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暗战天机 http://www.64sw.com/xiaoshuo/anzhantianji/read/97/4.html 全文阅读!64书屋,有求必应!
换源:
姜茶的辣味还在喉咙里烧着,刘伯温放下茶碗时,指节碰到案角的罗盘。铜绿斑驳的指针突然晃了晃,针尖颤巍巍指向西北……那里是青田的方向,是他十五岁时在松竹间读《山海经》的地方。他望着窗外的雪,雪粒子打在窗纸上,发出细碎的响,像极了朱元璋掷皇陵图时的“啪”声。
第二日清晨的朝会,刘伯温的辞官折子摆在朱元璋案头。折子写得极淡,只有“臣年迈体衰,目力昏聩,不堪庙堂之重,愿归青田以终天年”二十三个字。朱元璋捏着折子的边角,指腹蹭过“青田”二字——那是刘伯温的根,也是他永远够不着的地方。他抬眼时,看见殿外的雪还在下,刘伯温站在丹墀下,青布道袍沾着雪,像株被霜打蔫的竹。“准了。”朱元璋的声音像片落雪,轻得飘在风里,“诚意伯归乡后,可仍领禄米——算朕念旧。”
刘伯温谢恩时,额头的白发沾了雪,亮得刺眼。他退下时,路过胡惟庸的班次,那人正端着朝笏,嘴角扯出抹极淡的笑——像了张昶烧《时务十八策》时的笑,文武百官所有人都带着笑意,好像盼着他倒台似的,
他走出奉天殿时,风卷着雪粒子灌进领口,他却没觉得冷,然而比雪还冷的,是朱元璋刚才看他的眼神,是殿外石狮子的眼睛,是所有他曾经以为是“信任”的东西,碎在雪地里的样子。
归乡的马车走了七天。刘琏坐在车辕上,裹着马皇后送的狐裘,不时回头看车里的父亲。刘伯温蜷在棉垫上,怀里抱着那本《山海经》,封皮的墨渍被手蹭得发亮。路过钱塘江时,他掀起车帘,看见江水卷着雪浪,像极了鄱阳湖的浪——那年他站在朱元璋的旗舰上,指着陈友谅的船说“龙脉已断”,那时的江风里带着硝烟味,带着希望的味道,可现在的江风里只有雪味,只有冷的味道。
青田的山风是暖的,带着松脂和野菊的香。故居的院门虚掩着,老槐树的枝桠上挂着他去年编的竹篮,篮底还沾着去年的菊瓣。刘琏推开门,喊了声“父亲”。
刘伯温走进院子,摸着老槐树的树皮——粗糙的纹理像父亲的手,像所有没被权力侵蚀过的东西。
他走进书房,窗棂上的旧纸还是去年糊的,案上的罗盘蒙着层薄灰,旁边堆着《水经注》《天文志》,都是他年轻时读的书,书脊的裂纹里藏着青田的阳光。
下午的石门潭很静。刘伯温坐在石墩上,鱼竿垂进潭里,水面映着他的脸——鬓角的白发比离京时多了三缕,眼角的皱纹像刀刻的,眉心的黑气比在应天府时淡了点,可还是像团挥不去的雾。鱼竿突然剧烈晃动,他猛地拉起,钓上来一条缺鳞的鲤鱼,鱼身泛着灰,鱼眼凸着,像两粒浸了毒的黑豆,怨毒地盯着他。他愣了愣,手指碰到鱼身,刘伯温叹了口气:“你也在怨我?”把鱼放回潭里。鱼尾巴拍打着水面,溅了他一脸水——水是凉的,凉得他心里发颤,像朱元璋的手指抽回时的温度,像马皇后玉佩的温度,此时,刘伯温终于理解了苏东坡的那一句“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的意境,真叫个是苦涩难言。
回到家时,刘琏正站在院门口搓手。他手里拿着封书信,信封上的火漆是浙东的样式——刘伯温的旧部传来的消息。“父亲,胡惟庸升了左丞相。”刘琏的声音很低,带着少年人的愤怒,“他还说……说您是‘功成身退的聪明人’。”刘伯温接过书信,火漆已经裂了,他拆开看,里面只有一句话:“淮西狗已占朝堂,先生保重。”他把信揉成纸团,扔进灶里。纸团在火里蜷成灰,掉在地上,被风吹散。
老苍头端着野菜粥进来时,灶上的粥锅正“咕嘟”着。他的围裙上沾着草屑,是去后山挖野菜时蹭的。“老爷,村口来了三个陌生人,穿的是青布衫,可鞋子是应天府的皂靴。”老苍头的声音里带着警惕,他跟着刘伯温三十年,从青田到应天,从草寇到功臣,什么风浪没见过。“是胡惟庸的人。”刘伯温喝了口粥,野菜的苦味在嘴里散开,“是胡惟庸的人,让他们盯着吧。”他放下碗,碗底沉着几粒米,“我一个快死的人,还能翻出什么浪?”
