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大明:镇国亲王 http://www.64sw.com/xiaoshuo/daming0zhenguoqinwang/read/79/24.html 全文阅读!64书屋,有求必应!
换源:
突然间,朱高熙头脑一阵眩晕,险些栽倒在地,饶是身旁的朵罗歹手疾眼快扶住了自己,并说道:“王爷,您怎么了?”
麾下部将也纷纷上前询问情况,这个时候朱高熙千万不能出事。
太子已经病倒了,要是魏王再出点什么事,京师就真的要大乱了!
朱高熙此刻只听到系统在自己的脑海里提示道:“永乐皇帝时日无多,请宿主尽快完成任务!”
朱高熙穿越到这个时空已经二十多年了,早已经将朱棣当成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当听到系统的提示音后,朱高熙也一时间没有扛住。
不过,事急从权,此刻他绝对不能倒下。
在部下将自己扶到主位上后,朱高熙捂着头,发号施令道:“从现在开始,京师戒严,通知换防过来的备倭军,封闭九门,无皇帝圣旨,任何人不得出入!”
麾下部众并没有立刻去执行,而是由朵罗歹问道:“王爷,皇帝并不在京,这…”
只见朱高熙从自己的内甲里拿出一块令牌,交到朵罗歹的手中。
这令牌,正是当年朱棣赐给自己调查天街行刺案时的金令牌,这么多年过去了,朱棣一直没问朱高熙要回去过,朱高熙也没有去主动归还。
似乎,这成了父子二人之间的默契,互不提及此事。
看着手中的金令牌,所有人都有了底气。
毕竟,金令牌上“如朕亲临”四个字就好比皇帝亲旨,哪怕今后汉王和赵王追究起来,也没什么话可以说。
……
草原,皇帝大营。
朱棣由于心悸,身体也是十分的虚弱。
刚刚从榻上苏醒过来,看着跪在跟前的朱瞻基,说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朱瞻基不愿意看到朱棣这个样子,轻声说道:“别说这些不祥的话,您就是太累了。”
朱棣缓缓说道:“榻下面有个折子,你拿去看看。”
朱瞻基找出太子送往军前的折子,突然有些哽咽,这会儿就听朱棣说道:“你别怨我,你爹病重,折子到了好几天了。
我…我也舍不得你走!”
朱瞻基一时忍不住,跪着哭了起来。
并说道:“爷爷,咱回家吧!
这仗孙儿将来替您打,您回北京好好养身体,我留下来报这一箭之仇!”
朱棣用为数不多的气力,说道:“别怨我,接到折子…这十天我都不能安眠,明明困得很,一沾枕头就清醒。
嗯…我自己知道自己的身体,我是怕我撤不回去了。
你爹写了密折,军队换防,一进山海关,都是忠于你的军队。
还有京师,太子爷、魏王,呵呵~头角峥嵘,也都不是凡人哪!”
朱瞻基还在解释道:“爷爷,我爹对您绝对没有半点二心,还有四叔,他从不涉军政,咱们现在就回家,只要爷爷在、我爹在,天下没有难事!”
但是朱棣却说道:“怕是难。
我不知道你二叔三叔会怎么做,我怀里还有一份折子,你拿出来。”
朱瞻基内心突然有些害怕,但还是照做了。
而且折子上的内容,朱瞻基却有些不敢相信。
朱棣冷言道:“念~”
朱瞻基缓缓打开折子,颤颤巍巍地说道:“臣姚广孝,推查大明之国运,上奏御前,推演黄道十二宫,谓百年三巨变:
辛丑年一变,飞龙在天,太子遽亡,倒覆江山与陛下;
庚寅年一变,龙战于野,血色玄黄,主兄弟争于室,溅血禁中;
甲午年又一变,白龙鱼服九年,亢龙有悔,堕于地,又溅血禁中,仇杀无尽无期…”
朱棣在朱瞻基念完后,说道:“你留着吧,记着你发的誓,手上绝不要…沾朱家人的血…
如果你爹不在了,就去找你四叔,老和尚说过:魏,帝王气、无紫极。
你四叔会帮你的,其余的,就看你的命数了…
这份折子,你留好给儿孙,让他们也发下毒誓来”
这时,营帐外突然传来了汉王的声音:“皇上和太孙商量什么军务呢?
左右军都在雪地里熬着,还不知道怎么办呢!”
老爷子定了定神,底气十足地说道:“滚进来吧!”
汉王、赵王和朱棣争论了几句,就见朱棣突然坐起身,说道:“吹吧!给你们十天,攻得下来就攻,攻不下来就撤到榆木川。”
朱棣被朱瞻基扶起身,再次道:“太子爷发话了,再打不给钱了,老老实实回去吧!”
