些再说不迟”,二哥不太爱哭,否则一到陌生地方就咧巴,就整天哭哭啼啼得,肯定着保育员烦。
但母亲任性、执拗的秉性就表露无遗了。任死理儿,爱钻牛角尖儿。
“孩子也就这两年赘啃人,等他大了,上幼儿园、上学了,也没那么多家务活儿可干了,还整天让我在家一天三顿饭的伺候你们,啥时候是个头儿啊。让老二上幼儿园,我上我的班,两不耽误了。再说了,养儿防老。老家儿年纪一天比一天大了,就你这么一个儿子,老了老了不投靠你来,还指望着让你姐那儿老齁呗(哮喘)养着?”。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反正谁儿也说服不了谁儿。
就这么着,万般无奈之下,最后结果是:二哥也就一岁多,走路还跌跌撞撞、踉踉跄跄的,就被送去厂子里的幼儿园小班,丫头儿母亲则在别的班级,当上了保育员。
自打上班挣工资,丫头儿母亲兴奋得不行不行的。都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一点儿不假:久违的笑容,难得挂在了脸上;双眼流露出的神采,熠熠生辉。涂在两颊的雪花膏,在日头儿(即太阳)的照射下,直起亮儿。
人都说:十八九扭一扭,大街小巷麻利儿瞅(不麻利儿瞅,一会儿没影儿了)。此时,丫头儿母亲小三张儿了(小三十的意思)。那个年代平时也没那闲钱捯饬,营养又跟不上,穿得又都千篇一律(灰、黑、蓝、白),普遍比实际年龄少说得大四、五岁。
小腰是扭不起来了,只是胳膊摆得幅度大了点儿,腰自然送胯而已。可给人的感觉是腰身变细溜了(尽管是初冬时节)。咋还贪长了呢,更是错觉。尽管有二十三窜一窜一说,啥呀,挺胸抬头,显得呗。
街上遇见熟人,隔着八丈远(夸张了,也就四五米的距离),就主动跟人家打招呼,调门也比之前的高出差不多有两三度的样子。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假如可以重新活一回最新章节 http://www.64sw.com/xiaoshuo/jiarukeyichongxinhuoyihui/read/86/13.html ,欢迎收藏!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