深夜的书房很静。刘伯温点亮油灯,灯芯跳着,把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像株瘦长的竹。他伸手摸着案上的罗盘,铜绿的表面沾着他的指纹,像某种契约。突然,罗盘的指针疯转起来,“嗡嗡”的响声在书房里回荡,指针最后停在“坤”位——西南方向,那个方向,是诸葛亮的方向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方向。他的心跳突然加快,指尖的薄茧蹭过罗盘的刻度,想起朱元璋说的“龙脉在你手中”,想起鄱阳湖的龙脉,想起皇宫里扭曲的龙纹,想起刚才钓的那条缺鳞鲤鱼——鱼眼像人目,像诸葛亮的眼睛,像某个遥远时代的眼睛。
窗外的风刮起来,吹得窗纸“哗哗”响。他望着罗盘的指针,突然笑了——笑声像青田的山风,清冽里带着刺。他想起青田的月亮,圆得像母亲的纺车;想起应天府的月亮,被云层遮住,像朱元璋的眼睛;想起皇宫里的月亮,冷得像龙椅的扶手。原来所有的月亮都是一样的,躲在云层后面,看不清表情,可总有一天,会露出它的脸——像诸葛亮的脸,像他自己的脸,像所有被天机选中的人的脸。
他摸了摸怀里的玉佩,马皇后的体温还留在上面。玉佩的“福”字已经磨得发亮,像个讽刺。“娘娘,您说龙有逆鳞,可我的逆鳞,已经被被撕了个粉碎。”他轻声说,声音被风卷走,消失在黑夜里。窗外的松竹沙沙作响,像在回应他的话,像在诉说某个遥远的故事,像在预告某个即将到来的相遇——诸葛亮的相遇,天机的相遇,命运的相遇。
他望着罗盘的指针,指向西北,指向那个遥远的时代,指向那个羽扇纶巾的人。他的手指轻轻碰了碰指针,指针晃了晃,像在回应他。“你也在等我吗?”他轻声说,声音里带着些连自己都没察觉的期待,“等我来,等我和你下一局棋,等我告诉你,一千六百四十年后的世界,有多冷。”
窗外的雪又下了,落在松竹上,落在石门潭上,落在他的书上,落在他的罗盘上。他望着窗外的雪,突然想起青田的春天,想起母亲在院子里种的菊,想起自己年轻时读《三国志》的样子——那时他说“诸葛亮是真英雄”,可现在,他要做诸葛亮的敌人,要做那个毁他臂膀的人,要做那个被天机选中的人。
他摸了摸眉心的黑气,比在应天府时淡了点,可还是像团挥不去的雾。他望着罗盘的指针,指向西北,指向诸葛亮,指向那个即将开始的故事。他笑了,笑声像雪落在潭里的声音,像风穿过松竹的声音,像天机转动的声音——“诸葛亮,我来了。”
洪武四年的除夕夜,刘伯温没有置办烟火。而在北村的三清观的蒲团上枯坐了一夜,大年初一的一缕阳光撒下来,房檐上的冰碴子化成的水,顺着檐角滴下来,在台阶上结了层薄冰。刘伯温裹着件补丁摞补丁的青布道袍,蹲在供桌前,手指摸着三清像脸上的灰尘——那灰尘积了有半指厚,指腹蹭过去,留下道清晰的印子,像谁在神仙脸上划了道委屈的疤。
供桌上摆着三炷残香,烟烧到一半就灭了,余烬凝在香头,像滴冻住的泪。旁边的陶碗里盛着他自酿的米酒,酒液清得能照见人,碗沿沾着圈青苔,是他今早从观后井边刮来的——这观里连个扫洒的童子都没有,自从他去年被朱元璋“恩准”归乡,这三清观的香火就断了,连山脚下的猎户都不肯来拜,说“这观里的神仙护不住诚意伯,也护不住我们”。