朱高煦却不屑道:“我们在前线卖命,他在后面指指戳戳。”
朱棣走上前,让两个儿子搀着自己,说道:“天好,一起骑马出去走走。”
皇帝带着汉王、赵王以及太孙,在十数轻骑的护卫下,在白雪茫茫地草原上崩腾了许久,来到了一座山头之上。
朱棣骑着马,看着前方太阳下的山峦,问道:“天尽头那座山是哪里?”
朱高煦据马回应道:“那儿应该就是狼居胥山,当地人叫海尔汗,当年霍去病封狼居胥,就是在那儿。”
朱棣又问道:“那天尽头那座山以外呢?”
朱棣撇了眼汉王,只见对方说道:“这么远的地方我也没去过!”
老爷子突然感慨道:“人生真短,如此江山,岂不让人留恋?”
……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五次北征宣布结束,病倒在榆木川。
杨士奇奉命运送辎重前往榆木川和大军会合,朱瞻基驾马出大营迎接。
来到行辕外,朱瞻基向杨士奇问道:“我爹他身体如何?”
杨士奇却反问道:“皇上的病太医怎么说?”
朱瞻基一愣,杨士奇这才反应过来,拱手道:“恕我冒昧了!
太子爷的病总算是定下来了,太医用针刺配合着参汤、鹿血,把一线生机吊了起来,现在时睡时醒。
精神好的时候,还能说说话,写字和看折子是不行了。
太医说,如果没有大的刺激,可延两年之期。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赶紧让皇上回北京去看病,这儿的药物和医官都不是最好的,万一有个闪失…”
朱瞻基无奈道:“我劝过他很多次,他都不听。”
杨士奇叹气道:“哎呀,汉王和赵王的三千营五军营撤下来就晚了!
京中只有刚刚调防过来的数万备倭军,魏王又不掌兵!!”
之前朱高熙的调兵是完全瞒着内阁的,有影卫在暗中传递命令,没有人会发现。
所以此刻的杨士奇根本就不知道朱高熙已经全面控制了京师。
朱瞻基只能叹气道:“我知道。”
杨士奇又说道:“我这次带了两万备倭兵,大将是太子府出来的,我已经和他谈过,可效死命!”
这个时候,护卫将军樊忠走了过来,拱手说道:“皇上召见杨阁老。”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麾下部将也纷纷上前询问情况,这个时候朱高熙千万不能出事。
太子已经病倒了,要是魏王再出点什么事,京师就真的要大乱了!
朱高熙此刻只听到系统在自己的脑海里提示道:“永乐皇帝时日无多,请宿主尽快完成任务!”
朱高熙穿越到这个时空已经二十多年了,早已经将朱棣当成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当听到系统的提示音后,朱高熙也一时间没有扛住。
不过,事急从权,此刻他绝对不能倒下。
在部下将自己扶到主位上后,朱高熙捂着头,发号施令道:“从现在开始,京师戒严,通知换防过来的备倭军,封闭九门,无皇帝圣旨,任何人不得出入!”
麾下部众并没有立刻去执行,而是由朵罗歹问道:“王爷,皇帝并不在京,这…”
只见朱高熙从自己的内甲里拿出一块令牌,交到朵罗歹的手中。
这令牌,正是当年朱棣赐给自己调查天街行刺案时的金令牌,这么多年过去了,朱棣一直没问朱高熙要回去过,朱高熙也没有去主动归还。
似乎,这成了父子二人之间的默契,互不提及此事。
看着手中的金令牌,所有人都有了底气。
毕竟,金令牌上“如朕亲临”四个字就好比皇帝亲旨,哪怕今后汉王和赵王追究起来,也没什么话可以说。
……
草原,皇帝大营。
朱棣由于心悸,身体也是十分的虚弱。
刚刚从榻上苏醒过来,看着跪在跟前的朱瞻基,说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朱瞻基不愿意看到朱棣这个样子,轻声说道:“别说这些不祥的话,您就是太累了。”
朱棣缓缓说道:“榻下面有个折子,你拿去看看。”
朱瞻基找出太子送往军前的折子,突然有些哽咽,这会儿就听朱棣说道:“你别怨我,你爹病重,折子到了好几天了。
我…我也舍不得你走!”
朱瞻基一时忍不住,跪着哭了起来。
并说道:“爷爷,咱回家吧!
这仗孙儿将来替您打,您回北京好好养身体,我留下来报这一箭之仇!”