刘伯温端起陶碗,酒液入喉,辛辣得他皱起眉,咳嗽了两声,手背掩着嘴,指缝里渗出来点血丝——那是上个月朱元璋派来的使臣,说“陛下念及先生劳苦,特赐金丹一枚”,他捏碎金丹的时候,指甲盖都染了黑,后来吐了三天血,才知道那金丹里混了朱砂。
“三清在上。”他把陶碗往供桌前推了推,酒液溅在元始天尊的靴尖,“弟子刘伯温,跟着朱元璋打了十四年江山。破陈友谅的鄱阳湖,我在船头站了三天三夜,连眼都没合;灭张士诚的平江府,我用八卦阵困了他三个月,差点被流矢射穿心口;定大都的时候,我带着亲兵爬城墙,手指抠进砖缝里,指甲盖都翻了……”他的声音越来越哑,像老旧的胡琴弦,“可如今呢?他给我个‘诚意伯’的虚衔,连京城的宅子都不让我住,就连那些淮西勋贵都欺辱我,以至于京城无我的容身之地,不得已我回这南田山,连老家的族亲都不敢认我——说我是‘被陛下弃了的人’。”
雪粒子砸在观门的铜环上,发出细碎的响。刘伯温突然攥紧了拳头,指甲盖掐进掌心,血珠渗出来,滴在供桌的裂缝里:“为什么?为什么诸葛孔明能得刘玄德专任,连行军打仗都要问他的意思?为什么我刘伯温就只能做个‘算卦的先生’,打完仗就被塞进冷宫里?天道不公!天道不公啊!”
最后一个“啊”字刚出口,天空突然炸起道紫雷。雷光照亮了三清观的屋顶,瓦缝里的枯草都泛着青白的光,紧接着,“咔嚓”一声——供桌中间裂开道指宽的缝,裂缝里涌出来的青光不是冷的,倒像浸了温水的丝绸,裹着刘伯温的手腕往上爬,蹭过他的手背,钻进他的指缝。
刘伯温瞪大眼睛。青光里慢慢浮现出间茅庐:青竹编的门帘,案上摆着半盏冷茶,茶烟还飘着,像没散的梦。诸葛亮坐在蒲团上,羽扇轻摇,青衫袖口绣着片竹影,眉峰舒展开,像藏了整座卧龙岗的云。刘备站在他对面,双手抱拳,玄色锦袍上沾着草屑,声音里带着藏不住的欢喜:“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这声音像道重锤,砸在刘伯温的胸口。他踉跄着后退两步,撞在三清像的基座上,肩膀传来阵钝痛,可他顾不上,他盯着那道青光里的身影,诸葛亮的羽扇刚好指在案上的地图上,指尖点着荆州的位置,刘备凑过去,两人的头挨得很近,像一对掏心掏肺的知己。
“不……”刘伯温伸出手,指尖刚碰到青光,那光突然“啪”的一声碎了,像被戳破的肥皂泡。他只觉得胸口像被人用烧红的铁钎扎了一下,气血翻涌,“哇”地吐了一口血,溅在供桌的裂缝里,血珠顺着纹路渗进去,消失得无影无踪。他扶着供桌喘气,口鼻里全是铁锈味,眼前的三清像开始摇晃,连屋顶的瓦都在转。
“逆天窥伺,必遭反噬。”
声音从头顶落下来,像老茶烟飘进鼻子里。刘伯温抬头,看见个穿灰色道袍的虚影——是三清观的老观主,十年前就坐化了,脸模糊得像浸在水里的墨画,只有眼睛是亮的,像两粒浸在茶里的珍珠。他飘在供桌上方,道袍的衣角晃啊晃,像被风掀起的旧书页。
“观主……”刘伯温伸手去抓,指尖穿过了那道虚影,碰了满手的冷。
“此乃天机警示,亦是劫数开端。”老观主的声音越来越远,“你看了不该看的,听了不该听的,这劫,躲不过。”
话音刚落,虚影突然化作青烟,飘进三清像的鼻孔里。三清像的眼睛突然亮了一下,又暗下去,像盏被风吹灭的灯。刘伯温扶着供桌站起来,腿还在抖,目光落在供桌底下——那是他今早从箱底翻出来的罗盘,铜制的盘面沾着灰,指针本来是静止的,不知道什么时候翻了过来,此刻正转得飞快,铜绿的指针在盘面上画着圈,最后“叮”的一声,死死指向西南方向。
刘伯温蹲下来,伸手摸着罗盘的指针。指针尖上泛着冷光,像根要扎进人心的针。他抬头望着窗外,雪还在下,松风呼啸着穿过观门,卷着碎雪飘进来,落在他的手背上。
西南方向……是荆州?还是卧龙岗?
他擦掉嘴角的血,手指抠进罗盘的盘面,指甲盖泛着青白。窗外的雷又炸了一声,照亮了他的脸——他的眼睛里全是红血丝,像两团烧起来的火。
“诸葛孔明……”他轻声念着这个名字,声音里带着股子狠劲,“既然你能得玄德专任,那我倒要看看,你的江山,能不能经得住我刘伯温的天机一算。”
罗盘的指针还在抖,可始终指着西南。雪粒子砸在罗盘上,发出细碎的响。刘伯温把罗盘抱在怀里,站起身,望着窗外的黑暗。
除夕夜的风更冷了,可他一点都不觉得。他知道,有些东西,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
本章完
第二日清晨的朝会,刘伯温的辞官折子摆在朱元璋案头。折子写得极淡,只有“臣年迈体衰,目力昏聩,不堪庙堂之重,愿归青田以终天年”二十三个字。朱元璋捏着折子的边角,指腹蹭过“青田”二字——那是刘伯温的根,也是他永远够不着的地方。他抬眼时,看见殿外的雪还在下,刘伯温站在丹墀下,青布道袍沾着雪,像株被霜打蔫的竹。“准了。”朱元璋的声音像片落雪,轻得飘在风里,“诚意伯归乡后,可仍领禄米——算朕念旧。”
刘伯温谢恩时,额头的白发沾了雪,亮得刺眼。他退下时,路过胡惟庸的班次,那人正端着朝笏,嘴角扯出抹极淡的笑——像了张昶烧《时务十八策》时的笑,文武百官所有人都带着笑意,好像盼着他倒台似的,
他走出奉天殿时,风卷着雪粒子灌进领口,他却没觉得冷,然而比雪还冷的,是朱元璋刚才看他的眼神,是殿外石狮子的眼睛,是所有他曾经以为是“信任”的东西,碎在雪地里的样子。
归乡的马车走了七天。刘琏坐在车辕上,裹着马皇后送的狐裘,不时回头看车里的父亲。刘伯温蜷在棉垫上,怀里抱着那本《山海经》,封皮的墨渍被手蹭得发亮。路过钱塘江时,他掀起车帘,看见江水卷着雪浪,像极了鄱阳湖的浪——那年他站在朱元璋的旗舰上,指着陈友谅的船说“龙脉已断”,那时的江风里带着硝烟味,带着希望的味道,可现在的江风里只有雪味,只有冷的味道。
青田的山风是暖的,带着松脂和野菊的香。故居的院门虚掩着,老槐树的枝桠上挂着他去年编的竹篮,篮底还沾着去年的菊瓣。刘琏推开门,喊了声“父亲”。
刘伯温走进院子,摸着老槐树的树皮——粗糙的纹理像父亲的手,像所有没被权力侵蚀过的东西。
他走进书房,窗棂上的旧纸还是去年糊的,案上的罗盘蒙着层薄灰,旁边堆着《水经注》《天文志》,都是他年轻时读的书,书脊的裂纹里藏着青田的阳光。