朱棣用为数不多的气力,说道:“别怨我,接到折子…这十天我都不能安眠,明明困得很,一沾枕头就清醒。
嗯…我自己知道自己的身体,我是怕我撤不回去了。
你爹写了密折,军队换防,一进山海关,都是忠于你的军队。
还有京师,太子爷、魏王,呵呵~头角峥嵘,也都不是凡人哪!”
朱瞻基还在解释道:“爷爷,我爹对您绝对没有半点二心,还有四叔,他从不涉军政,咱们现在就回家,只要爷爷在、我爹在,天下没有难事!”
但是朱棣却说道:“怕是难。
我不知道你二叔三叔会怎么做,我怀里还有一份折子,你拿出来。”
朱瞻基内心突然有些害怕,但还是照做了。
而且折子上的内容,朱瞻基却有些不敢相信。
朱棣冷言道:“念~”
朱瞻基缓缓打开折子,颤颤巍巍地说道:“臣姚广孝,推查大明之国运,上奏御前,推演黄道十二宫,谓百年三巨变:
辛丑年一变,飞龙在天,太子遽亡,倒覆江山与陛下;
庚寅年一变,龙战于野,血色玄黄,主兄弟争于室,溅血禁中;
甲午年又一变,白龙鱼服九年,亢龙有悔,堕于地,又溅血禁中,仇杀无尽无期…”
朱棣在朱瞻基念完后,说道:“你留着吧,记着你发的誓,手上绝不要…沾朱家人的血…
如果你爹不在了,就去找你四叔,老和尚说过:魏,帝王气、无紫极。
你四叔会帮你的,其余的,就看你的命数了…
这份折子,你留好给儿孙,让他们也发下毒誓来”
这时,营帐外突然传来了汉王的声音:“皇上和太孙商量什么军务呢?
左右军都在雪地里熬着,还不知道怎么办呢!”
老爷子定了定神,底气十足地说道:“滚进来吧!”
汉王、赵王和朱棣争论了几句,就见朱棣突然坐起身,说道:“吹吧!给你们十天,攻得下来就攻,攻不下来就撤到榆木川。”
朱棣被朱瞻基扶起身,再次道:“太子爷发话了,再打不给钱了,老老实实回去吧!”
朱高煦却不屑道:“我们在前线卖命,他在后面指指戳戳。”
朱棣走上前,让两个儿子搀着自己,说道:“天好,一起骑马出去走走。”
皇帝带着汉王、赵王以及太孙,在十数轻骑的护卫下,在白雪茫茫地草原上崩腾了许久,来到了一座山头之上。
朱棣骑着马,看着前方太阳下的山峦,问道:“天尽头那座山是哪里?”
朱高煦据马回应道:“那儿应该就是狼居胥山,当地人叫海尔汗,当年霍去病封狼居胥,就是在那儿。”
朱棣又问道:“那天尽头那座山以外呢?”
朱棣撇了眼汉王,只见对方说道:“这么远的地方我也没去过!”
老爷子突然感慨道:“人生真短,如此江山,岂不让人留恋?”
……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五次北征宣布结束,病倒在榆木川。
杨士奇奉命运送辎重前往榆木川和大军会合,朱瞻基驾马出大营迎接。
来到行辕外,朱瞻基向杨士奇问道:“我爹他身体如何?”
杨士奇却反问道:“皇上的病太医怎么说?”
朱瞻基一愣,杨士奇这才反应过来,拱手道:“恕我冒昧了!
太子爷的病总算是定下来了,太医用针刺配合着参汤、鹿血,把一线生机吊了起来,现在时睡时醒。
精神好的时候,还能说说话,写字和看折子是不行了。
太医说,如果没有大的刺激,可延两年之期。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赶紧让皇上回北京去看病,这儿的药物和医官都不是最好的,万一有个闪失…”
朱瞻基无奈道:“我劝过他很多次,他都不听。”
杨士奇叹气道:“哎呀,汉王和赵王的三千营五军营撤下来就晚了!
京中只有刚刚调防过来的数万备倭军,魏王又不掌兵!!”
之前朱高熙的调兵是完全瞒着内阁的,有影卫在暗中传递命令,没有人会发现。
所以此刻的杨士奇根本就不知道朱高熙已经全面控制了京师。
朱瞻基只能叹气道:“我知道。”
杨士奇又说道:“我这次带了两万备倭兵,大将是太子府出来的,我已经和他谈过,可效死命!”
这个时候,护卫将军樊忠走了过来,拱手说道:“皇上召见杨阁老。”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大明:镇国亲王最新章节 http://www.64sw.com/xiaoshuo/daming0zhenguoqinwang/read/79/24.html ,欢迎收藏!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