下午的石门潭很静。刘伯温坐在石墩上,鱼竿垂进潭里,水面映着他的脸——鬓角的白发比离京时多了三缕,眼角的皱纹像刀刻的,眉心的黑气比在应天府时淡了点,可还是像团挥不去的雾。鱼竿突然剧烈晃动,他猛地拉起,钓上来一条缺鳞的鲤鱼,鱼身泛着灰,鱼眼凸着,像两粒浸了毒的黑豆,怨毒地盯着他。他愣了愣,手指碰到鱼身,刘伯温叹了口气:“你也在怨我?”把鱼放回潭里。鱼尾巴拍打着水面,溅了他一脸水——水是凉的,凉得他心里发颤,像朱元璋的手指抽回时的温度,像马皇后玉佩的温度,此时,刘伯温终于理解了苏东坡的那一句“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的意境,真叫个是苦涩难言。
回到家时,刘琏正站在院门口搓手。他手里拿着封书信,信封上的火漆是浙东的样式——刘伯温的旧部传来的消息。“父亲,胡惟庸升了左丞相。”刘琏的声音很低,带着少年人的愤怒,“他还说……说您是‘功成身退的聪明人’。”刘伯温接过书信,火漆已经裂了,他拆开看,里面只有一句话:“淮西狗已占朝堂,先生保重。”他把信揉成纸团,扔进灶里。纸团在火里蜷成灰,掉在地上,被风吹散。
老苍头端着野菜粥进来时,灶上的粥锅正“咕嘟”着。他的围裙上沾着草屑,是去后山挖野菜时蹭的。“老爷,村口来了三个陌生人,穿的是青布衫,可鞋子是应天府的皂靴。”老苍头的声音里带着警惕,他跟着刘伯温三十年,从青田到应天,从草寇到功臣,什么风浪没见过。“是胡惟庸的人。”刘伯温喝了口粥,野菜的苦味在嘴里散开,“是胡惟庸的人,让他们盯着吧。”他放下碗,碗底沉着几粒米,“我一个快死的人,还能翻出什么浪?”
深夜的书房很静。刘伯温点亮油灯,灯芯跳着,把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像株瘦长的竹。他伸手摸着案上的罗盘,铜绿的表面沾着他的指纹,像某种契约。突然,罗盘的指针疯转起来,“嗡嗡”的响声在书房里回荡,指针最后停在“坤”位——西南方向,那个方向,是诸葛亮的方向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方向。他的心跳突然加快,指尖的薄茧蹭过罗盘的刻度,想起朱元璋说的“龙脉在你手中”,想起鄱阳湖的龙脉,想起皇宫里扭曲的龙纹,想起刚才钓的那条缺鳞鲤鱼——鱼眼像人目,像诸葛亮的眼睛,像某个遥远时代的眼睛。
窗外的风刮起来,吹得窗纸“哗哗”响。他望着罗盘的指针,突然笑了——笑声像青田的山风,清冽里带着刺。他想起青田的月亮,圆得像母亲的纺车;想起应天府的月亮,被云层遮住,像朱元璋的眼睛;想起皇宫里的月亮,冷得像龙椅的扶手。原来所有的月亮都是一样的,躲在云层后面,看不清表情,可总有一天,会露出它的脸——像诸葛亮的脸,像他自己的脸,像所有被天机选中的人的脸。
他摸了摸怀里的玉佩,马皇后的体温还留在上面。玉佩的“福”字已经磨得发亮,像个讽刺。“娘娘,您说龙有逆鳞,可我的逆鳞,已经被被撕了个粉碎。”他轻声说,声音被风卷走,消失在黑夜里。窗外的松竹沙沙作响,像在回应他的话,像在诉说某个遥远的故事,像在预告某个即将到来的相遇——诸葛亮的相遇,天机的相遇,命运的相遇。
他望着罗盘的指针,指向西北,指向那个遥远的时代,指向那个羽扇纶巾的人。他的手指轻轻碰了碰指针,指针晃了晃,像在回应他。“你也在等我吗?”他轻声说,声音里带着些连自己都没察觉的期待,“等我来,等我和你下一局棋,等我告诉你,一千六百四十年后的世界,有多冷。”
窗外的雪又下了,落在松竹上,落在石门潭上,落在他的书上,落在他的罗盘上。他望着窗外的雪,突然想起青田的春天,想起母亲在院子里种的菊,想起自己年轻时读《三国志》的样子——那时他说“诸葛亮是真英雄”,可现在,他要做诸葛亮的敌人,要做那个毁他臂膀的人,要做那个被天机选中的人。
他摸了摸眉心的黑气,比在应天府时淡了点,可还是像团挥不去的雾。他望着罗盘的指针,指向西北,指向诸葛亮,指向那个即将开始的故事。他笑了,笑声像雪落在潭里的声音,像风穿过松竹的声音,像天机转动的声音——“诸葛亮,我来了。”
洪武四年的除夕夜,刘伯温没有置办烟火。而在北村的三清观的蒲团上枯坐了一夜,大年初一的一缕阳光撒下来,房檐上的冰碴子化成的水,顺着檐角滴下来,在台阶上结了层薄冰。刘伯温裹着件补丁摞补丁的青布道袍,蹲在供桌前,手指摸着三清像脸上的灰尘——那灰尘积了有半指厚,指腹蹭过去,留下道清晰的印子,像谁在神仙脸上划了道委屈的疤。
供桌上摆着三炷残香,烟烧到一半就灭了,余烬凝在香头,像滴冻住的泪。旁边的陶碗里盛着他自酿的米酒,酒液清得能照见人,碗沿沾着圈青苔,是他今早从观后井边刮来的——这观里连个扫洒的童子都没有,自从他去年被朱元璋“恩准”归乡,这三清观的香火就断了,连山脚下的猎户都不肯来拜,说“这观里的神仙护不住诚意伯,也护不住我们”。
刘伯温端起陶碗,酒液入喉,辛辣得他皱起眉,咳嗽了两声,手背掩着嘴,指缝里渗出来点血丝——那是上个月朱元璋派来的使臣,说“陛下念及先生劳苦,特赐金丹一枚”,他捏碎金丹的时候,指甲盖都染了黑,后来吐了三天血,才知道那金丹里混了朱砂。
“三清在上。”他把陶碗往供桌前推了推,酒液溅在元始天尊的靴尖,“弟子刘伯温,跟着朱元璋打了十四年江山。破陈友谅的鄱阳湖,我在船头站了三天三夜,连眼都没合;灭张士诚的平江府,我用八卦阵困了他三个月,差点被流矢射穿心口;定大都的时候,我带着亲兵爬城墙,手指抠进砖缝里,指甲盖都翻了……”他的声音越来越哑,像老旧的胡琴弦,“可如今呢?他给我个‘诚意伯’的虚衔,连京城的宅子都不让我住,就连那些淮西勋贵都欺辱我,以至于京城无我的容身之地,不得已我回这南田山,连老家的族亲都不敢认我——说我是‘被陛下弃了的人’。”
雪粒子砸在观门的铜环上,发出细碎的响。刘伯温突然攥紧了拳头,指甲盖掐进掌心,血珠渗出来,滴在供桌的裂缝里:“为什么?为什么诸葛孔明能得刘玄德专任,连行军打仗都要问他的意思?为什么我刘伯温就只能做个‘算卦的先生’,打完仗就被塞进冷宫里?天道不公!天道不公啊!”
最后一个“啊”字刚出口,天空突然炸起道紫雷。雷光照亮了三清观的屋顶,瓦缝里的枯草都泛着青白的光,紧接着,“咔嚓”一声——供桌中间裂开道指宽的缝,裂缝里涌出来的青光不是冷的,倒像浸了温水的丝绸,裹着刘伯温的手腕往上爬,蹭过他的手背,钻进他的指缝。
刘伯温瞪大眼睛。青光里慢慢浮现出间茅庐:青竹编的门帘,案上摆着半盏冷茶,茶烟还飘着,像没散的梦。诸葛亮坐在蒲团上,羽扇轻摇,青衫袖口绣着片竹影,眉峰舒展开,像藏了整座卧龙岗的云。刘备站在他对面,双手抱拳,玄色锦袍上沾着草屑,声音里带着藏不住的欢喜:“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这声音像道重锤,砸在刘伯温的胸口。他踉跄着后退两步,撞在三清像的基座上,肩膀传来阵钝痛,可他顾不上,他盯着那道青光里的身影,诸葛亮的羽扇刚好指在案上的地图上,指尖点着荆州的位置,刘备凑过去,两人的头挨得很近,像一对掏心掏肺的知己。
“不……”刘伯温伸出手,指尖刚碰到青光,那光突然“啪”的一声碎了,像被戳破的肥皂泡。他只觉得胸口像被人用烧红的铁钎扎了一下,气血翻涌,“哇”地吐了一口血,溅在供桌的裂缝里,血珠顺着纹路渗进去,消失得无影无踪。他扶着供桌喘气,口鼻里全是铁锈味,眼前的三清像开始摇晃,连屋顶的瓦都在转。
“逆天窥伺,必遭反噬。”
声音从头顶落下来,像老茶烟飘进鼻子里。刘伯温抬头,看见个穿灰色道袍的虚影——是三清观的老观主,十年前就坐化了,脸模糊得像浸在水里的墨画,只有眼睛是亮的,像两粒浸在茶里的珍珠。他飘在供桌上方,道袍的衣角晃啊晃,像被风掀起的旧书页。
“观主……”刘伯温伸手去抓,指尖穿过了那道虚影,碰了满手的冷。
“此乃天机警示,亦是劫数开端。”老观主的声音越来越远,“你看了不该看的,听了不该听的,这劫,躲不过。”
话音刚落,虚影突然化作青烟,飘进三清像的鼻孔里。三清像的眼睛突然亮了一下,又暗下去,像盏被风吹灭的灯。刘伯温扶着供桌站起来,腿还在抖,目光落在供桌底下——那是他今早从箱底翻出来的罗盘,铜制的盘面沾着灰,指针本来是静止的,不知道什么时候翻了过来,此刻正转得飞快,铜绿的指针在盘面上画着圈,最后“叮”的一声,死死指向西南方向。
刘伯温蹲下来,伸手摸着罗盘的指针。指针尖上泛着冷光,像根要扎进人心的针。他抬头望着窗外,雪还在下,松风呼啸着穿过观门,卷着碎雪飘进来,落在他的手背上。
西南方向……是荆州?还是卧龙岗?
他擦掉嘴角的血,手指抠进罗盘的盘面,指甲盖泛着青白。窗外的雷又炸了一声,照亮了他的脸——他的眼睛里全是红血丝,像两团烧起来的火。
“诸葛孔明……”他轻声念着这个名字,声音里带着股子狠劲,“既然你能得玄德专任,那我倒要看看,你的江山,能不能经得住我刘伯温的天机一算。”
罗盘的指针还在抖,可始终指着西南。雪粒子砸在罗盘上,发出细碎的响。刘伯温把罗盘抱在怀里,站起身,望着窗外的黑暗。
除夕夜的风更冷了,可他一点都不觉得。他知道,有些东西,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
本章完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暗战天机最新章节 http://www.64sw.com/xiaoshuo/anzhantianji/read/97/4.html ,欢迎收藏!64书屋,有求必应!